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玉米,粒大、饱满,长势多喜人!”走进肥城市石横镇东部万亩塌陷地,大面积的玉米已经收割完成,汇鑫源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赵再贺正在组织机械进行翻土刨地作业。赵再贺告诉记者,得益于玉米喷灌一体全程机械化生产等农用生产新模式,今年合作社玉米的产量才得以顺利突破亩产650公斤,创历史新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于万亩塌陷地上的汇鑫源农机合作社,自2013年成立以来,迅速成长为集农机服务、农业综合开发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年来,合作社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为目标,积极探索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新模式、新经验。

塌陷地片连片,机械化队冲在前

“我也是难以想象,这里以前竟然是一片万亩塌陷地。”走进汇鑫源农机合作社,一眼看到大片的玉米田和道路旁各式各样的蔬菜园,门口有长约750米的人工蓄水鱼池,院内还有牛羊鸡鸣……放眼望去,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汇鑫源农机合作社位于石横镇南大留村,12年前,整个村庄都是一片煤矿开采的塌陷地,煤炭资源在为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使大量的土地成为“悬空区”。

原本在外地搞建筑的赵再贺、赵再庆、赵再胜弟兄三人返乡过节时,看到土地大片狼藉的现状,触发了三兄弟的乡土情结和二次乡村创业的情怀。在农机部门的引导和多方考察求证下,兄弟三人在2012年4月成功取得旧村复垦地的承包经营权,开启了在塌陷地里“刨金”、在农业里搞“生态循环”的生涯。

农机一响,种地不慌。“现在搞农业,最重要的还得是农机,我们规划的循环农业就是先从农业机械化下手。”赵再贺说。

2012年,在肥城市和石横镇农机部门的指导下,赵再贺借助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扶持政策购置12台新型农机具,对旧村及周边1500亩废墟地进行整田成方、水电配套……打造形成高标准宜机化作业田块,把亩年产量不过300公斤的旧村址塌陷地改造成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高产良田,为矿区塌陷地复垦改造提供了良好机械化解决方案。

随着全程农业机械化的成功运行,赵再贺的作业农田规模不断扩大,农机具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我这有农机,农民有需求,”2013年,赵再贺发起成立汇鑫源农机合作社,推出土地托管服务。

“耕地、播种、管理、收割……合作社全部代劳。”带地入社后,南大留村村民宋绍明再没因农忙请过假,最近几年连续拿到单位的全勤奖。

“农民外出打工,合作社为农民打工。”目前汇鑫源农机合作社已由组建之初的16户社员发展到112户,辐射带动1600 多户,据悉,今年已实现土地全程托管服务5000亩,每亩土地减本增效约200元。

百变秸秆展新路,生态循环潜力足

眼下正是玉米收获的时节,那玉米收获了,剩下的秸秆要怎么处理呢?赵再贺走在刚刨完的农田里,欣慰地说:“近些年秸秆还田,土地地力提升,养分含量高、透气性好,今年玉米产量再创新高就是最好的说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汇鑫源农机合作社专门购置了2台茎穗兼收型玉米联合收割机,在收割玉米的同时,将秸秆粉碎撒进田地里,秸秆没有离田就做了肥料,实现增加农田肥力的生态循环目标。

但是面对1500亩的秸秆,赵再贺也是犯了愁,如何处理这些秸秆,让其物尽其用、达到生态经济双丰收?

“从前老一辈家里就用秸秆喂牛,秸秆是草食动物不可或缺的‘五谷杂粮’,正好现在也是推广种养结合,那我开始搞畜牧养殖,生态和经济效益都有了。”赵再贺两手一拍高兴地说。

农作物秸秆上连种植业,下连养殖业,是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关键纽带。走进汇鑫源农机合作社养殖基地,饲养员于正法开着撒料车,将发酵池里的秸秆撒入牛羊槽。

“其实未经处理的秸秆不好消化,动物也不爱吃。”赵再贺说,他们运用高效率的机械将秸秆捡拾、打捆后包裹起来,再通过发酵制成青贮饲料。

据介绍,小麦秸秆、玉米秸秆都可以做青储饲料,汇鑫源农机合作社生产车间每天能处理10吨的秸秆,等到厌氧发酵30天后就可以成为青贮饲料,经过这样处理的新鲜秸秆能保存两年,大大提高了秸秆资源的附加值,实现秸秆的高值化利用。

“现在养殖场已达到200头牛、500只羊的养殖规模。除了自产自销外,供应附近的牛羊场都有来买的,有一段时间还供不应求。”赵再贺说。

合作社通过构建以秸秆为纽带的生态循环链条,推行“养殖+种植+有机肥”循环模式,利用秸秆资源发展畜牧养殖,通过推广应用撒粪车、耕整地机械、喷灌机械,促进畜禽粪便堆肥还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产量约30%,每亩地额外增收200多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合作社里办加工,产业循环活力强

“不搞加工,利润太低,农产品价格忽高忽低,日子很难过。”赵再贺说。

经过多年的发展,汇鑫源农机合作社在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循环化中发挥了主体作用之后,初级农产品生产商的地位已经让很多合作社过得捉襟见肘,赵再贺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横起来是距离,竖起来就是空间。”石横镇农业农村工作分工负责人董亮说,“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是近年来一个趋势,通过延伸到加工环节来提高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提升盈利水平,这也是‘产业中循环’的发展方向。”

走进汇鑫源农机合作社面粉生产车间,麦子粉碎后溢出的清甜麦香扑鼻而来,一粒粒饱满的小麦,经过筛选、去杂、去麸以及清洗、破碎、石磨碾磨,变身为地地道道的“原生态”面粉,且“零添加”“绿色标识”使其身价倍增。

“合作社充分发挥粮食烘干收储中心和农产品绿色认证的优势,2023年购入一批粮食深加工设备,进一步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产加销一体,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优势产业链。”跟随赵再贺走进合作社的产品发货区,包装精美的小麦面粉等商品琳琅满目。

目前,合作社除了加工传统小麦面粉外,也加工销售黑麦面粉和面条等产品。其中,黑麦面粉自生产以来最受欢迎,吸引了很多顾客购买,在线下也有几十家的固定客源,销量稳定。

“随着产品种类、销量不断增加,合作社种植的小麦产量已跟不上生产需求,我们就按照市场价定期收购周边村庄村民种植的小麦,每年粮食收购量可达30万斤。”赵再贺说,面粉加工厂的工人都是招的周边村民,距离近也方便,按照一天100到150元的工资发给他们,中午还管一顿饭。

通过延长面粉生产产业链条,汇鑫源农机合作社不仅推动农作物产供销融合,实现内部物质、经济的畅通循环,还促进当地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提高了农民工资性收入。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董效晏 刘梅)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