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技术改造使大机车强身健体

高飞的大雁,总是不断强壮丰满着羽翼,那是它们得以远行的资本。

60年代初期,铁道部工厂总局对大机车提出了试制柴油机的要求,并批准了工厂年产60台10L207E型柴油机的安排方案,投资总额限定在375万元。

大机车抓住机遇,开始了第二次技术改造的前期准备。

此时,由于国家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停建、缓建大批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短缺,工厂当时只能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工厂改造。改造定下了原则,即:本着基本不增加建筑面积,以利用和改造原有厂房;基本不增加一般机床,补充必要的专用机床。

1961年5月5日,大机车改建转产为我国第一个内燃机车制造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0年代初期 ,工厂柴油机车间(1965年改称机械一车间)的部分设备。

大机车成立了柴油机车间,将原煤水车间新建部分厂房作为柴油机车间第一厂房,将原锻工车间厂房改作柴油机车间第二厂房。先后购置了捷克、波兰和苏联生产的各种机床等国外先进设备,增加了国产大型和精密设备等,主要安装在柴油机、制动车间等。

铁道部对第二次技术改造非常重视,批复工厂关于制造内燃机车及柴油机的技术改造计划,投资概算为380万元。

1962年8月,铁道部调拨了408厂设备,并增加当年投资407万元。9月,时任铁道部副部长石志仁在检查工厂试制内燃机车情况后指出,工厂作为成批生产内燃机车,现有的设备和临时性的措施达不到要求,要从速配套,补充的检查试验设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燃机车研制中,工人们在进行轮对与牵引电机组装作业。

大机车工厂从全厂抽调70多台设备充实到柴油机和内燃机车试制系统,对担负内燃机试制任务的柴油机车间、内燃机车总装配工段、冷却器工段、管子工段、热处理工段、机械加工工段等分步进行场地调整和设备移装。

铁道部工厂总局调拨20台设备很快到厂,年内全部安装完成。

铁道部还调拨了15台加工大型柴油机零件的专用设备给工厂,工厂又自行设计制造了加工柴油机体的专用机床、车床、柴油机全功率试验台等专用设备60多项,设计制造了工艺设备700多套。

1963年,工厂制定了《内燃机车小批生产技术改造扩大初步设计(调整)方案》,有步骤地由生产蒸汽机车向制造内燃机车过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人对活塞进行镀铬作业。

1964年,是工厂第二次技术改造规模最大的一年,工厂将机械车间二工部厂房改建为柴油机车间大型工段厂房,建筑面积达2550平方米。将焊剂工段厂房改作管子油漆场地,生产科备品库改建为柴油机车间齿轮工段厂房。改建了柴油机车间打磨间。新建了柴油机车间第二厂房变电所。

工厂又从国外购置设备,先后购置了苏联产的曲轴连杆颈车床、美国产电力变压器等大型设备,同时购置了国产滚齿机、摇臂钻床、各种铣床等设备,以及水压和柴油机试验台等设备,总投资额达到了136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人在螺旋伞齿轮研制中,采取镀铜保护的办法,防止非渗碳面渗碳。图为对螺旋伞齿轮镀铜作业。

在工厂由蒸汽机车转产内燃机车的进程中,技术改造同步进行。

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内燃机车必须有专业厂房,专用设备,专家和专业技术工人,而大机车从技术力量上看,非常的薄弱,当时工厂里只有五、六个大学生学习过柴油机,大多数技术人员对柴油机这行不了解,要研制和生产真是难上加难,有人甚至有些泄气地说,“2000马力的柴油机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还有人说,我们没有制造柴油机的技术基础,勉强制造是过不了关的。

但是,任何困难都吓不倒大机车人,他们从不服输。更不怕困难。在技术改造的推进下,大机车人奋发有为,自制专用设备43台,改造旧设备近60台,移动和安装了大批设备。这同时,大机车还承担了另外的国家任务,抽调了180台设备支援西安和大同两家机车厂,还派人帮助其他兄弟单位的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人在进行1350千瓦索引电机转枢绕线作业

至1965年底,大机车大部分的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

第二次技术改造,国家投资仅为第一次技术改造的四分之一,工厂坚持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了乙炔气割机等一批设备,广泛使用风动夹具,结束了落后的电机传动方式,采用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使工厂的生产工艺技术和机械加工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4年9月,大机车召开第一台ND型内燃机车移交运用试验大会

第一台ND型内燃机车研制成功,铁道部老部长吕正操亲自跟随机车试运行。

1963年12月29日,由大机车组装成功的第一台ND型内燃机车,进行厂线试运。

1964年9月,大机车又生产出第二台内燃机车,准备赴京参加国庆活动。

1964年国庆前夕,大机车十里厂区充满了喜庆的气氛,由大机车试制成功命名为“ND”型的新型内燃机车,单节牵引力为2000马力,它是在1958年“巨龙”型内燃机车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制的新产品。

“ND”型内燃机车全部由中国自行设计生产,所有的零部件和使用的材料,全部由我国自己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4年工厂参加铁道部组织的“三线一机”大会战,图为试制的ND型内燃机在坐轮。

