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库门里弄房屋曾是上海市民最常见的居所,也是老一辈上海人心中最珍贵的记忆与回忆。

石库门,这一上海独有的建筑形式,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逐渐淡出市场,风靡了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它的演变和发展,对上海城市建筑的传统布局和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上海从旧城镇向近代大都市转型过程中的独特标志。

如今,全市尚存的每一座石库门建筑,都彰显着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幢幢凝结无数老上海记忆的石库门建筑正在被推倒、拆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专家估算,在解放前,全上海有超过一半的居民居住在石库门里弄房屋中,使石库门成为具有鲜明上海特色、全国罕见的民居形式。中国邮政在1980年代发行的全国民居邮票中,将上海石库门里弄房屋作为上海民居的典型代表,这充分证明了其重要地位。

作为建筑标志的石库门,在早期设计相对简朴,仅由条石门框和两扇带有黑漆铜环的大门组成,两侧高墙与左右厢房的山墙相连。稍晚些的石库门,在石门框上方砌出了类似西式建筑门楣或窗楣的山花,形状多样,如三角形、半圆形、长方形等,并在山花内塑造了浮雕花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式石库门住宅的布局独特,一进门便是一个宽敞的天井,两侧是厢房,正对面则是宽敞明亮的客堂间,用于会客和宴请。客堂两侧为次间,后面有通往二楼的木扶梯,再往后是较小的后天井,其中有一口水井。

后天井后面是单层斜坡的附屋,通常用作厨房、杂屋和储藏室。整座住宅前后都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围墙、厢房山墙和石库门组成,后围墙与前围墙高度相近,形成了一个近乎封闭的外立面。

尽管身处繁华的市区,石库门仍保留了一丝高墙深院、闹中取静的宁静氛围,因此备受当时居住在租界的华人士绅和富商的青睐。然而,在20世纪10年代以后,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所取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式石库门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之一,也被视为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在结构上进行了改进,由老式的立帖式改为砖墙承重,普遍使用人字屋架,有的部分还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

新式石库门大多采用单开间或双开间设计,双开间石库门仅保留一侧的前后厢房,而单开间则完全取消了厢房。新式石库门在内部结构上的最大变化是将后面的附屋改为平顶,上面搭建一间小卧室,即亭子间。

亭子间的屋顶采用钢筋混凝土平板,周围砌有栏杆墙,可作为晒台使用。为了节约用地和材料,新式石库门还减小了居室的进深,降低了楼层和围墙的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库门是近代上海弄堂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最具海派特色的优秀建筑群。它融合了传统江南建筑特色和西方连体布局风格,是近代中西合璧的杰出作品,但它正在慢慢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