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打破“治癌不治痛、重生存轻质量”的错误观念刻不容缓!
止痛是门大学问,对于癌痛患者更是如此!
自2004年10月国际疼痛学会(IASP)倡议设立“世界疼痛日”以来,每年10月由IASP发布抗痛年主题,已经成为全球疼痛医学界最令人瞩目的大事。IASP确定每年10月第三个周一为“世界镇痛日(Global Day Against Pain)”,并冠以一个主题,成为一个年度即“世界镇痛年(Global Year Against Pain)”关注的焦点。中华医学会疼痛病学分会将每年10月的第三周定为“中国镇痛周”。
癌痛是癌症患者的常见症状,可从心理、生理、精神及社会等多方面降低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治疗效果,缩短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癌症晚期患者中疼痛的发生率达75%,其中30%~40%的癌痛可归为神经病理性疼痛[1]。肿瘤本身、治疗方式和其他基础疾病都可能引起癌症神经病理性疼痛。借此“中国镇痛周”的机会,医学界有幸邀请到河南省肿瘤医院的罗素霞教授,为我们分享我国癌痛当前诊疗的现状和进展。
控制疼痛是癌症患者的基本权益
我国《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 年版)》显示,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1]。
然而,在肿瘤治疗中,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常被忽视。罗素霞教授表示,癌痛不应仅仅被视作肿瘤病程中的一个症状,而应该视作一个“疾病”看待。“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罗素霞教授强调,癌痛的评估是癌痛治疗过程中的重点,必须做到“首诊评估”,同时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的评估原则。”癌痛不仅仅是一个症状,而是需要被全面评估和治疗的疾病,并应从肿瘤共病的角度进行综合管理,多学科协作,个体化治疗。”
随着靶向、免疫等新型治疗手段的日趋成熟,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逐渐提高,癌症进入慢病化时代,癌痛不仅降低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而且与癌症不良预后相关。罗素霞教授表示,当前,打破既往“治癌不治痛、重生存轻质量”的错误观念刻不容缓!“如果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
中国癌痛管理的进步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阿片类药品供应增加,癌痛管理得到加强,但药物消耗充足性仍有待提高。阿片类药物消耗充足性(ACM)是WHO制定的一种评估不同国家阿片类药物平均使用水平能否满足医疗需求的指标。罗素霞教授分享道,2006至2016年,我国癌痛患者ACM指标从0.0024增长至0.0097,增长近4倍。“尽管阿片类药品供应显著提高,但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使用充足性仍显著不足。如何既充分提供满足临床使用的药品,又能杜绝非法使用,仍是全社会需要努力解答的课题。”
针对癌痛的认知方面,罗素霞教授坦言,虽然当前我国癌痛诊疗已经取得显著进步,但对于癌痛的认知仍然不足。罗素霞教授分享了一项2021年发表的调研,研究分析了7家省级肿瘤医院411名医务人员癌痛管理情况,结果显示癌痛在癌症患者中十分普遍,中重度癌痛占绝大部分,疼痛管理仍然不足。疼痛管理、止痛药的开具、多学科疼痛管理均存在很大不足,临床医师的工作年限同癌痛管理水平并没有相关性,只有6.3%的医师能够准确回答10个关于癌痛知识的问题[2]。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罗素霞教授认为,癌痛规范诊疗相关制度和体系建设的日趋完善离不开政策的推动。药物上,我国阿片类镇痛药品供应模式从“限量供应制”逐步调整为“备案供应制”,这使得阿片类镇痛药合理供应量显著提升。2011年卫生部牵头主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GPM)建设项目。GPM建设显著提升了医疗工作者评估癌痛和提供合理镇痛处方药物的水平。
河南省肿瘤医院也进行了一系列举措。2012年,由罗素霞教授牵头,河南省肿瘤医院创建了卫生部首批GPM示范病房,这也是全国首批69家GPM示范病房之一。2014年,罗素霞教授带领团队向癌痛精细化管理发展,河南省肿瘤医院成为“无痛医院”。医院培养了专职“疼痛护士”,给所有入院患者做疼痛筛查,由“疼痛护士”全面评估后再做治疗。
常被忽视的癌症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
当前,癌症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CRNP)的管理是一个在癌症治疗中常被忽视的领域。CRNP由多种原因导致,发病机制复杂。“CRNP的发病机制包括外周敏化、中枢敏化、内源性痛觉调制下行抑制系统的作用减弱、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离子通道的改变等多种情况。”罗素霞教授分享道。
CRNP是由于肿瘤或肿瘤治疗过程中对感觉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或疾病所引起的疼痛,临床表现除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外,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3]。
