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聪 徐颖

摄影记者 王永胜

新生代作家中备受关注的班宇、陈春成、王苏辛,作品在多个文学奖项中表现优异的宋小词、丁东亚、马南、穆萨、废斯人、邹超颖、林东林,他们是湖北文学的“新力量”,也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湖北文学未来的出口与走向。

他们的写作涌现出了怎样的共性特征?如果想要持续进步,这些青年写作者的代表们,又需要挣脱怎样的桎梏?

10月26日下午,“长江文学周”重要活动,由湖北省作家协会与《文艺报》社主办、极目新闻联合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承办、《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主持的“星星点灯·遇见新力量”文学研讨会在宜昌三峡大学举行。

值得一提的是,研讨会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青年写作者何为——以长江流域青年作家为例”为题,以班宇、陈春成、王苏辛等10位湖北青年作家的作品为研究蓝本,但现场却以“青年作家本人不到场”的设置激发出了省内外多位著名文学评论家的畅所欲言,“能把一些以前不好讲、不适合讲的想法,坦诚分享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青年作家写作“把脉”

湖北省作协邀评论家齐聚

现场,三峡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张锐致辞,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评论家齐聚宜昌,共襄文学盛事。

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古新功致辞时介绍,湖北省作家协会始终坚持把青年作家队伍建设作为文学事业的“百年大计”,举办东湖青年文学沙龙,开办青年作家高研班,实施签约作家、签约评论家机制,联合主流文学期刊开设“新鄂军”栏目等多措并举培养、推介青年文学人才,努力营造新秀辈出、佳作不断的生动局面。

目前,湖北青年作家班宇、陈春成备受关注,王苏辛的《重新醒来的一天》获第三届凤凰文学奖;废斯人的中短篇小说集《国境线上晴与雨》入围中国作协“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青年作家丁东亚的小说《云落凡尘》获第七届湖北文学奖;马南的小说《拉珍》、废斯人小说《抵达森林中央》获得第八届湖北文学奖;宋小词的中篇小说《哦,紫苏》获2023年度《北京文学》优秀作品奖;邹超颖获冰心儿童文学奖;林东林诗集《出门》入选《诗刊》第38届“青春诗会”诗丛;穆萨的小说《骷髅》入选2023年“收获文学榜”等。

古新功说,“我们也十分清醒,湖北青年作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湖北文学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其他先进省份的进步相比,我们还有明显差距。我们将以此次新力量文学研讨会为契机,在省内外评论家的帮助下进一步厘清思路、明确定位、明晰方向,整合资源、服务引领湖北广大青年作家扩宽创作视野、激发创新意识、提升文学水平,帮助他们加快成长为文学鄂军的中坚力量。”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致辞说,湖北省作协近年来工作非常有起色,不仅抓住“长江”来做文章,更把“长江”和“文学”结合得非常好。新时代以来,长江沿岸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值得书写的东西太多了。这次来参加研讨会的有许多活跃的青年评论家,大家围绕着青年写作来谈,话题很有针对性。

湖北文学新力量获赞

总体实力强,艺术水准高

的确,“被评论者不在场”的设置,让“星星点灯·遇见新力量”文学研讨会变成了一个“讲真话”的大会。

讲真话,首先是不吝啬给出赞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直言,自己在国庆前收到湖北省作协发来的十位青年作家作品,“我都看了,可以说这一批湖北青年作家的总体实力都比较强,艺术水准都比较高,不少作家有相当鲜明的个人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勇提到,陈春成小说的抒情性和腔调令人印象深刻,“他擅长以回忆性的结构去写小说,特别注重写作技巧,这是他有潜力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映特别表示,当自己阅读这些出生于90年代的作家作品时,往往会感叹于他们想象力的丰富和奇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国和持有跟她一致的观点,他提到,这些作家近几年的中短篇小说创作都非常优秀,“他们比前辈们更有包容性,也总是能在作品中体现我们这个时代‘流动性’的特点,而且,他们的文章相当精致,这代作家的文学素养非常高,能够相当细腻地表达我们现代人的情感。”

