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志杰

在我们身上,棉花须臾不离,以致被视为“空气”。其实棉花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没有更多保暖材料可以替代的年代,人们对棉花的依赖可与粮食相比。放眼全球,则有“棉花帝国”之说,早在1860年就有观察者声言:“在本世纪数量众多且庞大的机构中,棉花业似乎注定担当领导力量,推动人类文明的进展。”

“棉花是生命的特质”,历尽沧桑,那些隐身于历史深处的棉花旧事,成为人们不可忘怀的深刻记忆。

欧洲人想象的“植物绵羊”

世界上棉花品种十分繁多,但古今中外为人们所栽培利用的棉花只有四个棉种,即非洲棉、亚洲棉、陆地棉和海岛棉。它们都属于棉属植物,都叫棉花,有着基本相似的相貌特征。

有一段关于棉花的描述非常精彩精准:当你看着棉花作物时,它看起来实在不像世界奇迹的候选。棉花朴实且不起眼,形状和尺寸有很多种。在欧洲缔造“棉花帝国”之前,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种植的棉花品种大不相同,南美洲一般种植海岛棉,这是一种低矮枝密的灌木,开黄色花,产长棉绒;印度的农民一般种植树棉,这是一种6英尺(约合1.82米)高的灌木,开黄色或紫色的花,产短棉绒;非洲长的是一种和树棉很像的草棉。到19世纪中叶,陆地棉在“棉花帝国”中占据主导地位,也被称为美国陆地棉。这一变种棉花起源于中美洲,到1836年有人这样描述它:高约两到三英尺,后分叉成枝,上面长满密密麻麻的茸毛。叶子的背面也长满茸毛,叶子有三到五浅裂,最上面的叶子则是完整的心形,叶柄柔软,靠近树枝末端的花开得很大,且通常颜色暗淡。蒴果为卵形,四室,几乎有苹果般大,能产出像丝一般柔软的棉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洲虽然占据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棉花帝国”之位,但它其实并没有原始的棉花种植记录,只是通过棉花加工掠取了大量金钱,因而欧洲人最早对于棉花的认知也是五花八门。简单说,棉花对欧洲人而言是一种异国之物,许多欧洲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棉花想成是一种动物与植物的有机结合体,他们将其叫做“植物绵羊”。中世纪的欧洲流传着一个十分离奇的故事,说“植物绵羊”长在树上,夜里弯腰喝水,白天直立起来晒太阳。因此,德语中棉花的大略之意至今仍然是“树羊毛”。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即绵羊通过根茎长在地上,然后结果开花,成为人们看到的棉花。其实,棉花传入欧洲大概在公元1000年前后,是通过中亚的伊斯兰世界传导而去。直到12世纪,欧洲的一小部分地区,主要是意大利北部才开始有了棉花的种植。

一段特别的个人“棉花记忆”

与此相比较,中国的棉花传入要比欧洲早很多,以上述四个主要棉花品种中的亚洲棉为例,顾名思义,亚洲棉原产于亚洲,由亚洲人最早栽培与传播,又称土棉、紫棉、小棉花。中国引种亚洲棉历史悠久,种植地区广泛,在长期的种植实践过程中,培育出非常多的优等品种,形成影响广泛的中国棉花系列种类。所以,中国的亚洲棉又称中国棉,简称中棉,也使中国成为亚洲棉的次生发源地。有专家推断,公元前3~4世纪,原产印度的亚洲棉从陆上丝绸之路传到华夏大地,从而生根发芽开花。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也应该是世界棉花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当然,随着棉花种植和产业的不断扩大,尤其是棉花品种的不断交流种植,后期陆地棉对中国棉花的种植影响更大、更深入,使之成为现在我国最主要的培育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国棉田的99%,其余为少量的海岛棉。陆地棉为我国现代植棉业和纺织业贡献巨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是中棉的起源地,种植棉花的历史相当悠久,然而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所限,推广的地区不尽相同。山东地区棉花种植始于元代,到了明代有了很大发展,清代便有相当规模。19世纪之前,山东棉区种植的棉种以亚洲棉即中棉为主,清末大量试种陆地棉即美棉。但是此后发展缓慢,单产、总产水平较低,到1948年,全省植棉面积仅为21000多亩,平均每亩单产刚超30斤。1949年之后,棉花种植在山东得以较大规模发展,植棉总面积和总产占比都超过全国总数的15%以上。与全国棉花的种植推广遇到的瓶颈差不多,因为各地气候土壤境况不一,各地发展并不均衡,鲁西、鲁西北、鲁西南、鲁中北地区种植面积更多,其他区域尤其沿海地段,仅有少数几个县零散种植。

