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鹧鸪天·代人赋

词作者: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

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

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

频倚阑干不自由。

赏析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著名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青年时,积极参加抗金斗争。曾上书南宋朝廷,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采纳。后到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官。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迫害,最终退出政坛,抱憾而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词作充满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收复山河的豪情,倾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合称“苏辛”,但又不拘一格,一些描摹壮美山川、隐居生活的小令则风格明快、清丽,亦受到人们赞许。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鹧鸪天》,为宋初新调。一说调名源于唐代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之句,但仍有争议。此调仅一体,为双调,五十五字,前片四句,三平韵,第三句与第四句常用对偶;后片五句,三平韵。该调于宋代风行一时,填制广泛,位于宋代常用词调的第三位,涵盖恋情、叙事、写景、述怀、祝颂等各种题材。除《鹧鸪天》外,此调还有《思佳客》《于中好》《思远人》等诸多别名,大多为因句得名。

中国诗歌自楚辞起,即有“香草美人”的传统,就是借对香草、美人的描写,抒发自己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操。如《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等,皆为此类。这首词,不出意料,也是这一类作品。

这首词一开篇,就营造了一个斜阳寒鸦、柳塘初绿的思人景象。并且,这种思人的景象是层层递进的,晚日寒鸦已够愁人,此为一层,偏偏还是在柳塘新绿、水波温柔的春日,此又为一层,且互为递进关系。营造好了气氛,词人便直抒胸臆了:“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远方的情人久未归来,时光悠悠,真不知今夕何夕。而人的衰老与死亡却是生命的必然,谁都无法抗拒,这等寻常道理词人肯定都懂,但是他却要说“不信人间有白头”,这略显稚气,更违反常理的话,作者偏偏说得斩钉截铁。由此,更显出对“眼底有离恨”的无尽遗憾了。

但是,写罢上片,作者似乎觉得这番憾恨还没有写尽。下片更要翻进一层。“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本来都已经想清楚,不再做他归来的打算,但是,因为思念在心,实在难以排遣、难以放下,忍不住又一次登高望远。并且,这一番望远,情知本来也是望不见的。“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又是何等的想念,何等的痴念。无限温柔的情感层层递进,于最末迸发出来,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们也能联想到,词人对北方故土的思念,正如这怀人远望的女子期盼情人归来,如此深情,如此坚定。

撰稿:陈骥

诵读赏析:陈铎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