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民以食为天。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升级,国人正加速从吃饱向吃好、吃出健康改变。既要在数量上保障食物供给,又要在质量上提升食品功能与营养,同时还要改变完全依赖种养殖的传统食物供给模式、实现食物来源多样化。未来食品的样子尚不能清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但在健康与环保的双向驱动下,以“大食物观”,我们或许能对其窥探一二。
基于食品科技和生物产业,未来食品正在向植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作为舌尖上的创新,替代蛋白应运而生。
在近期刚闭幕的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上,一种植物蛋白做成的“肉”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模仿牛肉、鸡胸肉等肉类的外观和口感,取代了此次大会餐饮中六成以上的传统肉类。这些“肉”的供应者,正是苏陀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陀科技”)。
现场餐食中的蛋白肉(受访者供图)
企业落地 聚焦替代蛋白研发及产业化
2019年,苏陀科技创始人张伟从哥本哈根大学博士毕业,并将项目公司化,成为亚洲首家从事整块替代肉的研发驱动型公司。“苏陀”二字取自陆游《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中的“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那时苏陀科技的“野心”便已显现:要做出与动物肉吃起来没有区别的植物蛋白肉。
带着这样的初心,2021年,苏陀科技落地北京平谷。
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受访者供图)
北京科技资源丰富,平谷农业中关村更是聚集了众多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在这个全新的生态里,苏陀科技得到了快速发展。苏陀科技青年科学家康定荣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企业落地后,平谷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园区以及基础科研设施,极大地降低了我们前期的硬件投入。”
作为一家替代蛋白研发及产业化的企业,苏陀科技研发主要聚焦在两个领域:一方面是在植物蛋白的结构创新,将没有结构的植物蛋白通过技术转化为具有跟动物类似质构的新产品;另一方面是微生物蛋白新食品原料开发,通过微生物发酵获取可持续蛋白质来源。
康定荣(受访者供图)
“在平谷的这几年,我们已经对植物蛋白肉完成了产业化,产品已上市销售。微生物蛋白项目完成了核心菌株的开发,进行了大量专利布局,目前正在开展发酵中试放大与工艺优化。”康定荣介绍。
2022年,苏陀科技在农业中关村成立替代蛋白研究中心,拥有在国内也是行业内最大的研发平台。目前,苏陀科技已获得三轮来自国内外一线资本及产业界近亿元投资,正在农业中关村这片沃土上茁壮地成长。
科技创新 探索健康食物新可能
植物蛋白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中国传统饮食里,豆制品早早就登上历史的舞台。以此为基础,国人对将植物蛋白变成“肉制品”这一理念更易理解和接受。
植物蛋白肉,其优势也很明显。“植物蛋白的核心原料是经提取工艺获得的分离蛋白,相较于动物蛋白,其成分简单,只有蛋白质和水,且没有脂肪,因此吃这种植物蛋白不容易长胖。其次它保留了大豆里面大部分的营养成分,如人体必需氨基酸,所以从营养角度讲,它可以确保我们日常的氨基酸摄入。”康定荣介绍。
植物基手撕肉(受访者供图)
探索可持续的、高质量的蛋白生产方式,成为苏陀科技科攻关方向之一。“在生产过程中,植物蛋白的核心优势是效率更高。通过动物转化获得肉,需要的周期长、蛋白转化效率低,而通过非动物的方式,其转化效率可以大大提升。”康定荣介绍。“此外,相较于动物转化,这种转化方式对环境的压力变小了,水资源、土地资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均可以减少90%以上。”康定荣补充道。
作为食品领域的前沿技术,市场需求是推动替代蛋白发展的动力。当前“人造肉”在风味、口感、品质等方面与动物肉仍存在差异,如何让植物蛋白拥有跟肉一样的口感和质感,是苏陀科技正在攻关的方向。对此康定荣坦言:“我们仍在不断加大研发与创新,既要保持技术的领先性,还要在植物蛋白领域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让我们的产品更有竞争力。”
在微生物蛋白领域,苏陀科技也在加快布局。“微生物蛋白生物制造几乎不需要土地资源,在发酵罐中即可完成生产。比植物蛋白拥有超数千倍的转化效率,未来在食品领域里面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市场成熟后我们将对这项技术进行落地,希望可以尽早成为我们食品里面的一项原料。”康定荣补充道。
10月10日,北京替代蛋白食品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替代蛋白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联盟的牵头发起单位之一,苏陀科技将负责联盟的秘书处工作,推动联盟的日常事务。同时,苏陀科技正不断用科技为国民健康饮食赋能,探索未来食物无限可能。(武玉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