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神医”二字,年轻人或许会想到古代的华佗、李时珍,但是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却有自己的当代“神医”。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四个“神医”的名字分别是刘洪斌、高振宗、李炽明和王志金,以上四人甚至被网友调侃为当代“四大神医”。

而上述四人之所以会成为老年群体口耳相传的“神医”,与其一天二十四小时循环不断在各大电视台抛头露面直接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错,这四位“神医”便是近年来风靡全国的医药电视广告的常客,准确来说,是各医药电视广告的主角。

相信不少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只要打开电视机,收看有线电视,几乎在任何时间、任何频道,都能看到医药类型的广告。

而且这些广告的拍摄形式出奇的一致,几乎都是以访谈或者座谈的方式呈现,出现在镜头里的,不出意外都是某某行医多年的专家,而上述的四大“神医”,便是曝光度最高的四个“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电视广告被这样的医疗广告所充斥,正是因为现如今看电视的主要群体多数的都是老年人,而老年人最关心的自然是健康问题,这也成为了诸多医药厂商投机取巧的阵地。

而之所以说是“投机取巧”,是因为这些广告大多都言过其实,而其所邀请的专家,很有可能是职业演员,至于上述四大“神医”,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起底这四大“神医”,或者说是四大神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便是最广为人知的刘洪斌,这位在荧幕上戴着眼镜、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可不是个简单人物,有网友统计,她在三年时间里,曾经用九个身份活跃在多个地方电视台,充当医药专家。

从2014年开始,这位银发“神医”便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先后以著名中医养生保健专家、高级营养师、北大专家、蒙医第五代传人以及祖传老中医等多个身份出现,以至于被网友戏称为——虚假医药广告表演艺术家。

而其所代言的医药广告,大多都是治疗老年人常见的咳嗽、痛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失眠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广告中,刘洪斌多次以中华中医医学会镇咳副会长、风湿分会委员、东方咳嗽研究院副院长等子虚乌有的身份,打包票能够解决上述常见病症。

其中,山东省教育电视台曾长期循环播放刘洪斌所参与的医药广告节目,甚至一度被济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查出通报,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刘洪斌作为“神医”“治病救人”的热情。

据悉,刘洪斌所出演的医药电视广告,曾经在西藏卫视、青海卫视、甘肃卫视、吉林卫生等多个省级电视台播出,地方电视台更是不计其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出,刘洪斌所拍摄的医药广告,主要瞄准的便是欠发达的地区的下沉市场。

而且,这些医院电视广告的形式如出一辙,几乎都是先对刘洪斌进行一连串的“神乎其神”的包装,紧接着邀请饱受折磨的病患现身说法,接着主持人再用访谈的形式进行推销,再配合热线电话的免费名额对观众进行诱导。

这个套路看似十分低级、破绽百出,但是却架不住受众群体过于庞大,总有人忍不住拨打了“热线”,最终陷入了营销套路,花冤枉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第二位“神医”高振宗,其主营赛道则是疑难杂症,自称1947年出生的高振宗,在不同广告中都声称自己所掌握的祖传秘方,可以治疗多个疑难杂症

只不过,其行骗手法与刘洪斌类似,包装套路也如出一辙,高振宗同样在电视上有多个身份,在青海卫视他是来自京城的“名医”,到了重庆卫视他就成了“手诊第一人”,善于破解掌纹密码。

更是多次在补肾药品广告中抛头露脸,而有网友扒出,其所代言的“蒙药名目二十五味丸”,早就被河北省药监局查处过,原因便是涉及虚假宣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位出场的“神医”李炽明,专攻减肥赛道声称自己是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院长,从医已经四十多年,专门擅于消脂瘦身,没错,卖的也都是减肥药。

尤其是所谓的“一子三叶茶”,更是号称减肚子的神药,但是有资料显示,该药早在2014年就被潍坊市视频药品监督管理局列为了违法广告。

在李炽明所参加的中医广告中,他不仅是中华医学会主任委员,而且还有全国方剂学专家的头衔,同时还自称是糖尿病医学专家、著名国医,甚至给自己打上了糖尿病DCR疗法创始人的头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所推销的药品也都十分夸张,有比冬虫夏草还厉害几十倍的裸藻,也有不用胰岛素也不用降糖药的神奇疗法,还有所谓的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纳豆细胞再生疗法。

无独有偶,最后一位“神医”王志金,在广告中也称自己开创了“波尔特细胞用糖疗法”,同样治疗的也是糖尿病,但是不少网友都表示受到了欺骗。

王志金相较前面三个人更为年轻,但是自称是解放军465医院的少校军医,然而经过考证,不仅没有这个单位,更是查无此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公众对于这四大“神医”的人人喊打,这些“神医”的身份以及背后的产业链条也被曝光,原来这些“神医”拍摄一则广告的出场费只有千元,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利益链条中浮在表面的一环。

其背后涉及到了医药厂家、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以及电视台等多个利益相关方。

而这一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这些医药广告大多都在打擦边球,即所谓的“软广告”,不用“治愈”等确切性词语,而是用“改善”等模糊性用词,以此来躲避监管的惩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不过,随着信息的不断传播,这些虚假广告终究无处可藏,而上述的四大“神医”,现如今都已经身陷囹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