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半年多,荣成市斥山街道李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初春阳,再次住进了位于山坳间的鹅棚里。

“去年靠着5000只种鹅,纯利润赚了20多万元,间接带动村集体收入翻了番,综合收入排名迈进街道第一方队。今年养殖规模要扩到2万只,提前入场盯下鹅棚改建的事儿,争取早点投产,让村民过个红火年。”望着热火朝天的鹅棚改建现场,初春阳眼中充满期待。

  李家河村鹅棚扩建项目。纪哲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家河村鹅棚扩建项目。纪哲 摄

然而,在3年前,位于斥山街道最西端的李家河村,还是另一番光景:80来户常住村民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青壮年劳动力匮乏,加上村内可用的耕地、闲置空间等资源不多,几乎招引不到合适的产业项目落地,村集体收入常年排在街道的最末位。

为改变这一现状,2021年,在外多年从事生态园工作的初春阳,受邀回村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不过,别看他生态园办得小有成绩,但“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决定回村前,我就想把生态园的模式搬过来,带着村民一块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可围着村里转了一圈又一圈,着实没有落脚的条件。”初春阳说,李家河村紧靠山根,耕地资源分散,且没有合适的劳动力。

没人、没地,建设生态园谈何容易。生态园项目还没起步就被迫踩下“刹车”,这让初春阳满怀的信心消了一大半。

正当他为这事儿犯愁时,村委大院旁的水库里不时游来的几只家鹅,帮他打开了新思路:“菜种不了,鹅可以养呀!”

“前些年,我们曾在生态园为别人代养过几年种鹅,有一定的养殖经验,还拥有稳定的鹅蛋销售渠道。”初春阳说,最关键的是,相比生态园的建设成本,鹅场投入低,日常照料仅需投喂、捡蛋两名人力即可,非常适合李家河村的现状。特别是位于山坳里的那处废弃采石场,周边有方塘、低矮灌木,依托地势还能遮挡北风,能为种鹅繁殖提供良好的场所。

揣着这一思路,初春阳跟村委班子成员合计后,决定启动种鹅培育项目。为解决前期资金投入问题,借助“荣归故里”计划,李家河村在街道的帮助下积极发动村里在外能人的资源优势,共同出资建设;初春阳抓紧采购种鹅苗、平整场地、搭建鹅棚……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容纳5000只种鹅的养殖场顺利建成。

正当一切向好发展时,问题再次出现:在初春阳的细心培育下,种鹅苗长势不错,可迟迟不见其产蛋,这可把初春阳急坏了。

为尽快找到解决办法,推动鹅场有序运转起来,他白天联系畜牧专家,询问鹅场同行,认真记录养殖笔记,从一个个养殖细节里找问题、找答案;晚上则直接住进鹅场旁的饲料仓库里,观察种鹅的习性、调整喂养方式、研究搭建适合种鹅繁育的新环境。

“那段时间,每天都是伴着饲料味儿入睡,在大鹅的嘎嘎声中醒来,白天还要跑好几个地儿,记录种鹅的生长情况。我这身子骨着实遭了罪。”年近60岁的初春阳打趣道。

但这“罪”没白遭。在初春阳一个月的精心照料下,新布设的绿植、行道树,为小鹅们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生活空间,种鹅蛋孵化也随之进入佳境,而且种蛋受精率始终保持在80%。

靠着种蛋稳定的受精率,李家河村成了南方不少种蛋培育基地的“免检产品”,就连原定4天的订购周期也被“催更”到了2天。“俺村的鹅蛋一点不愁卖。”初春阳笑着说。

李家河村的种鹅蛋闯出了名堂,慕名而来的“求学者”渐渐多了起来,让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人气。身为鹅场初创团队成员的初春阳,成了周边种鹅养殖户眼中的“土专家”,跟着出了“圈”:频繁出席各类会议,并作为典型被邀请上台分享经验……

有技术、有销路,更有名气,扩产的信心也愈发充足了。“今年,我们要把养殖规模扩大到2万只,把周边村居的剩余劳动力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回村发展,让村民‘家门口’就能就业、致富,共同把这曲富民‘向天歌’唱得更加洪亮。”初春阳说。(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文思 通讯员 张忠进)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孙 锋

复审:王璐瑶

编辑:刘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