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间,2024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随着2025年的临近,人们对新一轮院士增选越发翘首以盼,并有网友开始预测哪位科学家将冲出重围,荣膺院士称号。
而为了观察各高校的院士候选人储备情况,青塔整理了2019、2021、2023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有效候选人的名单,供大家参考。
注:已当选的两院院士不纳入统计;若同一位学者有两个及以上单位,则每个单位各计算一次;统计单位为有效候选人提名时所在单位;仅高校单位候选人(合并附属单位),不含科研院所、企业单位。
根据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凡已连续3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和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的有效候选人,停止1次院士候选人资格。故19-23届连续3次提名的候选人不能参加2025年的增选,未纳入本次统计。
这些高校,拥有最强院士候选储备
据统计,经过近3届院士增选,清华大学目前拥有的院士候选人储备有60人,其中40人曾提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20人曾提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数量均居于全国高校首位。
其次是北京大学,拥有45位院士候选人储备,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34位,储备同样丰富;浙江大学则拥有34位院士候选人储备,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18位,仅次于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则分别拥有28人、20人,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程院候选人储备有15位,复旦大学的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储备17位,分别居于全国高校第三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7所高校,拥有的院士候选人储备则均达15人及以上。
非“双一流”高校中,拥有院士候选人储备最多的高校是昆明理工大学,共计6位;其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分别有4位;首都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则分别有3位院士候选人储备。
这些高校,或将在新一轮院士增选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彰显强有力的人才优势。
国家奖,院士标配
两院院士的稀缺性,决定了只有真正做出有影响力和价值的创新成果的科学家才能当选。 作为我国对杰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的最高嘉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也因此被视为院士“标配”。
通过对比2000-2023年来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青塔发现,在近3届来自高校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中,约48%的候选人,都曾作为第一完成人斩获国家奖;其中8人斩获三项国家奖,23人获两项国家奖,135人拥有一项国家奖。
在近3届 被提名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高校有效 候选人中 ,手握国家奖的候选人比例,则约为78%。其中 有3 人斩获四项国家奖,20人 斩获三 项国家奖,106人获两项国家奖,211人拥有一项国家奖。
其中,中南大学的李夕兵教授曾作为第一完成人, 斩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武汉理工大学的胡曙光教授,手握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交通大学的张文军教授,则曾主持过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