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前段时间,米粒妈刚因为《十三邀》邀请了著名植物画家曾孝濂先生的太太有感而发,这两天《十三邀》竟然又邀请了另一位名人背后无私奉献的妻子来做类比。

这一期,节目邀请的是81岁的孙曼丽女士,她是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的妻子,同样是台大历史系毕业,但孙曼丽也选择了成为丈夫背后的贤内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倬云是历史学家,他的研究涵盖了上古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他的很多学术代表作都已经成为研究古代中国历史的典范之作。

镜头中的孙曼丽一头白发,但红光满面,语速惊人。她一开口,就给人一种逻辑缜密,条理清晰的感觉,整个人透着一股爽朗达观。

当提到自己作为名人背后的妻子所作出的牺牲时,她的态度竟然是无怨无悔,这跟上一期张赞英的访谈形成鲜明对比,要知道,张赞英一开口,说的就是:“如果有来生,我绝不跟他过,我要走我自己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老人,在婚姻中相同的选择,面对同样是具有超高社会名望的丈夫,为什么感受却是完全不同的?

结婚50年,常年操持家务,照顾丈夫,不仅没有磋磨掉孙曼丽眼中的光,而且好像她还一直被滋养着,生活得很舒心。

她的言谈间没有凄楚,更没有委屈,只有对自己人生选择的无怨无悔。当她的人生选择被很多人质疑的时候,她告诉主持人许知远:

婚姻不是把人绑死,而是把人激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灵魂的平等

其实孙曼丽从始至终作为许倬云背后的贤妻,都有很多人替她感到委屈。因为许倬云跟萨特似的,只有一米五,而且行走不便,需要拄双拐。而孙曼丽高出丈夫一头,漂亮开朗,出身优渥。

当年许倬云因为战乱,随家人定居中国台湾,虽然先天残疾,但心态乐观豁达,从来不输人后。

许倬云比孙曼丽大13岁,在台大的时候,许倬云是她的老师。孙曼丽毕业后,工作也是许倬云推荐的。

一次,孙曼丽给许倬云写了一封信,跟他倾诉自己跟男友的情感问题。结果居然发现,许倬云的回复中,有很多跟自己三观相契的地方,于是孙曼丽决定跟男友分手,一来二去,跟许倬云走到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四年前,许知远就采访过孙曼丽一次。当时他问的问题是:“当初你怎么看上许先生的?”

孙曼丽回答:“我欣赏他的个性,不认输,他不认为自己身体不方便,就必须要妥协。

这让米粒妈想起了史铁生,之前我读他的《我与地坛》,一度因为他内心的坚强而落泪。

这本书我推荐给很多人,但有一些年轻的小朋友说读不下去,我甚至会在心里祝贺他们,因为他们肯定还没有经历人间疾苦,我但愿他们终生都读不懂这本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铁生的文字中,那种自嘲式的豁达,就像废墟中生出的一朵小野花,珍贵而伟大。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 就是他那从来没拿他当残疾人的好友余华。

史铁生说:“自打我出事后,家人都不敢在我面前提跑、跳等字眼。”

余华直接就是:“铁生,踢球去啊!

去了,才知道是让他当守门员。从那他知道,余华没拿他当残疾人,也没拿他当人。他说:

21岁末,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这友谊。

有时候身体残疾却内心丰盈的人,多少都会升出一种敏感自卑,而这与他们不服输的心智时时冲突,最需要的恰恰是一个不拿他当残疾人的人,余华之于史铁生是这样,孙曼丽之于许倬云也是如此。

对于选择作为他背后的支持这件事,孙曼丽从来没有觉得委屈和吃亏,她理直气壮地告诉丈夫:

你是千里马,你要找我这个伯乐,没有我这个伯乐,你这个千里马是跑不动的,这一点我是非常自信的。

从始至终,他珍惜她的付出,她成就他的坚韧,两个人的灵魂是平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怕牺牲,怕的是不被看见

同样的问题,许知远也问过张赞英。当时他同样问了她:“当初您是怎么看上曾老的?

