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起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师,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胡适、鲁迅等,张恨水其实也是当时红极一时的作家,他创作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让他的声望达到了顶峰,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
正如老舍先生的评价:“张恨水是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作家。”张恨水写下了过无数动人的感情,但他与原配夫人徐文淑的婚姻,却是一场悲剧。
1913年,在外求学,开创事业的张恨水,突然接到了母亲的来信,说是家中有事,让他收到信后赶快回家。由于父亲早逝,家中只有母亲带着5个年幼的弟妹生活,他在接到信后,心急如焚,生怕家中出了什么大事。他匆忙返回老家,想不到这次回家却成为了他的一场噩梦。
原来家中并没有出什么大事,而是母亲为他订了一门婚事,这对于接受新式教育、又思想浪漫的张恨水来说,是完全无法接受的。但母亲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向他诉说自己在家带五个孩子的不易,和男人应该先成家再立业,让做母亲的也可以放下心。
张恨水深知这几年母亲拉扯5个弟妹的艰辛,不忍心违逆她的意思。于是跟母亲说,至少让我先看看姑娘的样子,如果满意我就同意。
在那个守旧的年代,女方家里断然不会允许女儿在大婚前与未婚夫见面。就像徐志摩与张幼仪大婚前,也只是见过一次对方的照片。所以媒婆为了促成这门婚事,就打算带着张恨水远远地去看一眼!而正是那一眼,张恨水就看中了那个长相清秀,身姿婀娜的姑娘。
于是,张恨水同意了这门婚事,母亲更是喜出望外,她开始忙活着张罗婚礼。
就在那年的初秋,张恨水和徐文淑拜堂成亲了。待到夜里,满堂宾客都已散去,喝了不少酒的张恨水,步入了洞房,看着桌上的大红蜡烛,还有坐在床边的新娘子,他满心期待地走上前去揭下了新娘子的红盖头,揭下盖头的这一刻,他顿时醒酒了,眼前的新娘子,竟然身材矮胖,面色枯黄,厚嘴唇、塌鼻梁,完全不是当日清秀的模样。他跌跌撞撞地逃出了婚房,还大声喊着:“娘,娘,你快来看看!”
等母亲跑来看到新娘子时,也很吃惊,母子俩知道这是上了媒婆的当了,根本不是那天看的姑娘了!张恨水根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气得跑出了家门。母亲担心他的安全,怕他想不开再闹出什么事,就找来了张恨水的堂叔帮忙。最后堂叔带着一大伙人,找了大半夜,才在山坡上找到了张恨水。
回到家的张恨水一言不发,母亲声泪俱下地说:这都是媒婆搞的鬼,怕咱们不同意,故意指错了,让咱们看的是徐文淑的表妹。但如今堂也拜了,新娘子也过门了,咱们若是退婚,这不是把姑娘往绝路上逼吗?
张恨水却忿忿不平地觉得,这事就是徐文淑故意的,被退婚也是她咎由自取。但母亲却觉得事情闹大了,大家都不好看,若是你以后遇见喜欢的姑娘,你再娶一房就是了。
见母亲这么说,张恨水也只好答应了,但他拒绝与徐文淑同房,天刚亮他就搬到了书房。而新娘子徐文淑却在新房坐了整整一夜,她知道张恨水嫌弃她的长相,但她觉得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终有一天张恨水会认可她的。
婚后的生活,徐文淑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孝顺婆婆,照顾弟妹,对张恨水更是体贴入微。她靠着勤劳朴实,赢得了张家人的喜爱,而唯独丈夫张恨水始终对她爱搭不理。
在结婚半年后,张恨水选择了离开家里,去外地的一家报馆工作。此后的4年时间里,张恨水都忙着创作,事业也有了起色,早已把妻子徐文淑抛诸脑后。而徐文淑却依然尽心尽力地照顾着一家老小,希望丈夫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原本大字不识一个的她,为了了解丈夫,还跟着小姑子读书认字,已经能读懂张恨水的文章了。