关于棉花的种植,本人也有一段清晰的记忆。我的老家地处山东省中东部地区的昌潍大平原潍县,就是现今的潍坊市中北部地带,据说种植棉花的历史也很久,尤以安丘、寿光、临朐为多。我知道开始种植棉花的时间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中期。那时候村里的农作物品种非常稀少,主要以小麦、玉米、地瓜为主,兼有少量的黄豆、谷子、高粱,以及更加少量的花生、芝麻等经济类作物,另类种植就是烟叶。此前棉花长得什么样只从画本上得见。因而生产队要种棉花的消息传出,虽然面积有限,大人孩子都很兴奋,一个原因是在“以粮为纲”的粮食短缺时代,大家同样缺少棉花的供给,冬天做一件保暖衣服最缺的就是棉花。

棉花种由公社种子站统一分配,棉花种的样貌很有喜感,两头尖中间粗,毛茸茸的,像缩头刺猬。种子被农药浸泡过,有说是为了防止虫害,也有说是怕人偷种子榨油,反正是为了保护珍贵稀缺的棉种,才这样做的。棉花的生长期很长,春种,而且开春就得栽种,乍暖还寒,要用塑料薄膜覆盖;夏长,要除草、打药、修剪;秋收,且是深秋时节才能“拾”,不知道为什么摘棉花在老家叫“拾”棉花,好像是白捡似的。那时候生产队种的粮食要交“公粮”,棉花也是要交“公棉”,大头交“公棉”,剩下的部分按人头多少分配到各家各户自由支配,其实量已经很少了。无奈之下各家互相帮助,把棉花集中到一家,今年凑够了你家给老人做一件棉袄,明年凑够了再给他家孩子做一件棉裤。

现在人们对棉花的印象就是吐絮的时候,其实棉花也是先开花后结果,然后才是棉絮破壳而出。棉花的花很漂亮,如喇叭花般好看,花败结果,形如桃子,老家人叫它棉花桃。抵不过棉花桃的诱惑,孩子们会逃过大人的眼睛,摘一个跑到隐蔽处剥开品尝里边鲜嫩的棉絮,柔软细腻,甜甜的,那种特别的味道记忆至今。棉花浑身都是宝,综合利用价值很高,棉籽榨油,犒劳味蕾,摘了棉花的秸秆留在地里待到明春干透,收回家做燃料。

张之洞等志士对陆地棉的试种推广

在中国棉花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积极的推动者,黄道婆、蒲松龄、林则徐、张之洞等人,可谓居功至伟,都是载于史册大名鼎鼎的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于南宋末年的黄道婆是杰出的棉业先驱,后人称为“先棉”,被列为古今中外四十名著名科学家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世界级科学家。生于上海的她,年轻时流落到海南崖州,在那里她向当地黎族同胞学习种棉和纺织技术,后来回到家乡传授种棉技术,并亲自动手改造农具、纺织器具,在长江下游流域地区的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的推广中成就巨大。

