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秋瑾和鲁迅,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并不陌生。

他们一个投身革命慷慨赴义,一个为了中国人觉醒弃医从文,都是伟大的革命先贤。

但不为人知的是1905年,两人都在日本留学期间,秋瑾曾拔刀插在讲台上,并当即丢下一句狠话便乘船归国。

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生在官宦人家的革命者

1875年,秋瑾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官宦人家,其祖上世代为官,父亲更是贵为一州知州。

家庭富裕让秋瑾锦衣玉食的长大,并且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秋瑾来说,她的童年是幸福的。

幼时秋瑾没有学于封建帝制下的女德女训,好诗文文史,喜欢骑马射箭。可以说,秋瑾从小的兴趣爱好便是和传统的大家闺秀不一样,能文能武。

她年少时常常以花木兰、秦良玉等民族英雄和女中豪杰自喻,自小的志向就是在做个伟大的女性,而不是男人的附属品。

1896年,秋瑾和自己的丈夫王廷钧结婚,婚后夫妻相敬如宾,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了母亲的秋瑾也有过感慨,感叹闺中生活的无聊,可依旧做好了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后随着王廷均调京为官,秋瑾也跟着丈夫来到北京定居。

初入北京的秋瑾仿佛一下子打开了眼界,彼时的北京城已经受到了洋务运动的洗礼,整个城市充斥着外来文化,他们夫妻二人甚至专门请了老师在家学习外语。

直到1904年,经历八国联军侵华的秋瑾看到了百姓所受的苦难,她开始寄希望于出国求学找到强国之路。

而刚刚经历明治维新,能和世界列强掰手腕的亚洲国家日本,无疑是最好的借鉴和学习例子,因此她不顾丈夫的反对,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至乱世,大批能人志士出国求学,以求救国之道。秋瑾虽为一介女流却巾帼不让须眉,在日留学期间,一心渴望民主自由的她从未懈怠。

那时秋瑾积极参入日本的革命活动,打破身上的封建桎梏,反抗清廷推翻帝制,并且主张女性地位的独立。

她在日本认识了许多留学中的仁人志士,其中就有如周树人(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并在后来加入了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

即使家境殷实,自己作为封建帝制的既得利者,秋瑾依旧坚定自己的革命之心。

二、秋瑾和鲁迅的矛盾

1905年的清政府,不仅列强虎视眈眈,民众也不愿自己的国家再受列强欺负,纷纷举起革命的大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维持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清政府不断打压国内外的革命势力。

因此,在外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并且深受民主自由国家气息熏陶的留学生群体,更是成了清政府着重关注的对象。

为了防止在日学生“打着留学之名,行革命之实”,在清政府的要求下,日本当局出台了《关于准许清国学生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

旨在约束在日留学生的行为规范,杜绝学生混文凭,趁机闹革命。

由于日本官方的翻译问题,以及一些报社的大肆报道,此规程被称之为“取缔条约”。

而在日俄战争中,中国遭受的民族耻辱以及日常生活中留学生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随着“取缔条约”的颁布,积压在学生中的反日情绪瞬间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秋瑾为代表的人,认为日本此举是联合清政府打压留学生的革命热情,是日本政府和清政府狼狈为奸。

他们主张罢课并且退学归国,称之为“激进派”。

而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方认为不该如此激进,一是革命力量需要保存,在日留学生的革命火种需要延续,革命党人回国将会受到清政府的迫害。

二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既然外出是为了求学,继续完成学业才是革命的长久之道。

为此,两派学生争论不休,甚至大打出手。

同年12月8日,学生陈天华(华兴会创始人之一,同盟会创始人之一)因反对《取缔规则》,写下《绝命书》,愤然跳海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天华的自杀让本就情绪激动的激进派更加激愤。

在其追悼会上,秋瑾面对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众“维持派”人员十分愤怒,拔出随身短刀,掷立于案,怒声道:

“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者),吃我一刀!”

说完后便乘船归国。

三、秋瑾就义

秋瑾回国后第一时间投入革命建设之中,创办公学,并留在女校任教。

任教期间,秋瑾不仅宣传女权的主义,还在为革命积蓄力量,她积极吸纳诸多能人志士加入同盟会,其中就有在学校中主持教务的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

1906年,为创办《中国女报》秋瑾回到婆家募捐经费,在募捐到大量经费后,和家人断绝关系。

清政府混乱不堪,对待革命势力百般打压,若是事情败露,后果不堪设想。秋瑾自走上革命道路开始,就做好了为革命赴死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只有和早早和家人断绝关系,她才能保证自己的所为不会让家人受到牵连。

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创刊,开始为女性发声。秋瑾任主编及发行人,提倡女权,宣传革命。

