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的兵团不仅数量多,而且实际权力比较大。

粟裕的一兵团自不必说,是组建东南野战军的基本班底,拥有同野战军领导机构一样的权力。

陈唐兵团转战中原,一度指挥过中野陈赓兵团。且长期转战在外,后勤供应转入中原,陈唐二位俨然也是开府建牙的大佬,实际权力相当大。

许谭兵团更了不得,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不光负责胶东部队的指挥,对其人事任免还有相当大的建议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超纵队级、亚野战军级的单位,而不是临时单位。山东兵团后来的作战计划,虽总体上仍受陈粟(主要是粟)统筹,但具体战役方向、进兵路线、兵力调配等基本自己做主。

谭震林地位极高,七大的中央委员,华东局排名比粟裕还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多说一个知识点,七大中央委员来自华东的共有,饶漱石、陈毅、张云逸、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粟裕是候补委员。

所以大家能看出许谭兵团的分量和地位。胶东保卫战,谭老板意见与陈粟不一致,惊动华东局书记亲自出马调和分歧。许世友敢在豫东战役这么重要的关头,提出与野司完全相反的意见,根源就在于该兵团的超然地位。

三、成立新兵团的暗线

第一节末尾概括出的特点,背后的潜流暗线至此能看得更清楚了。

一是进一步增强凝聚力。

华野部队系由山东和华中两个系统合并而成,地域色彩非常浓厚,山东部队说华中部队穿绸衫睡丝被梳分头说鸟语,华中部队吃不惯山东小米和煎饼,当然生活习惯不一样都是次要的。两系统部队作战特点各自不同,对野战军统一集中指挥带来不小困扰,有时安排作战任务,野司不得不考虑和承认这种现状,把地域和习惯相近的纵队安排在一起使用。

比如挺进鲁南让一四纵在一起,挺进中原让三八十纵在一起,胶东许谭兵团则充分考虑了胶东子弟兵的本土作战优势。

这势必使原本就很突出的地域分化进一步加剧,甚至使原山东部队内部不甚明显的差异也扩大化了,胶东部队与鲁中、鲁南部队隐然成了两个相对固定的分野,尤其是许世友和鲁中大佬王建安有些不对付,大家心知肚明。

打破原有四个地域化兵团,无疑是一种积极的调整,同吃一锅饭,不能再大小山头林立了。

二是平衡战斗力。

华野几个老兵团的战斗力水平不是很均衡,能打的特别特能打,不能打的总是打配合。粟裕直接指挥的一四六纵,加上特纵,实力最强,最惯于解决最强之敌。陈唐兵团次之,具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许谭兵团与陈唐相当,相对来说更擅长依托根据地的内线作战,至于远距离机动迂回及炮兵重火力运用,似不及陈唐兵团。

苏北韦吉兵团实力最弱,二纵素来不以悍勇见长,十一、十二纵都是后组部队,没有独立担负过重大战役任务的经验。韦吉兵团亦无出色的军事指挥员。

这与兵团担负某一重点方向作战指挥的职能不相符。

调整后的兵团,每一个兵团都有了顶门立户的头等主力军,七兵团的老三、四纵和老二纵搭配,强弱结合。八兵团老六、七、八纵,综合来看不亚于七兵团。九兵团核心是老一纵和九纵。十兵团稍弱一些,老十纵勉强称得上主力,但偏于防御。

大概考虑是以叶飞的个人能力,给几个算不上一流的军提提档次。不得不说,华东高层领导人的考虑有些一厢情愿,金门失利,若是上去的部队是老一纵,结果又当如何呢?

三野整编新的兵团,另外的暗线,就得说说华东高层的权力格局了。粟裕深自谦抑,推荐四个兵团军事主官,三个都是老山东将领,新四军过来的只有一个叶飞,同样能战且能胜任兵团军事主官的陶勇,只能靠后站,对陶勇的进阶十分不利。

当然也不能说兵团主官就是粟裕直接定的,野战军受华东军区领导,人事权绝大部分掌握在华东局,饶书记向来支持粟裕,大概率无条件支持粟裕态度。

华东再上报到中央,伟人自然也洞悉华东方面的意图。打济南前宋司令当场拍陈参座的桌子,实际是向华东局喊冤枉要说法,态度过于暴烈引起很多领导人的不快,伟人一度要撤了宋。

粟裕关键时刻见风骨,坚持给宋司令说情,极大维护了华野高层团结。1949年2月淮海大局已定,粟仍继续维持对宋司令的保护和推荐,伟人睹此,除了高兴还能作何感想呢?

多年之后一将落难,坊间传言宋院长总是为难他。究竟有没有为难,谁也举不出什么实证。但做人都是讲良心的,宋司令真忍心那么做吗?

至于许司令,虽未躬逢其盛,留镇山东也未为可惜,华东军区仍是重视他的,毕竟大本营在那里。后来华东军区改南京军区,许司令出任首任司令员,恩遇未衰,兹为明证。

许司令情商一流,当年热血上涌做过不少冲动之事,多年以来历经蹉跌打磨,尤其在山东、华东见惯楼起楼塌,徐朱黎陈等大佬相继沦落,负面教材一本本放在眼前,学习的是相当快。

不管如何波诡云谲,以退为进之道,许司令始终把握的很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争是不争,不争是争。《雍正王朝》天眼哥、剧本哥、康熙心理拿捏者、四爷的干情敌邬先生这句话,用来形容许司令再准确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