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我国第一支柱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对于全国绝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截止到2023年底城镇参保离退休人员数量已接近1.42亿)而言,基本养老金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背景下,基本养老金的待遇水平越高,则往往意味着退休人员的经济保障能力越强,越容易实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依;反之,基本养老金的待遇水平越低,则意味着退休人员的经济保障能力越弱,在晚年生活当中恐会遭遇养老资金不足、退而不休等一系列的现实难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无论是体制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还是体制外的企业职工,均应当在自身经济能力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尽可能的通过多缴、长缴甚至晚退的方式来努力提高自身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进而更好的保障晚年生活。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如何计发?

众所周知,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保障模式。其中,由用人单位缴纳的部分全部计入社会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退休人员所享受的基础养老金待遇;职工本人缴纳的部分则全部计入个人养老金账户,主要用于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

也就是说,企事业单位参保职工退休后所享受的基本养老金待遇通常是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即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对应的计发公式为:

①基础养老金=参保职工退休时所处省份上一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当年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基数×(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累计缴费年限×1%

②个人账户养老金=参保职工退休时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存储额÷退休年龄对应的计发月数

另外需要补充一点,对于享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除了计发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之外,国家还会依照其视同缴费年限的长短再给予计发过渡性养老金待遇。

③过渡性养老金=参保职工退休时所处省份上一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当年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基数×本人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指数×过渡系数

基本养老金水平高低,受哪些因素影响?

由上述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计发办法,我们不难看出,基础养老金待遇的计发比例与职工本人的累计缴费年限挂钩;基础养老金待遇的计发基数与职工本人的实际缴费挂钩;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与退休年龄、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存储额等因素相关;过渡性养老金待遇水平的高低,在统筹地区和退休类型相同的前提下,更多取决于本人视同缴费年限的长短。

具体来看,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的高低遵循多缴多得、长缴长得的原则,即在同一个统筹地区之内,参保职工的累计缴费年限越长、缴费的金额越多,则退休后所享受的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越高。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基本养老金普调的过程中也会更受益。

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据悉,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更好的保障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早在2005年和2014年国家分别正式建立了企业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并自2016年起实现了企事业退休人员调整办法的统一,且一直沿用至今。

①定额调整:在同一个统筹地区,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统一按定额调整,主要体现公平原则;

②挂钩调整:指的是分别与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和累计缴费年限挂钩,通常来讲,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越高、累计缴费年限越长,则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增加额越多;

③倾斜调整:在定额调整和挂钩调整的基础上,适当提升高龄退休人员和艰苦偏远地区退休人员的调整水平。通常来讲,调整范围内70岁及以上的高龄退休人员是最主要的受益群体。

2024年退休人员养老金总体上调3%

参考人社部、财政部于6月17日正式下发的《关于2024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其中明确自2024年1月1日起,对已在2023年12月31日之前按照规定办理退休手续且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进行基本养老金的调整。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此次调整整体比例为2023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3%,即总体上涨幅度为3%。

据悉,31省市的人社部门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相继在6月30日之前下发了当地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详细调整方案,并在7月31日之前已将本次调整增发的基本养老金落实到位。

2025年,基本养老金或迎“21连涨”

自2005年建立正常调整机制算起,截止到2024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已经实现了20连涨。而从时间节点上来看,如今已经步入2024年10月份的下旬,距离2025年已经仅剩下不到3个月了。那么问题来了,在2025年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能迎来21连涨吗?

目前来看,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20连涨的概率比较大,具体依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发展水平:2024年前三个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8%;预计2024全年,GDP增长率能保持在5%左右,而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养老金调整的重要因素,实现增长非常关键;

②人均工资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2024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7696元,增长5.7%;预计2024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收入增长率为5.5%以上;

③物价涨幅:在物价方面,2024年前三个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上涨0.3%,涨幅比上半年扩大0.2个百分点;预计2024全年我国整体的物价水平会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

为啥经济发展水平、工资水平和物价涨幅是判断基本养老金水平是否上涨的依据呢?这是因为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和《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当中,均明确提到国家会根据职工工资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对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进行调整。所以,2024年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均工资水平增长以及物价也稳中有升的背景下,2025年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大概率也会继续上调。

若企退涨4%、事退涨2%,行得通吗?

关于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调整,目前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企退涨4%、事退涨2%”,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一说法究竟是否行得通呢?接下来,我们也是从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第一:目前,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待遇计发办法一致且调整机制也相同

自2024年10月1日起,我国养老金制度已经正式并轨,这意味着体制内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的待遇计发办法实现统一。而且,根据上面所提到的内容,我们也不难看出,自2016年起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在养老金调整层面也遵循相同的原则和机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从这个角度来看,差异化的调整比例并不可取。

第二:基本养老金调整既体现公平和公正,同时也会与自身基本养老金水平挂钩

不可否认,现阶段企业退休职工的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相比仍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基本养老金调整既要体现出公平和公正,同时也会体现多缴多得、长缴长得的激励机制。所以,不能因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待遇水平高就把调整幅度降低,这恰恰违背了基本养老金调整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第三:间接的对参保职工的缴费积极性造成影响

目前,一部分企事业单位职工之所以选择多缴、长缴基本养老保险,一方面是为了提高退休之后基本养老金待遇的计发水平,同时也想要在待遇调整的过程中享受到更多的增发额。而若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采取差异化的调整比例,势必会间接地影响一部分参保人员的缴费积极性,原本选择高缴费基数的可能便会下调。如此一来,并不利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运行。

结语

通过本文上面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到2025年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待遇水平有望迎来“21连涨”,但总体的调整比例尚不得知。不过,对于“企退涨4%、事退涨2%”这样的说法,根据上述提到的3点也可以基本断定是行不通的。一方面,差异化的调整比例与基本养老金调整所遵循的原则和逻辑相违背;另外一方面也会影响到参保职工的缴费积极性,且并不利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公正以及长期可持续运行。所以,对于退休人员而言,若想要在待遇水平普调的过程中更加受益,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在职期间要多缴和长缴基本养老保险,这样不仅退休后养老金水平更高,在待遇调整过程中往往也更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