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戏剧剧本?这也太小众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很多人在得知我最近做了什么书时的第一反应,潜台词当然就是“这书能好卖吗”。没错,我最近做了一套《普利策戏剧奖获奖剧作家作品集》。名字稍微有些拗口,其实就是收入了五位荣获普利策戏剧奖的剧作家,包括其获奖作品在内的代表剧作。五个单本剧作集,加一部函套合集,我不仅做了剧本,还一下子搞了这么一个大工程,说实话,我自己心里是有点发怵的,小众题材碰上大家普遍体感做书艰难的2024,真是前途未卜。不过,我其实也早有心理准备,在这个构想诞生之初,就在不断遭遇“这是不是太小众了”的疑问。愿意读文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想读剧本的人又能有多少呢?戏剧剧本是否本质上更多是为视觉艺术服务,而文本本身的价值是有所欠缺的?从萌生想法,到成书出版,这些问题都不时困扰着我。但一种“不甘心”还是占据了上风,执拗地想完成这件事。我想,既然选择了做编辑,总得做些自己想做的书,而且我相信真正读过这些剧本的人,一定能发现字里行间闪动的鲜活生命力,剧中人物跃入你的头脑,在你用想象力搭建的舞台上,上演你或熟悉或陌生的人生故事,并在不经意间撩拨你、打动你。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想做戏剧?

和英美戏剧的缘分始于一堂英语听力课。大一某天的听力课堂上,迎来了一位大学生样貌的文静老师。她没有用常用的听力素材或英语新闻,而是给我们看了托尼·库什纳的剧作《天使在美国》的影视片段。虽然那些复杂深奥的英语台词我并不能完全听懂,但仅课上看的几个片段,其形式、内容就让我大受震撼。它既是政治的,又是私人的,既是先锋的,又是古典的;虽然剧作被拍成了电视短剧,但仍能感受到其中浓厚的戏剧色彩和强烈的舞台张力。那是我第一次以跨媒介的方式感受到现当代英美戏剧的魅力。那部戏、那位老师为我的大学生涯照亮了一个方向。大四那年,我和同学一起排演了这部戏,作为我们的毕业纪念,我们为这部戏共同努力的时光又为它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很多观众与评论家都认为《天使在美国》是美国近年来最有影响力的戏剧之一,它的第一部《千禧年降临》在1993年获得了普利策戏剧奖,当时在做这套书时,我很想把这部剧也放进来,辗转找到库什纳经纪人的联系方式,满怀希望地给对方写去恳切的邮件,但对方回复,他们一定要先等有中文版的戏剧演出,再考虑剧本翻译出版。无奈,只得放弃。不过,现在想来,就算外方愿意授权,它也可能因为内容敏感而难以出版(从其副标题A Gay Fantasia on National Themes就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使在美国》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大学生涯与戏剧的一次次邂逅。大二时选修了一门莎士比亚戏剧选读课。授课老师是当时学校里有名的古怪外教,孤僻、乖戾、脾气暴,不信任现代科技,总是穿着一身雨衣。他的莎剧课也与众不同,不讲历史背景、文化隐喻,只关注文本本身,常将课上同学的发言斥为陈词滥调。一知半解地学了一学期莎士比亚后,还真有机会演了一次莎剧——《威尼斯商人》。后来又在美国文学课上认识了桑顿·怀尔德、尤金·奥尼尔等戏剧大家。一向以严格著称的授课老师,在我关于尤金·奥尼尔《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课程论文上,给我了极大的鼓励,让我浅尝到做学术的乐趣,并确认了我与戏剧的羁绊。再后来,就是在奥尼尔研究专家刘海平教授的英美戏剧课上,更广泛、深入地阅读了很多经典戏剧剧本。海平老师在课堂上展现的不仅是戏剧的魅力,更是他个人的魅力。他娓娓而谈自己的求学历程,以及研究、教授、推广戏剧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学者的风骨与品德,以及那份热爱的力量和一颗赤诚的心。

学术之路艰难,我并没有如我曾幻想的那样,走上戏剧研究之路,但我一直都想着能以某种方式延续我和戏剧的缘分,以及我的老师们曾为我点亮的微光。幸好,还能做书。

为什么选择普利策戏剧奖?

