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市红寺堡第五中学特殊教育班课堂里

教师马灵雁正在教特殊儿童剪纸

一张红纸、一双巧手

红色的纸片在手中翻飞

一个精美的中国结逐渐成形

孩子们的目光被深深吸引

全神贯注地看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灵雁出生于同心县,后随着移民开发的号角,举家搬迁到罗山脚下的红寺堡区。自幼有限的家庭条件并没有消磨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在长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马灵雁对剪纸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七八岁起,她便能独立完成画稿,十一岁,已经能够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简单剪纸作品,现如今不仅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也成了非遗剪纸传承人。

01

初心如磐,传承文化之美

马灵雁受父亲影响,深知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她将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和对孩子们的耐心与关怀相结合,把剪纸技艺传承与教育相融合,大力推进剪纸艺术进校园,在学校开设了民间剪纸传统手工艺术课400余堂,利用周末时间出入各个校园给喜欢剪纸艺术的老师们进行培训120余场次,如今已经覆盖红寺堡各个学校,惠及学生已达到上千人。马灵雁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民间剪纸在学校和社会的传承和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望过去,马灵雁感慨万分。她说:“是家乡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是乡亲们给了我无尽的关爱和支持。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回报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寺堡、关注红寺堡、支持红寺堡的发展。”

02

诗意绽放,传递爱与希望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剪纸艺术,马灵雁积极投身于非遗传承工作。在学校开设剪纸兴趣小组,为孩子们传授剪纸技艺,让他们从小就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利用业余时间在红寺堡区文化馆和各个社区开展剪纸公益活动100余场次,带动1000多名民间剪纸爱好者初步掌握了剪纸技能,解决妇女就业20多人。在面对特殊教育三个班的同学时,她耐心地讲解每一个步骤,手把手地指导孩子们操作,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剪纸的好奇和热爱,她感到无比欣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追求艺术梦想的道路上,马灵雁也不忘在生活中传递爱与希望。她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五好家庭,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勤俭持家、教子有方,这些美好的品质在她的家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马灵雁与丈夫彼此扶持,相敬如宾。马灵雁时常醉心于创作,丈夫就主动购置装裱机器,学习装裱技术,以实际行动支持妻子。马灵燕尽心尽力地照顾婆婆,从拿药看病、衣服穿戴、到吃穿用度等一律悉心照料、亲力亲为。每逢周末、节假日,都会准备一顿丰盛的美餐,与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婆婆逢人便说“儿媳就像自己亲生的闺女,能找到这样一个好儿媳妇,真是我们一家的福气!”对待孩子,在耕读传家、读书兴国的家风家教下,马灵雁的儿女们也都勤奋上进,顺利考入重点高中、大学。

03

勤耕不辍,钩织人生华章

走进马灵雁的工作室,仿佛踏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剪纸世界。各式剪纸作品琳琅满目,从细腻精巧的特色团花、栩栩如生的动物写真,到充满故事感的人物肖像,令人赞叹不已。她将内心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剪纸作品。从简单的花鸟鱼虫,到复杂的人物故事,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数十年如一日勤耕不辍的心血与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的技艺,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如同被时光精心雕琢的宝石,愈发璀璨夺目。2017年,马灵雁精心创作了一幅长达35米的剪纸作品《中国大家庭 和谐一家人》。这幅作品以其宏大的规模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宁夏移民博物馆永久收藏。在抗击疫情期间,马灵雁再次以剪纸为武器,历时两个月创作了一幅16米长的抗疫长卷《团结就是力量》,生动地记录了红寺堡人民在抗击疫情中的英勇与温情。

如今,马灵雁已申请成为

县级非遗钩织文化传承人

她想把剪纸与钩织技艺相结合

传统文化传承之路走得更加宽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灵雁说

“我将继续在剪纸艺术的传承中

不懈追求,

用灵巧的双手创作出

更多生动而深刻的作品,

让剪纸在新时代焕发出

更加绚丽的光彩。”

( 见习记者 刘政锴)

内容来源:“看吴忠”客户端

技术编辑:曾杰

责任编辑:夏洁

审核:马学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