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召开。在会议伊始,有人激动地表达:人大已经做出了决定,就连毛主席也无法反对!
当时的委员长刘少奇无奈地表示:即便是人大的决议,也需要得到毛主席的签署。
在会场上,委员们有些感到无奈,因为毛主席的某个决定让他们感到又气愤又诙谐。
那么,毛主席究竟做了什么样的决定呢?
原来,当时国家决定实施军衔制,其中大元帅级别最高,很明显,大元帅的位置理所应当属于毛主席。
然而,当毛主席看到自己将被任命为大元帅时,他摇了摇头:我不想成为大元帅。拒绝了大元帅的职务后,毛主席还问周总理:你要不要评上元帅军衔?
毛主席为何拒绝大元帅军衔?周总理的回答又是什么样的呢?在当时备受关注的军衔评定过程中,毛主席及其他人是如何考虑的呢?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初创阶段的新中国,一同体验当时新中国军衔制度的兴起与演变。
军衔制度,势在必行。虽然正式确立是在1955年,但在几十年前,我党就曾进行了一些尝试。
在红军时期,党内将领和士兵的着装几乎没有区别,正如所说的:“在红军里,官兵待遇完全平等。”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才有极少数将领穿着带有中将标志的服饰。
1939年,随着朱德和彭德怀提出军衔制的建议,我党开始正式考虑实施,但由于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压力巨大,因此军衔制的提议很快搁浅。
这一推迟拖延了七年。1946年,中共中央再次决定全面推行军衔制,但由于蒋介石撕毁了和平协议,内战爆发使得军衔制的计划再次失败。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国内事务逐渐完善,包括军队各种制度在内,军衔制也再次被提上议程。
到了五十年代初,中央已做出决定实施军衔制,军委干部罗荣桓也表示:管理部门要尽快推行军衔制度。
然而,意外再次发生,朝鲜战争爆发,我国军队奋起抵抗,原定实施的军衔制度再次被搁浅。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彭德怀将军看到我国军队制度的不足——由于没有实施军衔制,我军将领和士兵没有明确的军衔,这在管理和奖惩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弊端。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后,军衔制的推行再次成为讨论焦点,而这一次,军衔制将被全面实施。
作为我国当时的盟友和学习榜样,苏联为我国的军衔制度制定提供了众多先例,同时,苏联专家也积极与我国专家共同商讨相关事宜。
在经过精密而全面的商讨后,初步确定了六等二十级的军衔划分。随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终确定为六等二十一级,同时对其他相关事宜也进行了充分讨论,军衔制度即将全面实施。
那么,军衔制度的重要作用是什么呢?
首先,军衔制度主要用于明确将领和士兵们的地位和职责,以实现明辨赏罚的管理原则。
其次,军衔制度方便了军队的管理。在过去的多次战争中,由于没有具体的军衔划分,我国军队的管理出现了误差。
此外,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全国人民需要建立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军衔的设立为官兵和百姓提供了鼓励。
最终,1955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正式通过,标志着军衔制度的全面实施,实行了六等十九级的设立,元帅为第一等,而大元帅则位于其上。
面对众多军衔,候选人的选择变得十分谨慎,需要考虑将士们的战功、影响力和名声等多方面因素。
初审由一干干部进行挑选,选定后再向各大党委征求意见,并在中央级别的会议中进行进一步讨论。经过多轮筛选,最终制定名单。
对于元帅和大将等职位的人选,有关讨论十分热烈。然而,对于最高级别的大元帅职位,全国一致认为,非毛主席不可。
毛主席作为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新中国的领袖和共产主义的先锋,以及我国在世界上的代表,毫无疑问,配得上“大元帅”一职。
然而,当拟定的名单递交给主席时,他却表达了不愿意成为大元帅的意愿,这让其他人感到愁眉不展。
面对众多的反对意见,甚至召开了专门的会议来讨论如何说服毛主席接受这一军衔。与会人员表示:人大做出的决定,毛主席也不得不接受。
刘少奇感到无奈,表示人大代表可以常常与毛主席交流,劝说他接受“大元帅”这个军衔,因为只有毛主席才能被授予这个最高军衔。
为了说服毛主席接受这一军衔,大家除了召开特别会议进行讨论外,还特地设计了一套为毛主席专门定制的大元帅礼服。这套礼服设计精致,选用了当时最优质的面料,由熟练的女工制作而成,可惜这件礼服从未被毛主席穿过。