小说家蒲松龄不仅在其《聊斋志异》中,多次写到棉花的种植,还专著《农蚕经》,以他的家乡山东淄博一带棉农的经验总结、论述有关棉花的种植技艺,提出:“种不宜早,恐春冷伤苗;又不宜晚,秋霜伤桃。大约宜在清明谷雨间”,很是内行。

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革职发往新疆“效力赎罪”,他到达伊犁后见土地荒芜,便组织当地民众开垦地源,扩大土地面积,兴修水利,疏通“湟渠”,鼓励种棉,丰衣足食。新疆民众非常感激林则徐的亲力亲为,带他们走出生活困境,将“湟渠”称为“林公渠”,将“坎儿井”叫成“林公井”,将纺织车称为“林公车”。

陆地棉传入中国之来龙去脉非常清晰,有文字记载的时间是1865年。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郑观应在上海办布局时曾经从美国引进陆地棉试种,没有成功。十年之后,湖广总督张之洞致电清王朝出使美国大臣崔国因,花2000两银子在美国选购两个陆地棉(美棉)品种34担,运回国内后当年分发至湖北省武昌、孝感、麻城、沔阳、天门等13处试种。但受技术指导不够、经验不足、播种太晚、密度太大等各种因素影响,棉苗生长发育不全,没有取得明显效果。张之洞并不气馁,第二年他又从美国选购优质棉种100担继续试验,获得初步成功。有了张之洞种植陆地棉的成功经验,晚清政府及至北洋政府、民国政府都进行了积极推广。有关统计显示,自张之洞购买陆地棉种子开始,此后较大批量从美国引入陆地棉种子,共100次以上,引入品种72个,籽棉5630吨。陆地棉产量高,适应性强,尤其是纤维长适于机器纺织,因而推广很快,到上世纪50年代末,已取代亚洲棉和草地棉成为主要棉种。这是一代又一代棉花人前赴后继、积极追求的结果。

上海曾将棉花作为市花

棉花作为经济类作物,对人类的贡献并不只是“丰衣”,它的全身都是可利用的宝物,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欧洲人最早种植棉花,是将其作为花朵进行栽培的,房前屋后种上几株,春天先看绿油油的叶,夏天再赏五颜六色的花,即便是棉絮破桃而出也不仅是白色,其实还有黄色、红色多种,在微微的秋风秋雨中舒展摇曳,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鲜为人知的是,上海不仅是中国近现代纺织业的起源地和龙头,还一度将棉花宣布为市花。 1929年上海市要选自己的市花,市政府提出初步候选花种是月季、莲花、天竺三个,然后提交市长定夺。但是这一程序遭到市民反对,市民提出市花应该由市民自己决定,无奈市政府改变原先做法,改由全体市民投票决定,并扩大候选花卉的品类,市民也可以自行举荐。投票结果大出意料,在收到的17000多张选票中,竟然有4567张选择的是在花卉界毫无位置、名不见经传的棉花。有人分析三个主要原因,一是明朝弘治年间出版的《上海志》中,已有将棉花叫做“花”的记载:棉花,土产、花类。二是黄道婆对上海人的影响,上海人把自己对黄道婆的感情寄托于棉花之中,感谢老人家给上海带来的无限福祉。三是近现代上海纺织业迅猛发展,为上海带来经济上的腾飞,以及巨大的生活实惠,使上海人获得了利益。至于棉花到什么时间不再是上海的市花,记载不详,但作为曾经的上海市花,棉花的荣耀是永在的。

当然,古今中外关于棉花作为观赏植物的记载屡见不鲜,明代出版的《群芳圃》就将棉花与众多名花卉列在一起。其实棉花被人类利用,开始只是使用棉籽当作饲料,其后用简单的办法取棉籽中油脂,甚至用棉籽做药物,再后是赏花,采摘棉絮。在历史的长河,棉花与人类相伴,跨越千山万水,成为人类生活的依靠。人类则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引导棉花释放出更多的菁华,为我所用,当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典范。

(本文作者为高级记者,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