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10月14日中午12:35,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永乡镇上仅有的几家面馆里挤满了人,前来吃饭的人们均岁40岁左右,他们大都穿着朴素,外套上沾染着黄土,男士戴着帽子,女士则戴起头巾,来预防高原的紫外线,从他们说话的口音可以判断,这些人中有本地人、有来自周边村镇的、还有很多是从关中地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刚刚结束上午在果园的工作,等着吃一碗洛川仡佬面,继续下地干活。

面馆老板站在厨房,手里边下着面条,边扯着嗓子冲着外头大喊:“做不出来了,今天的饭做不出来了!”热气升腾在厨房,看不太清老板的表情,但从嘶哑的声音能够判断出来,如此人满为患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天。

坐在镇政府门口的一位老乡说:“每年这个时候,洛川最热闹,都来果园里摘苹果来了。”

因为,黄土高原上的苹果,又熟了。

中国苹果第一村

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它和陕北很多的村子不同,位于一片平原之上。平坦的地势,让家家户户的房子得以规划到一起,整齐地排列在村道两边,而这里的村道更是一条旅游风情街。穿过“中国苹果第一村”的大标语牌,进入村子,左右两旁的壁画,仿佛向你讲述着阿寺村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寺村党支部书记张远介绍说,多年来村里靠着苹果“闯”出了一条致富路,一切都得从“洛川苹果之父”李新安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阿寺村村民李新安从河南灵宝用毛驴驮着200株苹果苗,回到洛川。这200株看着像是“枯枝”一样的苹果苗,让李新安家里炸开了锅。

当时的黄土高原以种植小麦、菜籽等口粮作物为主,乡亲们在意的是吃饱肚子,而李新安却要拿着金贵的土地栽种他们完全不了解的苹果树。“苹果能顶饭吃吗?”……面对纷至沓来的质疑声,李新安一边安抚家人,一边调换了叔父家的六、七亩地,开始种苹果。

自此,他吃住在果园,随时记录苹果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三年后,李新安编写了《苹果栽培法》,同年,果园开始挂果。他把果子送村民、送亲友,让大家品尝黄土高原上结出来的苹果。

陕北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为苹果品质提供了保证,吃过李新安苹果的人,无不夸赞洛川苹果的香脆可口、酸甜适中。1956年10月《延安报》发表了一篇讲述李新安和他的苹果园的故事,广受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李新安的带动下,洛川全县50多个村子开始建果园,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洛川成了名副其实的“苹果县”。

李新安先生的一棵苹果树,为阿寺村带来了别样的可能,现在全村的耕地面积是3300亩,其中果园面积达到了2850亩。

阿寺村党支部书记张远说到:“我们村子是真真实实的村民口袋里有钱”。是啊,2016年以来,为了追寻先贤足迹,弘扬苹果文化,激发洛川县上下求实创新、埋头苦干的内生动力,洛川县按照“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要求,大力实施“第一棵树”保护工程,深入挖掘苹果文化内涵,启动实施了阿寺“中国苹果第一村”建设项目,努力将阿寺建成乡村振兴的样板村和乡村旅游的示范村。

扎根基层 真心实意

2024年9月,洛川苹果成熟前夕。张远,作为一名长期扎根乡村基层工作建设的年轻人,“回”到了阿寺村担任起村党支部书记。之所以是“回”,还得从十四年前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寺村党支部书记张远

十四年前,张远从部队回到地方,阿寺村是他的第一个工作地点,岗位为包村干部。带着当兵时候锻炼出来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张远来到这里。彼时,阿寺村还在初步发展建设中,任何事情都得一点一点来,由于没有过多乡村工作经验,即便是“精神勇气可嘉”,张远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那个时候确实是年轻,没有经验,工作起来的难度还是有点大。”张远回忆,“上班回到家以后,不怕你笑话,真的是躲在被窝里哭。既然来了,你就得干,硬着头皮也要干,还得好好干,使劲干。”

于是,张远把“包村干部”这四个字“深入贯彻落实”了下来。他开始轮流住在阿寺村的村民家,今天去张家,明天住李家……他不白住,每天都在帮老乡干农活,而且要抢着干,边干活边拉话(聊天)……

张远说:“跟大家吃住都在一起,话拉的多了,他们也就了解我了,就愿意跟我说真心话了,说了真心话,我就知道我的工作应该怎么干了。”

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工作开展就顺利了。

群众家里有任何问题,不论大小,都会找包村干部张远,在他们看来,这个小伙子挺靠谱,是实打实地来干事情的。

后来工作调动,张远离开了阿寺村,兜兜转转的十四年后,包村干部张远以党支部书记的角色回到了村子。得知张远回来了,老乡告诉张远:“回来了好,回来了有任何事情你找我,想吃苹果了就到家里来。”

张远的真心换来了阿寺村村民的实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在阿寺村,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摘果、运输,现在的村里和十多年前比大变模样,所以当下工作重心和以前也有了质的不同。现在阿寺村要做的,不仅要种高质量苹果,还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与市场接轨,与用户建联。

