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能从一个放牛娃成为缔造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除了自己的雄才大略之外,更得益于身边有一群能征善战、足智多谋的开国功臣。而这些能臣干将中,最让人熟知的就是被称为“神机军师”的刘伯温。
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元至顺间举进士。他博通经史,足智多谋,尤其擅长象纬之学,能掐会算。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刘伯温的传说,比如:“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天上知一半,地下全全知”等。
然而,这位堪与姜子牙、诸葛亮比肩,为朱元璋建立大明有过卓越贡献的杰出谋臣,却在朱元璋登基称帝后的洪武8年(公元1375年)悄然离世。
刘伯温的死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猜想。在民间流传着各种不同的传说,而流传最广的就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有关专家曾经对此事有如下的解读:
朱元璋在打江山之时,几乎对刘伯温言听计从。因为刘伯温绝顶聪明,足智多谋,凡是依刘伯温之计而行之战事,无不以取胜收场。所以说,刘伯温为朱元璋建立大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大明帝国建立之后,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封赏却低得让人不可理喻。朱元璋常常褒赞李善长和刘伯温就是自己的左膀右臂,给李善长封了公爵,俸禄4000石(dan),刘伯温却只封为伯爵,俸禄240石,悬殊之大,让人傻眼。究其缘由,还得从朱元璋手下的派系说起,朱元璋的部队在战争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派:“淮西派和浙东派”。淮西派就是跟随朱元璋一起从老家造反起兵的嫡系部队,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亲信。而刘伯温在朱元璋的眼里却是一个具有多面性的角色,他相信刘伯温的能力,却不敢相信他的忠心,因为刘伯温曾经是元朝的官员,那些凡是从元朝投降过来的官员,朱元璋一概都不信任。另外,因为刘伯温常常料事如神,使得朱元璋不敢提高他的地位,自己无法预测的结局,刘伯温往往都能一语中的。再加刘伯温曾经力阻朱元璋冒险去救小明王韩林儿,朱元璋每每想起此事都颇恐怖。这样的人留在身边就是留下一颗定时炸弹。
之后的一件事,让朱元璋痛下决心,除去刘伯温。
虽然朱元璋没有给刘伯温很高的职位,但还是没有疏远他,反而对宰相李善长却是越来越不满了。因为李善长的势力越来越大,让朱元璋感到不安。洪武3年,李善长因病回家休养,朱元璋就想借此机会撤换李善长的宰相之位,并且找刘伯温商量。就在这一场君臣谈话中,聪明绝顶的刘伯温中了朱元璋的套。原来朱元璋想换掉李善长的宰相职位,找刘伯温商谈候选人,并以此试探刘伯温。刘伯温否定了朱元璋提出的所有人选,向朱元璋暗示自己才是最合适人选。
上图就是《明史-刘基传》中记载的刘伯温与朱元璋的对话摘录。言下之意就是:“满朝文武都是小才,唯我刘伯温可担此大任”。朱元璋甚是恼怒,随即撤销了李善长的宰相职位,先后启用被刘伯温否定的候选人杨宪、徐达、王广洋、胡惟庸等人。就是不用刘伯温。通过此事,朱元璋已经对刘伯温彻底失望,由此产生除去刘伯温之念。刘伯温也感觉到处境艰难,不久便以身体不好为由,提出辞去职务,回家养老,朱元璋立即批准。刘伯温就此回到老家青田县,过起了隐居乡邻的生活。
谁知,他的政敌却并不因为他离开官场而放过他。洪武7年秋,胡惟庸状告刘伯温谋反,说刘伯温在老家找到一块王气之地,大修陵墓。朱元璋听了大怒,他知道看风水宝地是刘伯温的拿手好戏,随即招刘伯温进京责问。刘伯温到京城见到朱元璋后,不敢做任何辩解,只是不断的认错。因为他太了解朱元璋了,朱元璋非常迷信,辩解无用。刘伯温不敢再回老家,就住在京都应天府,并且随时向朱元璋汇报自己的行踪。心想,我就在你皇帝老儿的眼皮子下,处在你的监控之中,应该就没事了吧。
洪武8年正月,刘伯温偶感风寒,并向皇帝朱元璋禀报自己患病。朱元璋就安排胡惟庸带太医前去给刘伯温看病。刘伯温吃了太医开的药后,不但没有好转,反而病情越来越重。不断地吃药,不断地加重,终于在洪武8年五月,刘伯温走完了传奇而又悲催的一生。
后来,胡惟庸又被人诬陷犯谋逆罪,同时指控胡惟庸谋害刘伯温。而胡惟庸却供出是受皇帝朱元璋之命毒死刘伯温。这就是一直被传为惊天疑案的“刘伯温之死”的历史真相。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