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该集团企业注册资本100亿元,股东成员包括中国石化、中国宝武、中国五矿、华润集团、中铝集团等多家中央企业。其中,由中石化负责废塑料循环利用,华润集团负责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中国宝武将其废钢资源回收业务或整体并入新集团。后续还将拓展报废机动车、家电及电子产品等相关耐用消费品和退役风电、光伏组件等重大装备产品的回收业务。
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做好回收循环利用这篇大文章,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进一步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支持企业建设回收废旧产品的逆向物流体系,推进退役风电光伏、动力电池等高效利用;优化二手车交易登记管理,完善相关资源进口标准和政策,构建国际化回收循环利用更大的体系。
大规模设备更新催化回收网络整合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根据《“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40亿吨左右,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
赛迪顾问双碳经济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达40774.4亿元,同比增长13.1%。由此测算,实现“5万亿”目标,产业规模需保持每年两位数增长。
今年实施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或将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提速发展。
“政策的实施将为循环经济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原庆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已超过26万家,带动超过3000万人就业。“两新”政策的实施,将淘汰大量的废旧产品设备,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提供更多的原材料来源,废旧产品回收利用行业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此次组建的“国家队”,将承担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从具体业务看,涵盖线下资源回收网络建设、消费品回收和以旧换新、废旧电池、退役风光电设备回收等多方面工作。其中,由中石化负责废塑料循环利用,华润集团负责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中国宝武将其废钢资源回收业务或整体并入新集团。集团成立后还将拓展报废机动车、家电及电子产品等相关耐用消费品和退役风电、光伏组件等重大装备产品的回收业务。
“废旧产品设备中蕴藏着大量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回收循环利用,相当于开启‘第二矿山’。”刚刚履新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宇公开表示,作为中央企业,进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领域,工作重点不能简单地重复低水平的传统废品回收业务,更重要的是通过科技创新,破解长期存在的破坏性野蛮拆解可再生资源,提升再利用资源产业链后端产品的附加值和应用领域。同时,作为再生资源利用的国家队,更多的是要建立全行业协同发展的服务平台,大力推进行业整合与高质量发展。
原庆丹坦言,目前我国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渠道还不够畅通,尤其是废旧家电和大件家具的回收。部分产品设备闲置在企业或消费者手中或仍在超年限使用,部分则流入非规范回收渠道,被不规范回收拆解企业随意处置,造成环境问题、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接下来也应当进一步拓展回收渠道,包括增设回收站点、优化物流网络、加强回收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合作等,确保居民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到合适的回收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这一顶层规划,提出加快构建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四川、河南、江苏等省份也在陆续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份,全国建成回收网点约15万个,各类大型分拣中心约1800个,有效解决了过去回收网点不够、不完善的问题。后续将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进一步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
据了解,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成立后,将带动形成一批循环经济领域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推动实现全社会废弃物应收尽收、能用尽用,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同时,完善中心基地、卫星基地和合作基地共同组成的梯级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回收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在维护国家战略性资源安全稳定、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等方面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刘宇表示,接下来将抓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机遇,以央企资源整合为先导,逐步深入推进国内相关产业整合,建设全国再生资源利用综合服务平台,不断丰富废弃物循环利用品类。统筹盘活全国回收利用相关资源,搭建多层次、立体化、高效率的资源回收再利用体系。
新能源产业回收潮将至
近年来,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能源相关产业逐渐走热,被视为经济新动能的同时,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回收压力。
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自2016年起乘用车生产企业执行对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提供不低于8年或者12万公里(以先到者为准)的质保期限,到2024年中国将迎来了首批动力电池“脱保”,锂电池退役量大幅增长。
另一方面,锂电池中锂、镍、钴、锰、铜、铝等金属资源稀缺程度加剧,带动电池回收利用环节高速增长。《2023年中国锂电产业发展指数》估算,到2030年锂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6%,废旧锂电池回收量将超过100万吨,相当于2022年的约5倍。
赛迪顾问总裁付长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过去几年经历了新能源汽车产能扩张,退役动力电池数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预计到2025年前后增速放缓。锂电池关键材料中,镍、钴、锰的回收率达到99.6%,锂的回收效率也达到了91.0%,叠加材料价格波动影响,锂电池回收利用市场将加快释放潜力。自2023年开始三元电池退役量超过磷酸铁锂电池,成为锂电池再生利用的主要对象。
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进一步加强行业规范,建立起完善的回收网络,是推动电池行业绿色发展的当务之急。
为树立标杆效应,引导产业发展,工信部从2018年至2024年已先后发布5批次共计156家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白名单”企业。
从最新政策层面看,2024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发布了新修订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对企业选址、溯源管理、节能评估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付长文表示,鼓励车企、电池企业、储能企业及其他应用端责任主体间建立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网络,围绕回收利用渠道通畅、重大关键技术突破等环节,探索建立激励及约束机制,建立各环节之间共赢的商业模式。
风光发电设备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文华指出,我国风光设备将在未来三到五年迎来大规模的退役潮,预计到2030年我们的风机叶片、光伏组件理论的退役量累计将达到150万吨,构建规范的循环利用产业链有助于补齐风电光伏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最后一环,也是关键的一环。
《中国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报告》预计,到2040年,光伏组件回收市场规模就能达到1000亿元。另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风光设备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程刚齐预测,2025年至2035年,风电和光伏设备循环利用市场总额将超过1500亿元。
也有相关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退役风力发电设备回收处理问题突出,不仅回收成本较高,废物资源化程度有限,而且配套环境管理政策也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比如,退役风力发电设备多位于偏远地区,尺寸较大、难以切割,人工成本与运输成本高昂,业主单位参与回收处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在今年的北京国际风能展上,记者也看到不少新的技术创新进展,比如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承担的“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环利用研发平台”纳入“十四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正全力推进建设。宁夏中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退役风电叶片为原料,研发出复合材料模压托盘、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等创新产品生产工艺。
同时,受市场前景吸引,我国风电光伏设备回收企业不断增多,主要有晶科能源、中科奥纳、鼎优环境、中材科技、金风科技等。中国循环经济协会退役风光设备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已经在9月25日正式成立。
10月22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郭伊均表示,我国每年仍有20亿吨左右的典型大宗工业固废没有得到综合利用。与庞大的产生量和历史堆存量相比,工业产品化利用量较为有限,靠把这些大宗工业固废生产成工业产品还远远不够,亟待在探索典型大宗工业固废大规模综合利用上下功夫。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指导各地结合实际,以防范环境风险为重点,寻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积极探索通过井下充填、生态修复、修筑路基等消纳渠道,稳妥推动典型大宗工业固废安全规范利用,让环境污染问题不多、环境风险不大的大宗工业固废回到地球循环中去。
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林庆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央企与其他各类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整合逐渐增多,形成一种创新联合体。下一步,中央企业也将充分发挥在产业、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部分重点领域形成较强带动力,引领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