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按:适逢鲁迅长安行一百周年之际,本报连载王鹏程教授的《1924鲁迅长安行》。该书穿越百年时空,聚焦鲁迅人生轨迹里唯一一次西北之行,透过日常生活、旅途行踪和阅市交游等,在鲁迅的行迹和视线里,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民国长安,也让我们有幸与鲁迅在长安相见。

1924年7—8月,时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的傅铜有感于陕西交通不便、文化闭塞,遂在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与陕西省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邀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李顺卿,南开大学教授李济、蒋廷黻,前北京大学理科学长夏元瑮,东南大学教授陈钟凡,法国大学法学博士王凤仪等十几位学者名流前来西安讲学。他们以民国暑期学校最“豪华”的师资阵容,为三秦大地输入新思想、新学术与新方法,可谓规模空前的文化盛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学术史与文化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一页。

1924年的西安城格局,与今天大致相同。王桐龄记录道:“长安城东西宽约七八里,南北长约四五里,周围约二十四五里,东、西二门及由东至西之大街稍偏南,故北半城较大,南半城较小。东大街之北为旧满城,占城内地约三分之一,前清西安将军驻此,民国成立时,全城被焚毁,现在夷为平地,满人散居各处矣。北大街之西、西大街之北一带,俗名回城,实则有街、有巷、无城,不过为回教徒集中之地耳。长安城内居民,据西北大学法科主任蔡江澄先生言:‘从前所调查之数约十二万,回教徒不足一万,然团体颇坚固。’繁华街市为西大街、桥梓口及南苑门,前二处为旧式商店集中之处,后一处为新式商店集中之处,经济之中心点,全城精华之所萃也。省长公署、财政厅、警察厅、长安县署,皆在西大街,实业厅亦距此不远,又政治之中心点也。”王桐龄所记,是辛亥革命之后西安的城市格局,今天依然大致如此,不过后来城门有所增加而已。辛亥革命之后,西安城区空间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西安作为最早响应辛亥革命的北方省会城市,10月22日发动了武装起义,以张凤翙为总指挥的陕西革命党人当天就占领了满城以外的西安城区。两日后,经过激战,攻克了八旗军驻守的满城。战后满城内的官署、营房、寺庙、民宅以及城墙毁坏严重,满族、蒙古族人纷纷迁徙,留下一片狼藉。当时“西、南两面城墙又占据着东大街和北大街,这种状况不仅妨碍东北隅与其他城区的沟通,也阻碍了城市整体的发展。民国元年9月,陕西都督府下令拆除满城西、南两面城墙,将墙基重新恢复为东大街和北大街。自1645年起建,至1912年拆除,存在了二百六十七年的西安满城自此消失。满城城墙的拆除是明初扩城以来西安城市格局的又一次大变化,这一变动使城区重新恢复到明末一城八区的状态。东、西、南、北四条大街重新连通四座城门,钟楼居中绾系四条大街,其四个门洞与四座城门洞相望,甚而与四关城居中郭门相望无阻,城内各区的联系重又畅通。满蒙族的军事禁地已不复存在,汉、回族人口又逐渐进入东北隅居住生活”。南院门(王桐龄写为“南苑门”)为西安当时的核心商业区,其位置优越,东由竹笆市至五味什字,南由马坊门至南边马路,交通便利,行业齐备,店铺云集,商货丰富,驰名省内外,流传有“进城先逛亮宝楼,再到市场游一游”的民谚。据1924年以前的官方调查数据,西安城区人口为十二万,经过1926年的围城和1929年的大旱,1931年减少到十万八千人。1934年陇海铁路通车西安以后,西安人口开始快速增长。蔡江澄告诉王桐龄的人口数不虚。

建筑方面,“长安为中国故都,间有数百年前建筑,如卧龙巷之卧龙寺,化觉巷之清真寺,大学习巷之清真寺等,顺庄严瑰丽,伟大可观,然此种古建筑,现存者绝少。新建筑之房屋,因木材缺乏,故梁栋椽柱多用杨木;因石灰缺乏,故多用黄土涂壁;因燃料缺乏,砖瓦价昂,故院墙屋壁多用土坯替代,既缺美观,又难耐久,官衙、学校皆如此,不独民居也”。

道路方面,“街道较为宽阔,然新式之马路尚未动工,旧有之路分二种:大街皆石路,用长四五尺、宽二三尺之大石砌成,多系数百年前旧物,高低凹凸不平,车行颠簸特甚。小巷皆土路,多坑坎,遇风则扬灰沙,下雨则成泥泞,行人裹足”。

交通方面,“城内之交通器具,约有六种:一、单套骡车,系普通中等以上之人 —— 陕西官场不用轿,省长以下皆乘车——所用,但行石路则颠簸殊甚,且时间不大经济。二、人力车,行路较快,且不大颠簸,但道路太坏,雨天人力车不能行。三、轿,赁价太昂,行路又不甚快,时间、金钱俱不经济,故用者绝少。四、大车。五、二套轿车。六、小手车。三者皆用以载货,行人乘之者绝少。汽车仅督署及各师旅长各有数辆,用以作远路之交通机关,平时不用也”。

饮水方面,“自来水尚无有,新式之洋井仅有数处:一、督军公署;二、红十字会;三、西北大学;四、西华门;五、东门外。但上层含有杂质之水多渗入,颇咸卤不适用。其余概用旧式井,水内含有硝质,于卫生殊不相宜,洗衣服亦多不洁。惟西门外瓮城内路北有甜水井一,水源甚旺,足供多数人用”。当时西安的供水渠主要沿用明清通济渠故道,从西安城南丈八沟处引潏(河)水入城,称为龙渠。城内居民饮水多购于西门甜水井,但价格昂贵,并含有杂质。其他水井均苦涩,不能饮用。据《陕西交通挈要》记载,“唯西门内瓮城之大井及甜水井车家巷一带之数小井水为佳,故水之买卖甚盛。市中推车、大车之搬运者,络绎不绝。煮沸者每杯价约六七厘”。

公共设施方面,下水道“地沟尚欠疏通,雨后时存积水”。路灯“大街仅有数盏,小巷尚无”。消防方面“无水龙及消防队之设置,大街各有太平水缸数个,小巷尚无”。

卫生方面,令人不堪忍受的是排泄物,“路旁虽有官中厕,但稍僻静之处,常有人随便出恭。路旁多尿坑及秽水坑,行人过者掩鼻。秽土废料——如瓜皮果核等——随便弃置于道旁,苍蝇繁殖其中,为各种传染病之媒介”。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慕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