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惠 10月24日,60多标箱钛白粉搭乘着海铁快线从山东港口豫北内陆港内鸣笛启程,发往山东港口青岛港,抵港后乘船出口到其他国家。这条海铁快线就是今年7月,山东港口开通的首列“河南焦作—山东港口青岛港”钛白粉海铁快线。

不仅是河南的钛白粉,山西的铁矿石和光伏等产品也都在当地的内陆港集结,然后通过海铁快线运输至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山东港口”)旗下的港口,再发往世界各地。

山东港口通过建设内陆港,弥补了内陆地区在枢纽设施结构和功能上的短板。内陆城市的出口货物进入内陆港,就相当于已经到达了港口。在内陆港,可以完成报关、检验等手续,然后通过海铁联运的方式,将货物运送到海外。

10月24日—25日,在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的“向海图强 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和航运物流产业”平行论坛上,山东港口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表示,山东港口将加快金融、贸易、港航物流等高端型集成创新,全力打造现代产业经济。

依托内陆港助力外向型经济

黄河流域人口众多,产业结构完备,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强劲的生产能力。但这一地区物流运输长期依赖公路、铁路和航空,缺乏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迫切需要沿黄九省区协调联动,共建一条沿黄达海的便捷大通道。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余东华表示,山东港口地处“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也是黄河流域重要出海口。它不仅连接南北、贯通东西,还实现了陆地和海洋的衔接,是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现海陆联动、建设海陆大通道的关键环节。

自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后,沿黄陆海大通道日益繁忙。同年,山东港口组建成立,助力越来越多的内陆港城市向外向型经济转型。

山东港口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宝杰介绍,2014年之前,港口物流产业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内陆港,也没有成熟的业务模式可以借鉴,要打通物流通道,需要各地政府的支持,以及铁路、海关、船公司和相关企业的协作,还需要客户观念的转变和积极参与。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将港口功能“复制”到内陆地区并非易事,公司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为解决这些问题,李宝杰说,山东港口从实际出发,结合各内陆地区的交通设施、产业结构、货源情况、市场信息等,与沿黄九省区政府部门及广大客户加强对接,并强化关、港、铁、区之间的协同联动,探索服务标准和运营模式。

李宝杰说:“以前,内陆客户办理出口业务需要对接船公司、代理等多家单位,不仅手续复杂、流程繁琐,还耗费时间。山东港口在郑州、西安等地搭建第四方物流平台,让客户办理业务由‘一对多’转变为‘一对一’,通过将关口、港口功能前置到内陆港,物流时效提升30%以上,物流成本下降超过10%。”

沿黄陆海物流大通道加速扩张,实质上是一场双向奔赴。2024年10月23日,在“黄河流域省(区)属国资国企对接交流会”上,沿黄9省(区)国资委签订共畅沿黄陆海大通道、共建沿黄物流生态圈战略合作协议,山东港口、中泰证券等5户省属企业与沿黄省(区)企业分别签署多方战略合作协议。

2024年5月召开的“共建沿黄陆海大通道 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暨2024·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山东省港口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李奉利表示,山东是黄河出海的省份,山东港口要积极承担起沿黄流域物流发展的重任,不断织密物流网络,完善供应链服务体系,将出海口“搬到”企业的家门口。

畅通沿黄达海大通道

凭借东联日韩、西接“一带一路”的地理优势,山东港口众多航线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航线,而成为构建贯通全球产业链的重要通道。沿黄地区的新兴产业也可以利用高效且低成本的出海大通道,将商品运往国际市场。

2023年7月,青岛港将比亚迪集团西安工厂和上汽集团郑州基地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发往海外。“西安造”比亚迪汽车先通过内贸铁路,经过2天—3天运抵青岛港,再经过长荣明星航线30天抵达荷兰鹿特丹。

随着天合光能和国家电投在西宁建立生产基地,青海省正在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的高地,这条超级产业链正在将西宁生产的光伏组件不断输送到欧洲多个国家。2023年10月28日,山东港口在青海设立首个内陆港,青海的贸易公司从俄罗斯进口的菜籽油、粮食、矿石和冷冻品在青岛港卸货后,可以通过火车直接运输到西宁。同时,青海宜化生产的PVC、藏毯、光伏材料及组件等产品,也能够通过班列从青岛港出口到东南亚等国家。

目前,山东港口处理的货物中有超过80%来自沿黄九省区。其中原油、铁矿石、铝矾土和粮食等关乎能源安全和国计民生的货物,分别占到了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三和五分之一,支撑起山东省97%的外贸进出口量。

李宝杰表示,建设陆海大通道不仅可以通过铁路、公路将内陆地区与海洋连接起来,加快构建一个经济、高效、便捷的海铁联运物流体系,还能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互相联通、资源共享、经济互协以及文化交流和融合。

此外,山东港口加快由单一的港口物流服务商,向依托港口的一流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商转型,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港区、城区、园区“三区互融”,统筹推进港、产、城一体化联动发展。

以山西地区某光伏企业为例,得益于青岛港密集的外贸航线,通过海铁联运模式,该企业的光伏产品全程仅用12天即可直达东南亚,相较其他物流方案,时间缩短了至少3天,综合物流成本降低了30%以上。

霍高原介绍,过去5年,从陆路方面看,山东港口已在全国建设了50个内陆港,并开通了100条海铁联运班列;从海路方面看,山东港口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建立了贸易联系,航线总数达到350,多条,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形成了“内外贸互补、远近洋兼备”的航线网络。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和综合集疏运体系日益完善,航运枢纽的中心地位持续凸显,陆海物流大通道的通达性和效率显著提升。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惠经济观察报记者

山东新闻部记者
重点关注山东地区上市企业、资本市场,擅长企业分析、深度报道等。
邮箱:wanghui@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