内燃机车结构复杂,作为内燃机的心脏——柴油机,和其它许多零部件精度的要求高,需要使用多品种的合金钢材和采用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其中2000马力的柴油机是机车上的主要设备,大机车过去没有制造过这样大功率的精密设备,按原有工艺要求,柴油机机体的加工需要5台大型专用机床,大机车人自己设计制造了代用设备,完成了机体的加工任务。先后制造和改装了曲轴车床、研磨机等50多项非标准设备,保证了精密部件等加工任务的完成。

DN型内燃机车在设计试制过程中,为了摸索规律,打好基础,树立严格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试验,在实际操作中,以质量为重,以摸索规律积累经验为重,不试验不定型,产品不合格不组装成品。在三年多的试制过程中,工厂编制了2800多件冷热加工工艺文件,制造了1700多套工艺设备,主要零部件都有工艺装备并进行了试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5年工厂 研制成功“六五”水焊清砂清砂。

“ND”型内燃机车是用柴油机发电作为动力,比蒸汽机车效率高、性能好,“ND”型内燃机车由两节组成,功率为4000马力,而建设型内燃机车为2300马力,“ND”型内燃机车在千分之九的坡道上,牵引3500吨货物,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行驶,而蒸汽机车只能在千分之六的坡道上载重 2500吨货,以每小时16公里时速行驶。

内燃机车耗油低于蒸汽机车,由于“ND”型内燃机车不用煤,非常环保,加一次油可以连续满载行驶800公里,适合在无水、无煤、高原、多油区、森林区和长大隧道行驶。

这在当时已经是了不起的革命。

DN型内燃机的试制,培养和锻炼了一支生产内燃机的专业技术队伍,为大连机车厂大批量生产内燃机车培养了新生力量,工厂也从最初只有几个人学过柴油机,经过试制,已经形成了近千人的专业技术队伍。

解放前就在工厂工作的老工人王传让当时回忆说:“解放前,虽然大机车厂组装了大批的机车,但是没有一个中国工人真正学会了制造机车的技术,中国工人只不过是给日本人当苦力,打下手,组装机车的技术完全掌握在日本人手里。工厂组装过的机车都是从东京、大坂铸好了,加工好了,甚至连螺栓都配齐了部件,运到工厂组装。就这样,生怕中国工人把技术学走了,在车间外面遮挡上,中国工人靠边站都不行。如果发现中国人偷看,就会把中国工人吊起来毒打。现在,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内燃机车,这是何等的光荣和骄傲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第一台“ND”型内燃机车合影。

第一台“ND”型内燃机车研制成功,工人们围着新建机车看个不够 ,成功的喜悦,在工厂四处传递,那是中国机车工人的骄傲,是大机车人的骄傲,更是大连城市的骄傲……

首台内燃机车研制成功后,铁道部老部长吕正操曾亲自上车试乘,他随着内燃机车往返于大连、沈阳、丹东区间,跟着机车跑了四、五天,回到大机车厂后,他高兴地说:“西南要开发,那里的坡高,山洞又多,要赶快上内燃机车。”

大机车首获铁道部一等奖——内燃机车开始批量生产。

中国铁路运输牵引动力革命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1964年7月26日,铁道部在大机车召开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会暨铁道部门授奖大会,大机车被授予铁道部先进工厂称号。

大机车研制的柴油机曲轴也获得铁道部二等奖,ND型内燃机车、10L207E柴油机、6L207E柴油机获得铁道部专项一等奖。

同年12月,铁道部经过组织专家鉴定后,批准大机车研制的10L207E型柴油机投入批量生产。

第一份国家最高荣誉,源自大机车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大机车人尝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

大机车内燃机车的研制工作,为工厂造就了一大批能够担负起批量生产内燃机车生产重任的技术和职工队伍,而第二次技术改造的开展,也为大机车产内燃机车创造了物质条件。

在试制ND型内燃机车过程中,大机车编制了2800多种冷热加工工艺文件,制造了1700余套工艺装备,制定了科学严谨的检验制度等规章制度,为顺利转产进行了一系列必要的准备工作。

1965年3月,铁道部指示大机车从下半年起停止修理蒸汽机车,转为批量生产内燃机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6年6月工厂研制第一台架桥铺轨机。

历史性的巨变——中国铁路运输牵引动力革命进入新时代。

批量生产内燃机车,这历史性的巨变,让大机车人深感骄傲,大机车抓住有利机遇,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改造老厂房,调整工艺布局。制动车间职工在16天内拆除了墙壁,架上了房梁,移装了40多台设备,以最短的时间修整了地面,节省了约一半资金,被称为“16天革了个命”。铸铁车间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只用一昼夜就把整个车间的各种熔化炉、热处理炉、大大小小的砂箱砂子全部搬迁到原铸钢车间厂房。全厂共移动200台设备,制造了1000多台工艺装备,完成了靠专业队伍需要二至三年才能完成的技术改造工程,提前于当年6月初,实现了由制造修理蒸汽机车到制造内燃机车历史性的转变。

ND型内燃机车批量生产,标志着中国机车车辆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跨入了中国铁路运输牵引动力革命的新时代。

1965年,大机车实现利税4408万元,是国家投资的3.24倍,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63年的4226元/人,提高到1965年的8991元/人,达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