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2018年。那时我们刚出版了由许诗焱老师翻译的奥尼尔传记《尤金·奥尼尔:四幕人生》,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M. 道林来南京做活动,我们跟他提到想做戏剧集,他便给我们推荐了他刚凭借《生之代价》获普利策戏剧奖的剧作家好友马蒂娜·迈欧克。

普利策戏剧奖确实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它是美国的主流奖项,在国内也有很高的认知度,而且它的评选非常注重剧作的文学性,关注作品是否反映了当下社会热点与现实,并广泛引发了对社会、政治、经济、人性的深刻思考——这些都与看戏的我们息息相关。普利策戏剧奖见证了无数优秀戏剧作品的诞生和美国戏剧的发展。比如1949年获奖作品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还有近年大热的音乐剧、2016年获奖作品《汉密尔顿》。前面提到的美国戏剧开创性人物尤金·奥尼尔,四次荣获该奖。我们今年推出的传记《身体的疯狂朝圣》的传主——美国传奇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两次获奖。一部部璀璨的剧作、一个个文学史上响亮的名字,足以证明普利策戏剧奖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所挑选的获奖剧作家,都是剧作可读性强且尚未在国内正式出版,在美国戏剧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在剧目的选择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迈欧克剧作集《生之代价》的译者陈恬老师,给了我们很大帮助,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当时我们想的是,既然要做一件如此小众的事,那不妨把它做大一点——直接推出一系列剧作集,好让它在市场上激起哪怕一点水花,获得哪怕一点声量。

剧本的版权问询费时费力。美国的剧本出版多是单行本,要想把它们结集成书,有时需要询问几家不同的出版社,而且时常收不到回音。我们也曾尝试联系出版了大量剧本的Theatre Communication Group(TCG),但也没能继续推进。另一个方式是找这些剧作家的经纪人/代理人,但他们的联系方式很多都是非公开的。我找到当时在美国学戏剧构作的朋友,看看她能否从内部打听到消息。她帮忙要来了几位经纪人的联系方式,有的拒绝了我们,有的依然没有回音,还有的和我们开启了漫长的邮件往来。就这样,兜兜转转,我们终于集齐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五位剧作家的十二部代表剧作。

十二出戏,十二个不同的社会剖面

第一部敲定版权的剧作集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马蒂娜·迈欧克的《生之代价》,收入了她的两部重要作品——《铁界》《生之代价》。迈欧克出生于波兰,后移民美国。迈欧克还在她的简介中特意注明,她的姓氏Majok音同My Oak,这仿佛是她抵抗被英语同化的姿态,也是她异乡人身份的注脚,时刻提醒着她,她扎根的故土。种族、阶级、移民、女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重要议题都体现在她的创作中,但她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却是温柔、轻盈、诗意、幽默的。译者陈恬老师在导言中说,“迈欧克创造了一个失败者的剧场,赋予失败者以尊严,让通常隐形的人被看见,让通常沉默的人被听见”。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为生活与生存付出了不同的代价,只是有些代价沉重到让人难以承受。

剧作集出版之际,正逢《生之代价》的中文版在上海上演。舞台上的精彩演出让我感到熟悉又惊喜。它没有削弱文本本身的力量,反而让文字显得更加意蕴悠长,可供人反复品味、不断构想。从六年前拿到迈欧克经纪人联系方式那天,到现在可以拿着实体书去看那些文字如何在舞台上鲜活、立体起来,确实有种终于走完了一段路的圆满之感,也让人不得不感叹:做引进版图书有时周期可真是长得吓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套戏剧集中,另一个对我个人来说很有意义的剧作是阿亚德·阿赫塔尔2013年获普利策戏剧奖的作品《蒙辱》。2017年还在读研究生时,我在学校看了外国剧团的演出,当时的剧名为《耻》,导演和演员阵容强大,台词针锋相对、你来我往,冲突一触即发,是一场酣畅淋漓、引人思考的精彩表演。后来读陈思安老师翻译的剧本时,那种紧张感依然强烈,或许还带着点编辑审稿时的警觉:“啊!这是可以说的吗?”但其实,它并没有什么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言论,而是以精妙的戏剧结构将四个来自不同种族、宗教和文化背景的人放到一起,让他们隐藏的真实想法、偏见暴露出来、互相碰撞。我们或许以为自己已经足够文明,但不小心曝光的内心阴暗和文化偏见会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当头棒喝。阿赫塔尔的父母是巴基斯坦人,宗教、种族、阶级、移民和身份认同是他作品中的常见主题。他现在已成为当代美国的重要作家,获得了许多文学奖项,小说《国土哀歌》也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赫塔尔本人还是一名演员,参演过HBO讲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电视电影《大而不倒》。经济,是他非常关注的另一大领域,所以才有了《垃圾》这部剧,讲述1980年代华尔街新兴的金融游戏——制造债务,以债务融资。阿赫塔尔似乎是在以这部戏暗示,2008年的次贷危机早在1980年代就埋下了伏笔。《垃圾》有着美剧或电影的质感,心怀鬼胎的各色人物轮番登场,你攻我守,阴谋、阳谋齐上阵。