张远说,他们从源头开始对果子的质量严格把控,果农所需要的化肥、农药都要经过层层检测,确保有机、无公害。种植期间,派驻的技术人员和村民一起解决栽种难题,等到挂果了,会有专业人员来评测果子的大小、甜度等等。

一颗看似小小的苹果,不再是一户果农的事儿,它是阿寺村、洛川县的大事。

这段时间,张远书记比平日更忙,除了果农丰收的事情之外,他还要协助村民对接全国各地的果业公司。前不久还有一家科技公司来到阿寺村,想要给阿寺村的苹果接入“电子身份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层工作庞杂繁重,对和很多像张远一样扎根乡村建设的村干部来说,他们需要把政策转化成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说给老乡听;他们需要通过高效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脚踏实地的态度,获得老乡最大的信任和认可;他们需要具备全面的“三农”知识,在关键时刻给出老乡“靠谱”的建议;他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解决老乡在生产生活中的大事小情......

张书记走路的步伐很快,从村里到果园的这段路,他不知道走了多少个来回。

苹果红了又红 生活好上加好

通往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的道路两旁,是连片的果园,其中还有不少果业公司,阿寺村村民王静茹家的果园位于阿寺村村口不远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寺村村民王静茹

静茹家的果园和别家有些许不同,除了专业的劳作工具之外,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手机支架和一个小小的补光灯。静茹说,她才开始学习网上直播带货,为了真实展现,这几天她会时不时地在自家地里直播卖苹果。当问到效果怎么样的时候,她有些不好意思但也很自豪,因为她卖出去的苹果,没有差评,回购率很高。

“买过的顾客在网上评价,说洛川的苹果味道就是不一样,酸甜。”王静茹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静茹家的果园

说到静茹,她除了是村里的第一个自主创业的电商果农之外,她还是村上的讲解员,主要工作内容是向来阿寺村参观的朋友介绍阿寺村的历史和故事。她可以声情并茂地介绍“苹果之父”李新安,也可以带着你穿行在苹果风情街,深入了解阿寺村的发展。不过,谁又能想到,如此“地道”的阿寺村人,其实是从山西永济嫁到这里的。准确地说,王静茹是阿寺村的媳妇,是“新”阿寺村人。

十多年前,从山西永济嫁到了陕西洛川,她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了什么是黄土高原。在家里从来不干农活的静茹,没有不适应,她开始跟着家里人学种苹果,学着怎么施肥。早上六点全家人一起下地干活,农忙时节连饭都是在地里将就。

“以前就知道洛川苹果好,但是不知道这些苹果都是需要人精心呵护的,虽然我是嫁到阿寺村的,但是现在很喜欢这里。”静茹说,“我们家的果园挺大的,一年下来收入也还可以。”90后的静茹素来爱在网上看直播带货的视频,今年家里的苹果下来了,她拿起了手机,对准自家果子,直接面对客户,省去中间商,让果农和顾客实现了收益和品质的最大化。

在直播带货中,有些网友对新人主播静茹不了解,总是会质疑“这到底是不是洛川苹果”。为了打破疑虑,静茹会在直播中展示阿寺村“中国苹果第一村”的牌匾以及村道两旁的果树,刚开始直播间只有一两个人,慢慢地,人多了起来,销量也好了起来。村组织对静茹的直播带货很是支持,希望静茹能够带动大家一起,在网上与用户“面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有苹果产业,阿寺村的经济发展一直在稳步向前。早前,果农只知道种果树,现在村民的身份多元化起来,当上了总经销商,注册了果业公司,开启了苹果冷库,全产业链投入苹果事业。

这里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很少,年轻人大都不会外出打工,他们会选择留在家乡,从事苹果事业。村党支部书记张远说,外出打工一年挣的钱,比不上在村里种苹果,有些村民家里果园大,一年能挣十几万,少的也能挣四五万块钱一年。

今年阿寺村的果子有了新品种,卖相更好、更大、更甜,就像老乡的生活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苹果红了又红,生活好上加好。

很多年前,人们印象中贫瘠的黄土高原只有漫天黄土,那里的老乡头上绑着白色的毛巾,骑着毛驴,因为风头高,他们的脸上时常泛有红晕。他们穿过一条又一条的沟壑,栽种着小麦、土豆,高兴的时候会站在山头,高声喊道“羊个肚肚手巾哟......”

那是曾经。

现在的陕北,山头上郁郁葱葱全是植被,高速、省道、国道、村道通向每一个村庄,老乡家有了小汽车,农作物从单一变多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他们用纯正的陕北话在互联网上,向身处祖国各个角落的朋友介绍着新陕北的样子。家乡一直都是他们的骄傲,就像父辈那样,生于土地,熠熠生辉。

黄土高原上的苹果,又熟了。

来源:陕西交通广播原创,转载请注明

记者:徐钰婷

编辑:徐钰婷、杜昭月

责编:杜昭月

审核:若文

终审:赖婷

有新闻线索

可拨打电话029-88899916

一经采用将获得线索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