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24日讯“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近年来,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坚持发挥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职能,始终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主动融入和服务全省工作大局,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蹚出一条崭新的地质服务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改革创新,破解“土壤密码”

新时代召唤新担当、新作为。作为全省地球化学勘查的领头羊,省物化探院于2018年成立地球化学应用中心,组建了一支近30人“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团队,着力打造全省领先的农业地球化学团队并开展相关科技攻关。先后承担实施了淄博市农用地详查,潍坊市、聊城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预警,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省级技术支撑,“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省级质量控制等一系列重点工作。

近5年来,陆续开展6个县(市、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在莱阳市、莒县、兰陵县等县(市、区)有针对性地圈定出约5万亩富硒和150万亩富锗等有益元素丰富的土地,为特色农产品种植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承担济南市等6个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省级质量控制工作,期间累计开展170余次采样和实验室现场检查,对3万余个点位样品采集、分析测试进行全流程质量把关,有力保障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全面摸清全省“土壤家底”提供助力。

先后在沂水县、东昌府区等28个县(市、区)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工作,在高密市、临朐县等12个县(市、区)针对不同农业区域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准确掌握地膜残留现状;在禹城市、陵城区试点开展秸秆还田监测工作,科学评估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的实际影响,及时发现并解决秸秆还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峡山区、青州市等5个县(市、区)试点开展270余种农业农村领域外来入侵植物、病虫害、水生动物调查,基本摸清区域内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空间分布与危害状况,为强化监测预警、构建科学防控体系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通过对耕地土壤数据的综合分析,揭示了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解开了更多未知的“土壤密码”,为耕地保护开发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赋能,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2019年,省物化探院主动作为,在收集全省农业地质调查部分数据成果的基础上,深度串联40余万个点位数据,首次形成农业地质大数据集。通过汇总融合开源数据,建设了院级大数据平台“山东省农业地质调查信息系统”,搭建了“名特优产地分布”“氮磷钾营养元素”“硒锗锌有益元素”等系列可视化“一张图”,为探索推进整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布局连片优化,尤其是为名特优产地等优质土地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等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为深度探究名特优产地土地资源特征,省物化探院综合运用多维度数字解析技术,将已知的名特优产地土壤营养元素、有益元素等与背景值进行统计类比,对优质土地资源基本信息进行汇总、展示,提供了土地规划利用与经济社会效益分析简报,创新提出“科研+基地+农户+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为农业地质科技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农民直接收益提供可参考依据。例如,在沂水县发现了近2万亩富硒土地,将土地适宜种植蜜桃的成果积极反馈至地方政府,2018至2023年间,沂水县泉庄镇的蜜桃种植规模从1700多亩扩大到6万多亩,全镇年人均收入从不到1万元增加到了近3万元。

2024年,省物化探院成功申报了省级政务数字化项目“山东省农业地质大数据智慧服务平台”,计划建设包含基础设施层、数据中心层、平台应用层、服务用户层等多层级的综合服务平台,开发包括山东省农业地质“一张图”智慧管理子系统、地质监测评价子系统、预测预警子系统、大数据分析与信息发布子系统等8个应用子系统(28个应用模块)。项目建设完成后可实现基于SOA架构的山东省农业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及专题应用服务功能,可为农业农村和自然资源部门在调查监测、规划制定等业务管理以及科研创新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撑,可为社会公众提供通过“爱山东”等方式查询耕地质量的可视化成果,打破“地质+农业+大数据”的科技成果向农业农村推广的技术壁垒,促进“人力、土地、资金”等关键资源更加顺畅地向乡村汇聚,确保科技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和农民的直接收益,为耕地保护和高效利用插上了“数字翅膀”,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山东地矿智慧”。

未来,省物化探院将秉持“政治引领、走在前列、发展导向、统筹兼顾、久久为功”的工作思路,按照“高点定位、创新突破、形成特色、争创一流”的总要求,继续加强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推动地质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在助力耕地保护、数字强省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奋力书写新的篇章。

闪电新闻记者 孔冠军 通讯员 赵法强 赵闯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