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文文博时空 翟德芳/文在山西省博物馆看展,面对诸多精美文物,我流连忘返,真有美不胜收之感。看完南涅水和华塔村的佛教石刻窖藏,我发现旁边还有一个“瑞相重光——太原龙泉寺唐代地宫出土五重宝函特展”。以前我只知道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这个“龙泉寺五重宝函”还真没有听说过,遂移步过去观看,于是又带给我新的震撼。

据介绍,龙泉寺位于太原城西的太山,现存中轴线建筑有山门、三大士殿、观音堂,都是经过新近维修的明代遗构。在三大士殿的踏步东西两侧,各有一棵参天古槐,树径粗大、枝干虬劲,推断树龄应早于明代。东侧树旁有唐景云二年(711)的石碑,表明此地早在唐代已建立寺院。然而,龙泉寺塔基的发掘,则使该寺的历史陡然高大了起来。

01

龙泉寺塔基的发现与发掘

由于寺院原有的蓄水池年久失修,发生渗漏,院方在 2008 年决定在三大士殿东面十数米的山坡台地修建一处新的蓄水池。这年 5 月 8 日,在施工时发现石门和石条,太山文物管理所随即报告山西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经批准后,由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太山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泉寺地宫发掘现场

考古工作从夏季一直延续到入冬。随着对于发掘对象的认识不断清晰,给发掘者带来了超乎寻常的惊喜和意外:考古工作不仅发现塔座基础,更出土了地宫、宝函。考古发掘揭示,塔体依山而建,外墙面用长条石收分叠涩围筑,地宫与外墙之间夯筑黄土以坚实地基。塔基平面呈方形,边长近 10 米,残高 1 米余,中心部位开挖地宫;地宫坐北朝南,由短甬道、宫门和六边形宫室组成,其地面、立壁均由石板和石条砌筑;宫门亦由条石搭砌,由门槛、门扇、门框等结构组成,门框两侧各雕有一尊力士像;宫室内置一方形石函,打开石函,大块残损的木椁片散落其中,一件精巧的鎏金铜椁躺倒一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泉寺地宫和石函

由于木椁已散乱,最先开启的是鎏金铜椁。铜椁置于雕琢精美的鎏金铜质须弥座上,四周镶嵌有佛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铺首衔环等。椁壁上镶嵌的龙青、白虎等图案,都是用大约 0.2 毫米厚的铜片嵌上去的,椁门两侧立有两尊菩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泉寺地宫的守门力士

鎏金铜椁之内是银椁。银椁上雕刻着与铜椁一模一样的瑞兽图案及花纹,雕镂及鎏金等工艺与铜椁基本相同,更镶嵌有绿松石、石英石、红玛瑙等各类宝石。门口一只小巧纤细的仙鹤,头顶竟然嵌有比小米粒还小的红色宝石,其精细程度令人惊叹。打开银椁后,椁内金光闪闪,一个手掌就可托起的小巧金棺出现在银椁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泉寺地宫石函

金棺除后档部浅浮雕佛足外,再没有多余的纹饰,一条丝带绾成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完好地系在金棺上。至此,石、木、铜、银、金五重棺椁呈现在世人面前

02

金棺银椁的图案与工艺

石函内盛装的金棺和银、铜、木椁制作精良,葬具套合规整、选料考究、装饰华贵,采用浮雕、镂雕、錾刻、鎏金等工艺,同时大量地使用绿松石、石英石作点缀。在雕凿方面,创作者为避免乏味的艺术流程,所刻画的四神、人物形象富有变化,栩栩如生,谨严的宗教规制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和谐统一、有机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泉寺地宫木椁(复原)

石函长 57.5 厘米、宽 37.2-46.4 厘米、高 60 厘米,为砂岩雕凿,由函盖、函身扣合而成,函盖呈盝顶形,外表刻文大都为供养人的姓名;函身字迹脱落严重,推测为男性供养人姓名。

木椁残损最为严重,出土时,佛足、四神、铺首衔环、力士等镶嵌鎏金饰件散落在石函内,不过可从散落残件辨别其式样。木椁之内的几套不同质地的椁具形制基本相同,均由椁盖、椁身和椁座三部分组成。椁盖覆瓦状,侧面雕饰铺首衔环;椁身前高后低;椁座平面呈长方形,须弥状,围廊和转角安装镂雕卷草纹护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泉寺地宫鎏金铜椁

鎏金铜椁置于木椁之中,长 27 厘米、宽 11.2-14.5 厘米、高 13 厘米,制作十分精良。椁身放置在须弥座上,须弥座周围镶嵌蔓草花纹饰件。椁身四周镶嵌佛足、四神、铺首衔环,椁门两侧各立一弟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鎏金铜椁后挡上的玄武和佛足