大卫·马梅特的《拜金一族》也是一场商业与人性的大乱斗,聚焦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销售竞争。为了生存,为了保住饭碗,为了在销售竞赛中拔得头筹、赢得奖励,房地产销售们到处兜售卖不出去的房地产,不仅坑害买家,还互相算计、尔虞我诈。这出戏曾被改编成电影《大亨游戏》,阿尔·帕西诺、杰克·莱蒙、亚力克·鲍德温等实力影星同台飙戏。但其实剧中没有大亨,只有小人物。代表资本的大老板从未出现,他们轻轻抛出一根胡萝卜,就引得打工人牛马拼命内卷。

马梅特是美国戏剧、电影界的重要人物,曾担任《汉尼拔》《摇尾狗》等电影的编剧,他大胆的创作、直白的发言也时常引发争议。他的剧作集还收入了关于荒诞的犯罪预谋的《美国野牛》和讲述大学男教师与女学生的性别权力斗争的《奥利安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套戏剧集中另一位活跃于影视圈的剧作家就是山姆·谢泼德。他既是作家,又是演员、编剧、导演。参演过《恋恋笔记本》《黑鹰坠落》《剑鱼行动》《八月:奥色治郡》等电影,还曾凭借1983年的电影《太空先锋》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他活跃了半个多世纪,共获超十项奥比奖,创造历史。谢泼德的剧作集收入了他的“家庭三部曲”——《饥饿阶级的诅咒》《被埋葬的孩子》《真正的西部》。剧中那破败荒凉的美国中西部扭曲、癫狂、荒诞的家庭,会让人想起尤金·奥尼尔戏剧中那浓雾弥漫、陷溺于痛苦中的家庭,以及田纳西·威廉斯那如梦似幻、暗流涌动、一触即碎的家庭。

最后一位剧作家林恩·诺蒂奇,是第一位两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的伟大女性,她的剧作集就收入了这两部获奖作品。《毁弃》,关注残酷到近乎荒诞的战争中,最无辜、最悲惨且失语的受害者——女性;《血汗》,聚焦因金融危机和产业结构变化而失业受困、走投无路的工厂工人。诺蒂奇将社会调查融入了戏剧创作。她远赴乌干达,采访难民营中的刚果妇女,想让世人看到这些深受战争迫害的女性的真实遭遇;她去到“占领华尔街”运动现场,到宾夕法尼亚州衰落的工业城镇探访,走访市政机关、慈善机构,在街头巷尾与民众交流,只为了解金融危机和产业结构转变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她始终致力于将人民的苦难搬上舞台;高超的艺术天赋与技巧,让她的剧作不会沦为空洞的政治宣传口号,而是充满了对个体的温柔体察。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he show must go on.

五位剧作家,风格迥异,特点鲜明;十二部剧作,人生百态,各有各的精彩。虽然近年来一直有声音批评普利策戏剧奖太过“政治正确”,但很多剧作家的创作仍然是从个人经历,以及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洞察和调研出发的。他们所探讨或试图引起公众关注的很多社会问题,依然未能解决或改变。而戏剧创作的优势是,它让人看到具体情境下具体的人的困境,让我们回归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出版剧本是小众之举,但剧作面向的始终是大众。虽然是个非常“个人化”的举动,但仍然希望喜欢的东西可以被更多人看见,与大家分享当初遇到戏剧的那份“欣喜”。

说到这里,还是要感谢让这一套书得以面世的每一个人,感谢我们优秀的译者——孙冬、陈旭、韦哲宇、陈思安、陈恬。感谢“守望者”部门主任沈卫娟老师,一直鼓励支持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书,虽然她也很着急我们的出版进度,但也只是偶尔催催:“加油啊,把能出的书尽早做出来。”还要特别感谢我们的设计师周伟伟,这套书的每一个细节他都操心不已,还顶着四十多度的高温和我去印厂查看新鲜出炉的封面效果(就为确认护封上那微妙的印白)。(论文答辩既视感……)

剧本已备好,舞台已搭好,期待大家与戏剧相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