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G. Zimbardo

1933-2024

津巴多教授以“斯坦福监狱实验”“路西法效应”“英雄主义”著称,是全球最知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在2024年10月14日,他于旧金山的家中,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地去世了,享年91岁。

斯坦福监狱实验:人性脆弱的揭示

津巴多教授最有影响的研究,也是几乎每一个学习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的,就是他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实验室里完成那个知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1年的夏天,津巴多教授十分大胆而有创意地将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大楼——乔登楼的地下室改造成了一个模拟的监狱。他从报名参加实验的学生中挑选出24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情绪稳定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被随机分成三组:9名犯人、9名看守、6名候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津巴多教授原本的计划是观察“囚犯和看守”这两组人在接下来的2周(14天)时间里,他们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变化。但没想到这样一个简单的人为角色的分工,居然在不到1周的6天时间里,就让那些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孩子,真的相信了自己是“看守或囚犯”。更让人震惊的是,那些承担了看守职务的人,开始在情绪上和身体上虐待那些囚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出人意料的结果,使得津巴多教授当时的恋人、伯克利加州大学助理教授马斯拉奇瞠目结舌。她毫不犹豫地出面,要求津巴多终止这个实验。因为,连津巴多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作为实验设计者的他,事实上已经成为了那个主宰实验情境的高高在上的裁判。

路西法效应:好人如何变成恶魔

虽然“斯坦福监狱实验”有些遗憾的没有最终完成,但即便如此,这个实验也已经突破了当时人们的认知极限。“环境可以缓慢地改变一个人,而情景却可以马上改变一个人。一个善良的天使也可能在特殊的情景下变成恐怖的魔鬼。”

这项研究证明了环境和权力对人性脆弱面的影响,也促使津巴多提出了著名的“路西法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西法效应(The Lucifer Effect )

津巴多2007年提出,指一些平凡人或社会团体,在特定情形下,人格、思维和行为方式会忽然堕落,将人性中邪恶一面释放出来,集体作出有违道德的行为,甚至反人类罪。

路西法原本是上帝最宠爱的天使,后来因为挑战权威堕落成魔鬼撒旦。津巴多通过这一神话比喻说明,在特定条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从善良堕落为邪恶。

由于“斯坦福监狱实验”诞生后几十年经受住了时间与跨文化的各种检验被证明是卓有建树的。1992年,BBC拍摄了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纪录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年至2015年,该实验三次被改编成电影;2011年美国Science杂志特别发表文章来纪念这个著名的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津巴多与演员比利·克鲁德普

他在好莱坞电影《斯坦福监狱实验》中扮演了津巴多

从恶到善的转变,普通人也能做英雄

津巴多教授从“研究人类如何变坏”转变成了“研究人类如何变好”,为后来者树立了追随的榜样。

他通过研究恶行的心理机制(如“路西法效应”),转而探索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更好,并最终提出了“英雄主义”这个模型。津巴多指出,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特定的思维方式、态度和行为培养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津巴多教授总结了成为英雄的四个关键标准

  1. 信念坚定: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某事,并且坚守不拔。

  2. 承担风险:英雄行为往往伴随着风险和牺牲。

  3. 不作为也能是英雄:有时不参与邪恶行为也是英雄主义的表现。

  4. 偶然行动也是英雄:即使平凡人也能在关键时刻做出英雄般的举动。

“英雄”是人类普遍崇敬的对象,由勇敢、奉献、坚韧等特质构成,具备了所有文化都重视的积极心理品质。然而,很多人认为英雄主义是少数人的特质,常常错失自己成为英雄的机会,选择了平庸。津巴多教授所提倡的“英雄主义”,正是为了改变这一误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希望人们回忆起我时会说:菲利普•津巴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将他们从偏见中、从先入为主、从对本应了解事物的无知之中解放了出来,也将人们从独自生活之中解放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_大师聚焦

津巴多教授的传奇

与成就 享年91岁(1933-202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津巴多教授以“斯坦福监狱实验”“路西法效应”“英雄主义”著称,是全球最知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在2024年10月14日,他于旧金山的家中,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地去世了,享年91岁。

津巴多教授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更是传奇的一生。他是一个从美国纽约黑社会猖獗的街区走出来的意大利移民的孩子,最终成为全球最知名大学的顶尖教授。他的研究触及了我们的灵魂,为人类思想界、哲学界和学术界都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学诠释。

·学术成就斐然

他著述颇丰,撰写了500多篇文章、章节、文本和商业书籍,主题包括说服、不和谐、害羞、时间视角、去个性化、邪教和服从权威。他的书经常被重印并翻译成多种语言。并且每一本书都是畅销书,《普遍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等更是成为全球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必读教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心理学奉献的一生

津巴多教授1933年出生于纽约,1954年获得布鲁克林学院的学士学位,随后在耶鲁大学取得心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68年,他来到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任教,直到2003年正式退休。2002年,他高票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会长,2007年发表“探究人性”演讲,为新一代心理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也宣告了他50年教学生涯的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心理学传播做出全球影响

他录制的由Discovery制作的纪录片《心理学》,通过生动的讲述,让观众了解心理学如何影响个人和社会,成为了大众科普心理学的重要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津巴多教授从“研究人类如何变坏”转变成了“研究人类如何变好”,标志着他对积极心理学的贡献。他不仅揭示了人类的脆弱,还提出了战胜恶的路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超越情景的影响,在平凡的生活中实践“英雄主义”,在生活中实现自我超越。再次缅怀津巴多教授,向大师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转自“大渔大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