临床实践中,CRNP的诊断具有一定挑战,罗素霞教授表示,当前在ICD-10 中没有详细的代码系统,这一分类上的缺陷阻碍了获取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的准确数据。此外,CRNP诊断无法准确记录于病历中,且缺少诊断标准。诊断CRNP主要依赖于临床病史、检查和诊断测试。
在CRNP的治疗方面,挑战也依然存在,“CRNP的药物选择相对有限,且存在缺乏针对中国患者人群的证据。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依赖于阿片类药物,但它们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的效果通常不如对伤害感受性疼痛的效果。”罗素霞教授分享道。
尽管中国在癌痛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针对CRNP的治疗仍存在挑战,需要更多针对中国患者人群的研究和证据,以及更多样化的治疗手段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MDT模式助力癌痛全程管理
虽然药物是癌痛治疗的基石,但是仍有10%~20%的癌痛患者无法经药物有效控制癌痛,或无法耐受药物不良反应[4]。普及药物、心理疗法等在内的多学科癌痛综合治疗理念,开展疑难癌痛患者的多学科诊疗(MDT),提高医院疼痛门诊开设普及率,提升疼痛科癌痛的治疗水平是未来必须加强的工作。
在CRNP的管理中,MDT模式的应用可以提高疼痛控制的效率和质量。罗素霞教授表示,通过MDT,可以实现对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估,制定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MDT团队通常包括肿瘤科、疼痛科、神经科、心理科、放疗科等多个相关学科的专家。他们共同讨论患者的病情,评估疼痛的性质和原因,制定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支持和必要时的神经阻断或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和健康保障水平提高,大量癌症患者在结束住院治疗后回归家庭。罗素霞教授表示,对于存在癌痛的患者,社区和居家治疗将成为未来癌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社区医院基本癌痛药物配置,利用远程医疗平台为患者提供连续的癌痛管理,指导患者居家治疗是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
未来,癌痛新药的探索是重中之重
展望未来,癌痛治疗领域将迎来一系列新的药物和技术,这些进展将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疼痛控制。罗素霞教授表示,癌痛新药的探索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治疗CRNP的新药探索。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可起到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目前,在DPNP领域的适应症已经获批,其在CRNP中的疗效如何?期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给我们答案。
此外,随着科技资源的不断投入,研究者们正积极推动癌痛基础研究,罗素霞教授认为鼓励产学研结合研发镇痛效果强且不良反应小的镇痛药物或镇痛技术是未来进一步改善癌痛控制效果的必由之路。
正如罗素霞教授所说,未来的癌痛治疗将更加个性化、精准化,通过多学科合作和创新技术的应用,有望实现更好的疼痛控制和更高的生活质量。这些进步不仅将造福癌症患者,也将为全球癌痛管理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模式。
专家简介
罗素霞 教授
河南省肿瘤医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原名医
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 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伦理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支持与康复治疗 候任主任委员
河南省肿瘤医院机构主任,1期主任
国家药监局及省药监局GCP检查员/CMAC医学与监管科学专委会委员
河南省药学会GCP专业,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主任委员
河南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科技伦理专业 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8 年版)
[2]SuC, ChenM, ChenG, et al. Cancer Manag Res, 2021, 13:1709-1717.
[3]癌症相关性疼痛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4]McHughME, Miller-SaultzD, WuhrmanE, et al. Int J Palliat Nurs, 2012, 18(9):426-428, 430-433.
精彩资讯等你来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