但她的这些变化,张恨水完全不知道,也根本不想去了解她的事。而婆婆却开始心疼起这个贤惠的儿媳妇了,她开始苦口婆心地劝儿子跟妻子圆房:这四年来,她为我们一家老小操劳费心,也让你在外面没有后顾之忧。将来你可以再娶,但起码让她有个孩子,将来也有个依靠。
向来孝顺的张恨水架不住母亲的苦苦相劝,只能跟妻子圆房了,没多久妻子就怀孕了,还顺利生下了一个女儿。可惜的是徐文淑还没享受几天初为人母的喜悦,孩子就不幸夭折了。这个时候的她十分需要丈夫的安抚,但张恨水却在这个时候,跑到外地报社担任总编辑去了。
1918年,张恨水的事业渐入佳境,在文学界也有了不小的名气。母亲觉得儿子事业上有所成就,应该抓紧再生个孩子,母亲年龄也大了,想早点抱上孙子。
此时的张恨水对妻子虽然毫无爱情可言,但看到她这么多年任劳任怨,对家庭的付出和操劳,他动了恻隐之心,又跟妻子开始同房了。
徐文淑也不负众望,生下了一个儿子,婆婆笑得合不拢嘴,张恨水也难掩喜悦之情,徐文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愉悦,以为自己终于守得云开了。但命运却没有善待她,儿子两岁时因为肺部感染,不幸夭折了。再次失去孩子的她,内心早已崩溃,而丈夫又在这个时候离家而去了,这次她对丈夫再也不抱有任何期盼了。
后来的日子,她靠着每日诵读佛经来打发生活,也慢慢从悲痛和怨恨中走了出来,人也豁达了很多。
1926年,张恨水在北京买了一处大宅子,把全家老小都接来居住。徐文淑到了北京后,才知道张恨水又娶了一任妻子叫胡秋霞,俩人还生了一个女儿。
徐文淑却豁达地接受了这一切,还对胡秋霞十分亲近,视为姐妹。在1928年,胡秋霞早产,儿子张晓冰生下来时身体冰凉、不会哭,大家都说救不活的。而经历了两次丧子之痛的徐文淑,却一把抱起了孩子贴着自己的体温,一抱就是几个小时,孩子终于哭出了声,活下来了。
胡秋霞为了感激徐文淑对孩子的救命之恩,把刚出生的张晓冰交给了徐文淑抚养。徐文淑一生没有得到过丈夫的半点怜爱,亲生子女又都不幸早夭,而张晓冰的到来,却让她再次体会到了为人母的喜悦与幸福,让她黯淡的人生有了光亮,她与张晓冰情同母子,度过了10年温馨的时光。
1931年,《啼笑因缘》出版发行,引起了当时社会的轰动,36岁的张恨水成为了那个时代妇孺皆知的当红作家。就在这一年,他娶了他的忠实读者——年仅16岁的漂亮女学生周南。对于张恨水成名也好,再娶也罢,徐文淑早就不在意了,她把心思都放在照顾张晓冰的身上。
- 5-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徐文淑带着一家老小返回老家生活,每月张恨水都会给她汇去丰厚的生活费。徐文淑从不抱怨张恨水的不好,而是跟邻居说“我这是嫁了一棵摇钱树啊!”
后来婆婆去世,小姑子和小叔子们也都成家立业,离开了家乡。张晓冰也跟着胡秋霞去了北京生活学习。徐文淑因为想念张晓冰,隔三岔五就会跑去邮局,给他寄信。而张晓冰对大妈也是十分想念,经常在信里嘘寒问暖,表达对大妈的想念。徐文淑每次收到孩子的信,边读边笑,想象着孩子现在的样子。
1958年,60岁的徐文淑在前往邮局寄信的路上,突然晕倒在地。等被人送到医院的时候,她已经不能开口说话了,她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摸着大衣口袋,那里是她写给张晓冰的信,是她在这世上唯一的牵挂。
徐文淑的人生就定格在了这里,她的葬礼极其简单,连丈夫张恨水都没有前来送别,也许正如洞房之夜他见到她的那一刻,他对她只想逃离。而她最爱的孩子张晓冰,却日夜兼程地赶来送她最后一程,为她穿上了体面的寿衣,跪在她的灵堂前为她守了整夜的灵。
回望徐文淑的一生,也许从洞房花烛夜,张恨水揭下她红盖头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的不幸。她这一生过得实在太苦了,幸好还有她救活的那个孩子张晓冰,给了她人生里从未有过的幸福时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