尽管做出了各种努力和尝试,毛主席依然拒绝了军衔评定。
毛主席坚决否定“大元帅”一职,表示不愿意成为大元帅,同时指出评定工作难度高,担心穿着大元帅服难以与群众亲近。
他转向周恩来总理笑着询问是否要评元帅军衔,而周总理则摆手表示不愿意评元帅。
毛主席又对刘少奇、邓小平等人说,由于他们在战争时期都有过出色表现,理应被授予元帅军衔。然而,刘、邓等人纷纷拒绝。
毛主席大笑着表示,他认为在未来的工作中,所有人都需要与群众深入接触,因此不应再评定这些军衔,这样能更好地展开工作。
显然,毛主席的拒绝并非一时兴起。除了主席朴素和谦虚的性格外,毛主席还有自己深刻的考虑。
首先,毛主席并不喜欢将自己看作“元帅”,即便他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色。他强调自己不携带武器,因此不认为自己配得上“元帅”这个头衔。
其次,毛主席认为军衔制度可能导致党内将领之间的不团结。他担心军衔评定会引发党内部分将领的不满,因此放弃了军衔,成为给其他将领做榜样的行动,与周总理等人一同放弃,有助于维护党内团结。
毛主席的决定放弃军衔无疑是一项明智之举,对军衔制度的问题敏锐洞察也彰显了主席的远见。
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等高层领导拒绝授勋后,党内许多将士受到影响,为了维护党内的团结,纷纷站出来放弃授勋或主动申请降级。
其中,著名将领“胡子将军”孙毅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孙毅在平型关等战役中表现卓越,在剿匪作战中也做出了显著贡献。保留胡子以展示他的精气神,因而得名“胡子将军”。
公布的军衔名单显示孙毅将被授予中将,然而,孙毅坚决拒绝,认为自己在战争中表现一般,只够封为少将。尽管最终被授予中将,但孙毅成为第一个公开拒绝授勋的将军。
其他将军也效仿这一做法。许光达,一位卓越的战争功勋者,被提名为大将,但他表示功劳仅值中将,选择了拒绝。尽管如此,最终中央还是授予了他大将,并受到毛主席的赞扬。
在这一系列拒绝升级军衔的将军中,罗荣桓和粟裕特别引人注目。罗荣桓作为毛主席信任的战友,由于在平津战役等战役中的卓越表现,最终被授予元帅。尽管一开始强烈拒绝,表示自己主要从事政治工作,且军功不多,进入军队时间较短,不配封元帅,但最终接受了这一荣誉。
最终在大家的再三劝说下,罗荣桓最终成为了“十大元帅”之一。
当然,也有一些将军表示不满或申请降勋。钟伟将军在得知自己被授予少将军衔时,对平级的黄永胜将军被授予上将表示不满。毛主席在对钟伟的任命时,采取了“低衔高配”的方式,即按上将级别任命,逐渐让钟伟接受。
另一位将军王近山,虽然在长征前与陈赓大将同级,最终评为中将,原因涉及评选规则。尽管王近山表示不满,但并未有过激举动,感动于其他将军的降勋决定。
著名将领许世友,和毛主席保持着亲密友谊,得知自己被评为大将后向周总理表达不满。然而,周总理提及粟裕将军也只是大将,使得许世友黯然沉默。
毛主席等高层领导放弃军衔,粟裕等将军申请降勋,使得不满军衔的将军们能够保持冷静,巩固了党内的团结。
在经过充分准备后,于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备受瞩目的授勋仪式。下午开始,将军们陆续抵达怀仁堂等候,昔日战友重逢,自然免不了一番寒暄。
朱德、贺龙等将军见面后开始了交谈,陈毅将军向贺龙询问:“贺老总,你以前是否想过今天会被授予元帅?”
贺龙摇了摇头,回忆起那个时代时表示:“那时候哪有心思考虑这些,脑海中只有手中的枪,眼前的敌人……”
在大家寒暄时,周总理也亲临现场。众人纷纷建议周总理也应该被授予元帅军衔,但总理淡然一笑:“我是政府工作者,为各位将军提供后勤支持!”
随着人员到齐,毛主席等国家领导入座,下午五点,正式开始了授勋仪式。将军们身着整齐的礼服,气氛庄重而欢快。
毛主席亲手为每位将军颁发勋章,通过《义勇军进行曲》表达对这些为国战斗的将军的慰问和赞扬。这些将军是国家的功臣,是新中国的奠基者,也是我们现在生活的根基。然而,同样不可忘却的是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们,他们同样是国家的英雄!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前文所述,当时的军衔制度存在问题,部分将军可能对其不满。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军衔制度在1965年被取消,我国目前使用的新军衔制则于1988年设立。
在新军衔制中,取消了“元帅”和“大将”这两个军衔,取而代之的是“一级上将”。尽管听起来没有之前那样威风,但更加合理,更符合我国的国情,至今仍在使用。
总结 军衔制作为一种用于规范军队管理、划分将领等级、表彰功勋的制度,初次推出时受到赞誉。然而,由于不可避免的不合理性,引发了部分将军的不满。
毛主席率先放弃大元帅职务,周总理等人选择不接受军衔评定,粟裕等将军申请降勋,展现了他们的慷慨谦逊,也为党内团结做出了贡献,堪称大义凌然。
向这些国家功臣致以敬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