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建立起大清王朝的女真族,曾经常年生活在山海关外。在入主中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清王朝的边境并不平稳。在康雍乾三位皇帝当政期间,就已经有过数次边境战争。当时的尼泊尔国也曾经对清帝国发起过攻击,乾隆皇帝派遣军队迎敌。
01
当时的尼泊尔国由沙阿王朝统治,这是由廓尔喀在乾隆34年(1769)建立起来的王朝。廓尔喀人统一尼泊尔后,就将下一步的扩张目标放在了西藏。当时廓尔喀人之所以将目标选定在西藏,有几个主要原因:首先是因为西藏自身的武备废弛,自准噶尔被平定后,当时清朝驻军极少,此时大约只有500人,而且还大多都归属于驻藏大臣驱使,而藏军分散各处,就连武器也十分欠缺。
其次则是清王朝的态度。当时清朝统治者对于西藏并不怎么关注,直到20年后统治者才得知廓尔喀人已经统一尼泊尔。第三个原因则是因为宗教,廓尔喀人信奉的是噶举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白教),但是在1642年,蒙古和硕特部却从青海入藏,推翻了白教政权,建立起格鲁派(黄教)政权。噶举派不甘失败,与廓尔喀人联系,想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恢复原本的地位。
在种种因素掺杂在一起后,廓尔喀人决定发起战争。乾隆五十三年(1788),廓尔喀随便找了几个借口便开始派兵入侵西藏,当时乾隆皇帝就已经下令从四川调兵援藏,准备击退廓尔喀,但是当时的西藏地方政权却已经和廓尔喀签订了协议,以连续三年赔款的方式换来了廓尔喀撤兵,而驻藏大臣巴忠默许了此事发生,并且向朝廷谎报廓尔喀已经退军。
两年后廓尔喀派人到西藏索要赔款,但是西藏方面却不想付钱,要求重新谈判,廓尔喀对此强烈不满,直接开战。在这一次战争中聂拉木、定日、日喀则等地相继沦陷,就连扎什伦布寺也被彪悍的廓尔喀战士洗劫一空。驻藏大臣保泰在处理此事时十分懦弱,乾隆在得知事情真相后十分恼怒,驻藏大臣保泰也被撤职,而当年默许了协议的巴忠自知难逃一死,便畏罪自杀。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底,乾隆任命福康安为大将军,率领着17,000人入藏,与廓尔喀的军队开战。后来,福康安率领着军队一路攻入了廓尔喀国境内,先后有三四千廓尔喀军队的士兵被斩杀,廓尔喀不得不投降,此后尼泊尔也就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此后,乾隆对于西藏一带的关注度大为提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西藏。
在研究这段历史时,有人发现,乾隆派兵出击时,并没有从西藏附近调兵,清兵的行走路线是从黑龙江出发的。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其实清兵北上抗敌的路线与尼泊尔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尼泊尔的位置在中原的西南方,虽然和西藏看起来很近,但是却隔着喜马拉雅山脉,当地的交通十分落后,路途行走无比艰难。如果一支上万人的军队想要带着牲畜粮草,翻山越岭是十分困难的。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则是与当时清军的实力有关,在康熙五十三年(1788年)那一次入侵就可以看出。由于清兵松散懒惰,早就没有了八旗铁军的风范,根本没有办法抵御彪悍的廓尔喀人,他们也不想打仗,所以,钦差大臣才会默许西藏地方的人与尼泊尔达成协议。
02
虽然当时乾隆下令四川总督部署兵马赶往前线增援,但是由于路途遥远,等四川的军队跋山涉水的赶到战斗一线时,廓尔喀人早就已经洗劫一番后,扬长而去。此时,四川总督的兵力也无法长驱直入直杀尼泊尔,所以只能就此作罢。
后来尼泊尔再次入侵西藏时,更是来势汹汹入侵的距离达到了约1000公里,当时藏地的守军根本无法与之对抗。廓尔喀人本来就骁勇善战,极其彪悍,在这种情况下更是如入无人之境,他们的侵略对当地藏民带来了严重打击。
乾隆在盛怒之后,下定决心要击退尼泊尔,这才派遣福康安率兵出征。除了福康安,乾隆还特意让参政大臣海兰察从黑龙江索伦地区征调当地兵力入藏。与廓尔喀人人的骁勇善战一样,黑龙江的索伦兵也极其彪悍,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清朝统治者们视为一把尖利的匕首。
与入关后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不同,索伦兵一直保持着他们骁勇善战的优良品质,在战斗中常常取胜,而且索伦人常年在关外生活,生活环境的恶劣让其民风极为彪悍,打仗的时候个个都奋勇争先,悍不畏死。而且这些战士都有与敌人拼搏到死的冲劲,整体战斗力十分令人赞叹。
从黑龙江出兵西藏同样路途遥远,按照当时的平均速度来看,要接近半年才能到达目的地,在长达5、6个月的时间内,福康安曾经多次向乾隆提议先行攻击,但是乾隆皇帝一直没有同意要求福康安按兵不动。当时乾隆虽然已是80多岁高龄,但是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依然十分英明。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索伦兵在长途跋涉后终于到达拉萨地区,随后便在福康安的指挥下与廓尔喀的精英部队交战。在首次战斗中,索伦兵便杀死数千名敌人。此后清朝的军队开始重拳出击,收复了许多失地,最终廓尔喀人不得不俯首称臣。
结语
所以当时乾隆之所以从遥远的黑龙江调兵,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索伦兵强悍的战斗力。廓尔喀人一向以彪悍善战著称,如果以当时战斗力并不出色的八旗军应对,那么很有可能再次失败。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到了乾隆末期,整个清朝的战斗力和整体实力其实已经开始下降。一个王朝的衰退往往不会那么明显,但是在查看历史资料时,总也能找到许许多多蛛丝马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