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传承和发扬舒城本地的优秀文化,解读记忆中的舒城民风民俗,彰显深厚的龙舒文化意蕴,感知千年龙舒文化血脉的起伏脉动。由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编撰的《记忆中的舒城民俗》一书于2024年9月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舒城本土的时令节庆、喜庆礼仪、丧葬祭祀、农耕渔猎、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文化娱乐、童趣游戏等风俗民情。为此,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和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系列专栏,分享书中的文章,与您一起品味舒城的风俗民情,感受龙舒文化,敬请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蒸年糕——“争年高”

程小磊

儿时,每当有人开着拖拉机上门碾米,父亲总会精挑细选一些好米放进米缸。我们询问用途,他只是嘿嘿一笑,故作神秘地说:“过年争发财全靠它了!”

刚到腊月,父亲在母亲的协助下,将米缸中的米取出来倒入盆中,用清澈的井水泡起来,一泡便是七八天。之后取一条床单平铺在地上,将泡软的米倒上去,再将床单边缘用木板固定呈圆形,而后长期放置在灶台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的冬天真冷啊,放学后时常会钻进正在灶台后烧火做饭的妈妈怀中,时不时瞅一眼旁边围成圆形床单底部渗出的水渍。我问妈妈,这东西到底什么时候能好啊?妈妈说:“不急,等地上没了水,你爸准备好干柴,就可以跟叔伯婶婶们开始比赛争第一了!”

腊月越往后,年味越浓,在外打工的哥哥、姐姐们终于回来齐了,寂静的村子渐渐人声鼎沸。此时地上的水渍早就干了,父亲这才将压在床单上的簸箕拿了去,打开来看,说也神奇,米竟变成了黏黏的膏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欣喜之余,大家齐心协力把“膏”起进桶里拎至架好蒸屉的灶台上,将“膏”揉成小臂般粗细的长条,整齐上屉,母亲在灶下燃起干柴,熊熊烈火炙烤着锅底。不一会儿,灶台上升腾着蒸汽,并迅速在灶屋里弥漫着。那会儿给我的感觉,他们是在进行一件极其神圣且复杂的事情。

“你家年糕蒸的咋样了?”

我在叔叔和我家之间两头“巡视”奔忙,奶奶也在两家之间忙碌着。平时,老人家极少插手两家事务,这让我感到,他们所做的这件事有多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屉蒸熟了,奶奶取出热腾腾香喷喷的年糕条来,用刀切几个角,利索地串在筷子上递给在场的人,让大家吃。我接过奶奶递过来的年糕条,津津有味地吃着。真香,倘若再找个碗,放些红糖蘸着吃,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一场蒸年糕盛宴在欢声笑语中进入尾声,大家又忙着把冷却后的年糕条放入水缸中“润养”起来。可别小瞧这缸中的年糕条,切成块煮稀饭、下面条、煎煮烹炸炒皆可,从腊月吃到正月结束不会腻。

“为啥您不嫌累,每年都帮我们两家蒸年糕?”我和奶奶并肩坐在阳光下的长凳上,我问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咱们庄上谁家先做好年糕,气运就会一年更比一年高啊!”奶奶慈祥的笑着回答。

我注意到:今年是我家先蒸好年糕,明年就一定是叔叔家先蒸好。

时过境迁,现在农村过年,家家户户都不再自己蒸年糕了,拿些米让专门做年糕的人,用机器做,也省事多了。虽然口味儿也不差,但总感觉,少了那些温馨、甜蜜、幸福的年味,也少了点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争年高”的情怀。

来源 :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 舒城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