张赞英的回答却是:“他有什么值得我喜欢的?他这个人很难相处的,如果说看上他,那也就是喜欢他的画了,我是真的喜欢他的画,有时候看他的画能看到发呆。

这两个人的回答差异很大,其实可能这也是造成她们在婚姻中体验感幸福与否的根源。

孙曼丽爱的是丈夫本身,她欣赏他的性格和人品底色,所以日子无论怎么继续过下去,都不会觉得有太大的落差。

但张赞英起初,爱的是这个人的画,欣赏他的成就;但过日子归根到底,是跟这个人的长久厮磨,你终究不是跟画过一辈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婚姻是柴米油盐、吃喝拉撒,是彼此在细碎时光里的各种观念冲突,以及包容忍耐。

而张赞英之所以觉得一辈子错付了,能委屈到落泪,是因为从头到尾,她都被当成了工具人,根本没有真正的被丈夫看见。

在张赞英的婚姻中,丈夫拿她当女佣、家政、私人秘书、助理、带娃工具,却唯独没有把她当做一个真实的人。

长久的被忽略,会让让一个人丧失存在感,就像《出走的决心》中的李红,被那种压人的男权中轻蔑的部分彻底闷死→《她离家出走,几亿人破了大防》。

但在孙曼丽的婚姻中,她始终是被看见的,在丈夫的眼中,她是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是需要平等沟通,相互体谅的,并且她的付出他能看得见,能给出适当的回馈,让她感觉自己的牺牲没有白费。

许倬云在他的文章中,在无数大大小小的场合里,都公开表白:

我最大的幸运,是遇见太太孙曼丽。

而且孙曼丽特别会正向沟通,她会说:

我万一讲话不客气了,并不代表我不尊重你,是你那件事让我委屈,和你的人格没关系。你不能跟我真生气,你跟我真生气,你活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真的是81岁的婚姻关系大佬在手把手教我们沟通有没有?一个懂珍惜的丈夫,加上一个懂沟通的妻子,真的可以如孙曼丽所说,把日子给激活了。

但反观张赞英那边,当年她被几个学生踢到肚子导致流产,丈夫却逼她跟害死自己孩子的人和解。这是她不能原谅的事,一提起来依然委屈到哽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次,怀孕4个月的张赞英被人踢了肚子、先兆性流产,为此她甚至想到了轻生,曾老是在湖边找到她的。时隔多年,加害者想要赔罪道歉请吃饭,张阿姨不愿意去,曾老居然大义凛然地说:

这是历史潮流,一笑泯恩仇嘛。

他把自己的所谓“大格局”置于妻子的痛苦之上,踩着妻子的伤疤彰显自己的大度,而张赞英那种蚀骨的委屈,正是来自于“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看不见我”的无力感。

而从两位老人的身上,米粒妈也真切地感受到,为家庭做出牺牲在所难免,两位阿姨也确实都是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而幸福与否,不过就是在于是否被看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未真正放弃自我成长

两位阿姨本质上不同的另一个点,就是是否停止了自我价值的发展。当张赞英选择了作为名人背后的贤内助,她就完全被这个身份吃掉了。她彻底成为了丈夫的附庸,自我和人格被身份吞噬。

但孙曼丽不是这样的,她当年在孩子8个月的时候也挣扎过,当时三口人在美国,本来孙曼丽都注册了攻读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课程,但是一看家里的父子俩,可怜巴巴一团乱,她当时就决定不念了,专心照顾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那么多年,孙曼丽说她没什么可后悔的,因为丈夫每天回到家都会把外面发生的事跟她叙述一遍,所以她始终没有脱节。

他的朋友、学生,她都熟识,而且渐渐地还交了新的美国朋友。后来好几个学校专门邀请孙曼丽去讲课,说:“我们可不可以邀请许太太再来?

许倬云不放心地说:“糟糕了,你要变成明星了。

孙曼丽当仁不让地说:“因为我讲得好嘛!

访谈中还有一个特别宝贵地人生智慧,那就是孙曼丽会把人生中“想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分得很清,但都要开开心心地做。

她说:“我想做的事,我当然会很开心地做;我必须做的事,我也会开心地做,因为就算我不愿意做,我也必须要去做,那我不开心地做难道要愁眉苦脸地做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粒妈想说,这样的奶奶不长寿都难,这心态真的很绝。

事实上,她也确实没有放弃尝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孩子渐渐成长起来之后,她分出了跟多的精力,开始尝试着做义工。

在那十年间,她的语言能力进步了,还交了很多新朋友,去到好几个学校开讲座。她说她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什么事都想试试。

许倬云开玩笑地说:“你那么喜新厌旧,哪天把我换掉了。

孙曼丽说了一句平实但异常动人的话:“这个不换,这个金不换!

一个人在婚姻中被滋养还是被消耗,真的很明显。那些譬如“相濡以沫”“与子偕老”之类动人的词汇,在张赞英听来是那么讽刺,而在孙曼丽的身上,却得到了具象的显现。

原来,她们要的并不多,只是能够被平等对待、被看见、被珍惜就好。

付出不是理所当然,任何人都没有义务为另一个人做出牺牲。但如果对方是值得的人,那么牺牲就不会出于义务,而是情出自愿,无怨无悔。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