《中国女报》主张中国社会应开通风气,让女性独立自主,提倡女学。

这本报纸的问世,让更多的“大家闺秀”认识到女性力量的重要性,逐渐参与到中国女性的解放斗争中,对中国女性的觉醒有着重大的意义。

那时的秋瑾一边督办报纸,一边准备起义事宜,她起草檄文、告示商议从金华开始起义,州州响应,诱敌出击然后直击杭州,意图摧毁清政府对皖、浙两地的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遗憾的是安庆起义失败,起义事件被泄密,秋瑾也于大通学堂不幸被清兵所捕。

当时清政府在杭州派出的300名新军赶往绍兴捉拿秋瑾时,她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消息,也有足够的时间离开,但秋瑾并并未选择撤离。

她先是从容不迫的转移枪支弹药和各类文件,命令学生分散撤离隐蔽,随后将自己嫂子资助的银元都分给了学生。

一切安排好后,秋瑾坐在大通学堂的大堂内,安然等待着自己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7年7月15日,面对清兵的迫害,秋瑾只字未吐,只留下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遗言后便从容就义,年仅32岁。

所谓“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崇高品质,正是秋瑾的意志。

在秋瑾之前,谭嗣同面对死亡时曾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在秋瑾之后,林觉民面对清政府大臣的招安在狱中说:“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秋瑾身上的意志,不仅仅是她自己的意志。纵观中国历史,无数能人志士在他们那个时代,为了心中道义,坦然赴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秋瑾的一生,从官宦人家的大户小姐到革命烈士,身份转变之快,革命意志之坚定,无不让人感慨。

从东渡日本求学开始,秋瑾的所作所为从未考虑过自身,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革命。

秋瑾的就义,像是春夜中骤响的惊雷,闪电划破黑暗的夜空给人们带来光明,雷声震醒熟睡的世人。

秋瑾的意志,不仅感染了革命党人,甚至抓捕她的县令李钟岳都深受感染。

抓捕秋瑾的李钟岳在整个抓捕过程中都消极怠工,甚至行动过程中故意弄出噪音,就是为了让秋瑾察觉到有时间逃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搜查秋瑾的住处过程中,李钟岳刻意绕开了秋瑾平时居住的房间,也正是这一举动,让秋瑾的家人幸免于难。

秋瑾被捕后,李钟岳亲自审问并未为难,甚至想帮秋瑾写下申辩之词,让她活下去。

手下人称,李县令在审问秋瑾的过程中,整个房间十分安静,仿佛老友闲谈。

秋瑾就义后,李钟岳辞官回到老家,在老家整日以泪洗面,嘴里念叨着“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没过多久,在家人不留意的情况下,这位心有愧疚的老县令在房中悬梁自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君子和而不同

其实秋瑾和鲁迅二人亦是很好的朋友,在鲁迅的一些访谈中就能看出,他对秋瑾是十分欣赏的。

他说秋瑾是个很好的人,脾气直爽,说话也不拐弯抹角,能干还很爱唱歌,酒量很好,所有朋友间少见有不喜欢秋瑾的。

可见鲁迅对秋瑾的品格气质和行为是十分肯定的,若非如此,“深通世故而又偏不世故”的鲁迅不会说这么多恭维的话。

秋瑾去世两年后,鲁迅也从日本归来,在绍兴一所学校做教员,曾多次去秋瑾坟前凭吊,怀念这位特别的同窗。

即使后面出现一些矛盾,但在秋瑾就义12年后,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短篇小说《药》一文,以文中为革命牺牲的“夏瑜”颂扬和缅怀秋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在后续的访谈中,称其为女侠,无疑是对秋瑾的所作所为给予了高度肯定。

经历“取缔规则”回国后的秋瑾,也逐渐理解鲁迅等人认为在日本继续求学的想法。

她曾写信给日本同志,称不管当时是选择愤然归国还是忍辱在日本继续求学,虽然方式不同,但是爱国的精神相同,没有孰高孰低。

对于革命来说,秋瑾所作的一切固然重要,可向鲁迅这样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同样重要。

她和鲁迅,一个弃医从文,以笔为刀将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的糟粕一点点剥开,只为了在清政府统治下麻木不仁的国人能觉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个敢为人先,事事以革命为主旨,主张中国妇女的解放和自由,并且敢直面清政府的獠牙,死而后已。

也因为秋瑾的大义,让中国革命人见识到了女性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女性崛起,加入了革命的队伍中。

面对乱世,有人愿意做暗室的兰花,慢慢散发自己的芬芳,就像鲁迅,水磨工夫一样让人们醒过来。

也有人愿意做星台,短暂一生,光彩炽烈,壮美无与伦俦,正如秋瑾。

就像秋瑾所说,虽然鲁迅和秋瑾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是方向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中国民主的伟大革命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伟大的道路纵使再不相同,却不会背道而驰,目标一致就是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