长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第四编辑室负责人周聪提到,邹超颖的儿童文学有着古典形态的书写方式;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系主任汪亚琴表示,废斯人的书写具有非常浓郁的大别山地域特色;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教师余存哲说,丁东亚的作品在追求一种克制的荒诞感……

畅所欲言“讲真话”

“这代作家的生活积累不足”

讲真话,当然还要直面问题。

结构精巧,技能娴熟,文字优美的确是这批青年作家的集体优点,但形式上的优点,无法掩盖内容上可能存在的缺失。

有着40多年文学编辑生涯的潘凯雄笑言,看稿子是自己的主业,“我在稿子里见证着青年作家的成长”。而在这种见证的过程中他发现,青年作家们的长篇质量整体不及中短篇,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一代作家“对生活的积累、对人的认识、对社会的认知相对比较弱”。“中短篇还看不出问题,长篇一写就过于单薄了。”潘凯雄说道。

徐勇也谈到,有的青年作家的小说有一种“没有县城的县城文学”气质,“小说唯美但纤弱,常用的回忆性结构其实是在回避对现实世界的描写,反映出作家对人、对生活、对世界的认识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员丛治辰直言,这种对现实社会的认知不足让青年作家的不少写作“归入虚妄”,不少故事的结局变得缥缈,徒留诗意的空洞。

“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作家对世界只有感性认识,没有理性分析,有情绪但是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案。”他总结称,过去的作家“能算账”,“他们懂经济,懂政治,懂政策,今天的青年作家想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一片天地,也需要认识到我们是时代的一部分,要扎扎实实认识这个时代,不要把文学写作者只当成一个写诗的人,而是真的能够在小说当中认识现实,从而基于现实制造矛盾,再以小说的方式解决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新民特别提醒说,青年作家写内心情绪固然有特点,但不能“无意义地书写”,“一定要把所有情绪、情感的表达,回归到‘中国时间’这个体验上来。”

真诚的提醒与建议兼有

贴地域标签可能会固化青年作家的创作

有表扬,有批评,还有真诚的提醒与建议。

研讨会上,潘凯雄就特别提及“青年作家接触影视行业”的热门话题。他直言,“这既是好事但又不完全是好事,影视的收益比文学好一些,可以理解,但如果一个作家有志于文学写作的话,我建议还是控制一下。”

他提到,自己见过不少作家,影视接触多了就“回不来了”,“写小说也写不好了,语言不对了。”而当代青年作家显然会比较早地面临这个问题,因为许多人都可能接到影视公司的邀约。对此潘凯雄建议,“最好的办法是卖版权,不要去当那个编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叶立文则明确提到,随着越来越多非湖北籍作家加入湖北文学阵营,当下的湖北文学正处于一个“去地方性”写作的时期,“前辈作家笔下的楚文化传统和汉派风情,未来可能不再是湖北文学的标志。”

但他提到,这不是坏事,当下这十位湖北青年作家每个人都已经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班宇用东北笔触,以新世情小说的模式来记录人间烟火;丁东亚和林东林诗人气质浓郁;陈春成擅长在幻想与现实中双线缠绕写作……

他说,按照曾经评论界的习惯,很多人可能想给湖北这个新的作家群体命名,“贴上一个标签向全国隆重推出,但其实这些提法,有时候会固化我们青年作家的创作。”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刘波在总结18位评论家的发言时提到,真正的写作最后还是要“回到个体”,“希望听了这么多评论家的发言之后,作家们能更好地创作。”

现场还是有两位青年作家到场聆听了评论家们的建议。青年作家马南表示,这是自己参加的众多研讨会上“收获最大的”,“大家对我的作品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我非常认同,这些对我后期的写作会提供很大的帮助。”青年作家穆萨说,虽然他此前一直在做“超现实”题材的写作,但这次研讨会上评论家们反复提到的“介入现实”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次研讨会对他将来的创作,会有很大的启发。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