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遗址,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研究科学防震的重要标本,具有历史、科学等价值。放眼全球,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地震遗址,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近日,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国际学术交流会在四川绵阳举行。来自意大利、希腊和国内有关研究机构的多位专家,围绕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的价值、理念、原则、技术等内容展开探讨,分享了国内外遗址保护经验、建筑结构抗震的最新成果。

地震遗址保护为何重要?

“提供面对地震灾害时更好的解决方案”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是全世界唯一整体原址原貌保存的规模最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区。10月21日上午,国内外专家来到遗址现场进行考察,穿梭在这座定格了巨大灾难的废墟上,了解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利用情况,其中不少海外学者是第一次来到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内外专家考察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供图

“这样的地震遗址,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雅典国立理工大学土木分院院长、地震工程实验室主任迈克尔斯·弗拉吉达基斯表示,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通常会在地震发生几周后就将建筑物拆除,“但在这里,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地震所带来的威胁、遗址中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在雅典国立理工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的结构工程专家纳西斯·库慕西斯看来,保留下来的地震遗址,对于专注结构工程的土木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型的”实验室“。正因于此,保护好、利用好地震遗址遗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现场可以看到,不同结构下的建筑,面对地震有不同的表现。有些结构倒塌了,有些结构遭受了严重破坏,而有一些结构则未能抵御地震。我们希望这能为科学界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以设计出更能抵御地震的结构。”纳西斯·库慕西斯认为,应尽可能从这场灾难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应持的态度,就是积极寻找隐藏在灾难中的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纳西斯·库慕西斯(左)与杨维国(右)。“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供图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文物防震(振)研究中心主任杨维国已经是第二次来到北川。在遗址现场,他不时拿出手机拍照记录,更步入震损建筑下仔细观察。他表示,与他上次来所看到的相比,很多建筑物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刚才我们同行之间也在商议,这种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为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在地震灾害来临时,怎样能使建筑的结构更加安全,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

同时,杨维国也谈到,在全世界范围内,地震遗址的保护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非常成熟的方案可供参考。如今,他看到一些新技术、新监测手段已逐步应用到了地震遗址保护中,譬如一些高精度的传感器,可以随时监控数据变化。他说:“我想强调的是,地震是人类共同面临的灾害。地震遗址的保护、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建立,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好的学习和参考范例,也可以为全世界的同行提供面对地震灾害时更好的解决方案。”

建成高清数据库、设置传感器

共话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地震遗址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那么,如何对地震遗址遗迹进行科学保护、长久保存?又该如何提升地震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在当日下午举行的学术交流会上,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馆长何瑞雪介绍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利用情况。

何瑞雪谈到,“按照《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文物保护规划》,我们先后实施了唐家山泄洪洞、唐家山泄流槽整治等工程,建设防泥石流闸坝26个,治理地质灾害30余处,修复损毁防洪堤3500米,加固震损建筑17处30栋。此外,在2023年5月成立了‘地震遗址文物保护与建筑抗震研究实验室’,采用三维数字化扫描技术实施地震遗址三维信息高清采集,已基本建成地震遗址高清数据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专家颁发聘书。“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供图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遗址保护科副科长阙小勇介绍,正在进行的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区文物本体建筑监测预警项目,主要通过对文物本体设置传感器,来进行实时监控。“传感器主要是三类,分别是裂缝计、倾角仪、沉降仪。前两类主要布置在外墙面,检测建筑是否倾斜和水平位移,防止文保建筑倒塌倾倒。通过北斗导航系统,结合网络平台可以对文物本体进行实时的监测,一旦文保建筑发生大的倾斜或整栋塌陷,我们第一时间就会得到预警信息,然后组织相关的技术人员前往现场提出应急处置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期间,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还为葛家琪、乔治欧·孟迪、杨维国等9位专家颁发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咨询专家”聘书。(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