银椁放在鎏金铜椁之内,长 15 厘米、宽 5.8-7.6 厘米、高 6.9 厘米.盖上镶嵌珠宝、铺首衔环;椁身通体镂刻缠枝花卉并镶嵌珠宝;前挡正中装饰火焰门纹,门两侧侍立供养人各一,门上方饰有朱雀;后挡饰佛足一对,佛足上方饰有玄武;左右帮板分别饰青龙、白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泉寺地宫银椁

银椁之内放金棺。金棺长 8 厘米、宽 4.5 厘米、高约 3 厘米,分为棺盖、棺身、底座三部分,小巧精致,出土时用丝带捆扎,挽结成蝴蝶状,丝带外观保存完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泉寺地宫金棺

这是国内考古第一次发现保存完好的唐朝的丝带缠绕金棺。因为丝带易碎,而且唐朝的蝴蝶结一旦解开,就无法复原,所以国家文物局要求打开金棺时,不能解开蝴蝶结,而且不能切断缠绕金棺的整条丝带。

金棺出土后,专家们曾将其与西安法门寺发现的佛指舍利资料相对比。太原龙泉寺石函从外形、纹饰以及棺椁的放置顺序,都与陕西扶风法门寺的佛指舍利极为相似,所以大家相信其中应该存放着佛舍利。尽管如此,由于存在丝绸蝴蝶结这一巨大难题,金棺仍是长期原样保存,没有打开。2020 年,太原文保机构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合作,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启金棺,发现金棺内是编制精美的双重锦囊,锦囊中珍藏着的是 23 粒佛舍利

03

龙泉寺金棺银椁的意义

通常意义上的舍利,是指佛的遗骨或者与佛有关的圣物。佛经记载,佛主释迦牟尼涅槃后,其舍利被分成八份,由八国国王建塔供养。后来崇拜者为表虔诚,供养舍利的风气渐盛,盛装舍利之物也日益豪华。隋唐时,供养舍利之风传到中国,与中国传统的丧葬制度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舍利瘗埋制度,这就是对佛教高僧遗骨舍利建筑塔庙进行祭奠奉养,以金银棺椁盛放舍利,制作上也用上鎏金、镶嵌等工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泉寺地宫金棺内的锦囊和佛舍利

据《集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记载,高宗显庆五年(660)三月,诏迎法门寺舍利往东都洛阳宫中供养,这是中国供养佛舍利之始。龙泉寺地宫出土的五重舍利宝函的时代总体上也处于这个时期。根据石函上“臣”字的特殊写法(即忠字上面一横,意指臣子一生只忠于一人),研究者判断,这是武则天当政之年所修的佛塔塔基。因为“忠”字之上加一横所成的“臣”字,正是武则天所造的 18 个字之一。另外,石函铭文中有“安息大都护”“田杨名”的字样。田杨名此人是武周时期坐镇西域的封疆大吏,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记载。由此可知,石函与金棺银椁等为盛唐时期文物,塔基当建于唐武周至睿宗时期(690-71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武则天造“臣”字的石函刻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则天新造的十八个字

金棺银椁中盛放着佛舍利,这当然是佛教的仪轨,然而金棺银椁的饰纹,却处处都透着玄机。最明显的,在铜椁和银椁上饰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这些是最为典型的道教图案;而须弥座、栏楯、菩萨却属于佛教,并且在铜椁、银椁和金棺的后档处,分别出现一对佛足,象征佛祖圆寂后的教诲。汇集在宝函之上的这些本应是互相冲突的文化元素,说明了唐代前期佛教和道教存在着互相让步、互相融合的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银椁上的仙人乘青龙图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银椁上的仙人乘白虎图案

我们知道,北朝和隋代佛教十分发达,唐朝开国时,虽奉行儒、释、道三教并尊的政策,但事实上是以道教为尊,李渊便自称是老子的后裔。不过李渊和李世民也看到了佛教 “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等教义可以劝人向善,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加上佛教没有触犯李唐皇室的利益,所以佛教也得到了皇帝的支持。

唐高宗李治在佛、道两教中,更信奉佛教。武周时期,武则天为了称帝,不仅利用佛教伪造出身,更直接打压李氏皇室所尊奉的道教,从而使佛教力压儒、道两教,成为当时的“国教”。但佛教方面亦不能不做出妥协,吸收道教的某些成分,龙泉寺金棺银椁上这种佛道融合的装饰形式,应该就是这种融合或妥协的表现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鎏金铜椁前挡的朱雀图案

武周时期,佛教达到鼎盛,不仅在全国各地兴建寺院,更出现了如龙门石窟那样的佛教胜迹。武则天是并州人,所以她曾多次到山西祭拜,并曾到离龙泉寺不远的蒙山大佛和龙山童子寺礼佛。武周时期,太原的佛事活动频繁,香火旺盛,这里瘗埋有金棺银椁佛舍利也是可以理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介绍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