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那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变革的时代,家乡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我也踏上了去外地上学的旅程。每次回到家乡,那熟悉又带着新鲜气息的土地,总能给我带来无尽的惊喜与感慨,那种感觉,真的就如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奇妙。
瞧啊,村子里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最显眼的莫过于那一间间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崛起的砖瓦房。它们不再是过去那简陋的土坯房,而是崭新的、散发着时代气息的砖瓦房。那红的瓦,青的砖,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在诉说着乡亲们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那时的乡亲们,已然告别了生产队敲钟出工的日子。家家户户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责任田,大马车、三轮车、拖拉机和收割机等,像是一群充满活力的精灵,在机械化的道路上欢快地奔跑着。
我清晰地记得,村里最初只有两台拖拉机,那可是宝贝疙瘩,每次它们在田间轰鸣而过,都会引来人们羡慕的目光。后来,拖拉机的数量逐渐增加到十多台,再后来,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拥有了三轮车等机械。那场面,真可谓是热闹非凡,仿佛是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机械化画卷在徐徐展开。
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更是为家乡带来了新的活力。乡亲们纷纷种起了棉花,全村近千亩地,一眼望去,那是一望无际的白色海洋,白花花的棉花在阳光下银光闪闪,煞是好看。乡亲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也换来了大把大把的钞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那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满足。
随着生活的富裕,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电视机开始走进农民家庭,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新宠。起初,村里只增加了6台十二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每到晚上,那几户有电视的人家就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大家都爱国家、爱集体,更爱那精彩的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一到播出时间,人们几乎是撂下饭碗就往有电视机的人家跑,生怕错过了精彩的剧情。小小的屋子,充其量只能容纳十几个人,去晚了的时候,大门被关上,就真的只能遗憾地错过节目观看时机了。
然而,时代的脚步不停歇,后来,村里普及了电视,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视机,尽管仍然是黑白的,但尺寸从最初的12英寸逐步变成了14到24英寸。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也开始逐渐普及,走进了农家小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日子就像那芝麻开花——节节高,越来越好,越来越红火。人们的追求也从未停止脚步,消费观念开始由家用电器向住房转移。一排排更高更阔的新砖瓦房拔地而起,它们整齐地排列在村子里,像是一个个骄傲的卫士,守护着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人们逐步搬进了新砖瓦房,又更换了家用电器,新上了彩电,添置了摩托车、拖拉机等交通工具。
生活条件在不断改善,但乡亲们始终没有忘记初心,他们依然保持着那种淳朴善良、憨厚诚实的性格。每逢春节我回家时,乡亲们总是热情地邀我去家里吃顿饭,他们脸上洋溢着的骄傲与满足,那精气神,仿佛在向我展示着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这家乡的变化,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从土坯房到砖瓦房,从少量机械到广泛普及,从寥寥几台电视到家家都有,这不仅是物质生活的飞跃,更是时代进步在乡村的生动体现。它让我看到了乡亲们积极拥抱变革,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与力量。
这种变化也让我明白,改革的春风能唤醒沉睡的大地,激发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只要给予机会和平台,人民就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就。同时,家乡在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和人性的美好得以保留,这是难能可贵的,说明物质与精神可以并驾齐驱。我也深知,自己作为当时的青年,肩负着传承和发展的责任,应汲取家乡发展的力量,在未来的道路上积极进取,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地方像家乡一样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这就是青年时期,家乡留存在我脑海里最深刻的记忆,那是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岁月,是家乡发展的美好见证,也是我心中永远的温馨港湾。它如同一幅绚丽画卷,深深地印刻我的心中,每每回忆,都让我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乡情和家乡生活的美好变迁。鲁源写于2024年10月24日,感谢你的观看,谢谢你的点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