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南京成为全国首个获批的省会城市。近日,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了规划全文,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南京构建1个中心城区、3个副城、9个新城、29个新市镇和24个城镇型新社区的市域城镇体系。各项配套提升,到203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2—45平方米,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8.4张以上,每万人拥有1块足球场。

到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300万人以内

此次规划明确南京新定位:江苏省省会、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明确目标:到2025年,中国式现代化的南京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样板。到 2050年,全面建成创新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放枢纽、宜居家园,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典范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人口规模上,到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严格控制在1300万人以内,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约92%。以1300万常住人口统筹建设用地需求,以1560万实际服务人口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能力。在建设用地规模上,到2035年,全市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原则上不超过3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体来说,南京构建“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北田园。南田园是东屏湖-无想山以南,除高淳副城以外的区域,北田园是六合绕城高速以北的区域。加强耕地和生态空间保护,适度复合休闲农业和旅游配套功能,建设魅力田园乡村。

中部都市。南京都市区是以新街口为中心,半径40千米范围内的高度城市化地区。推动人口、经济和城市功能集聚,促进蓝绿空间与城市有机契合,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

拥江发展。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以长江为轴,以交通为纽带,沿江布局多级城镇组团和城市中心,形成一江两岸、联动发展的格局。

城乡融合。以快速轨道、快速道路为引领,以绿色开敞空间相间隔,串珠状布局城镇组团,形成功能互补、服务一体、高度融合的城乡空间网络。

构建1个中心城区、3个副城、9个新城

未来南京各区域如何发展?南京将构建1个中心城区、3个副城、9个新城、29个新市镇和24个城镇型新社区的市域城镇体系。

中心城区由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构成,规划范围808平方千米,是南京提升城市能级、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的核心承载区。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760万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70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约92平方米,人口密度控制在1.08万人/平方千米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副城包括六合副城、溧水副城、高淳副城。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高等级配套设施标准,营造特色风貌,增强人口吸引力,构建产城融合的区域性节点城市,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到2035年,各副城人口规模控制在40万—50万人,人口密度提高到0.8万—1万人/平方千米左右。

新城包括禄口新城、柘塘新城、龙潭新城、龙袍新城、桥林新城、板桥新城、滨江新城、汤山新城、淳化新城。新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轨道交通用地保障,促进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推动成片开发,提高土地集约度。禄口、柘塘新城以临空经济为特色,龙潭、龙袍新城以海港经济为特色,桥林、滨江、板桥新城以现代智造为特色,汤山新城以文化旅游为特色,淳化新城以科研产业为特色。到2035年,人口规模一般在15万—30万人左右。

新市镇是涉农镇(街道)的集中建设地区,主要服务周边乡村地区,引导因地制宜、有序分工,包括竹镇、马鞍、冶山、金牛湖、程桥、横梁、汤泉、永宁、星甸、长芦、江心洲、八卦洲、西善桥、谷里、吉山、秣陵、横溪、湖熟、石湫、东屏、白马、晶桥、和凤、阳江、砖墙、漆桥、固城、东坝、桠溪29个新市镇。

规划形成“市级中心-市级副中心-地区级中心-街道级中心-社区级中心”的中心体系。规划新街口、河西、城南、江北4个市级中心,是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服务全市以及更大区域范围。规划仙林、东山、高新(远景预留)、六合、溧水、高淳6个市级副中心,作为市域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同时承担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职能。中心城区和副城内的地区中心、新城和秣陵等规模较大新市镇的片区中心。以本地区20万—30万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居民提供门类齐全、多样选择的生活服务。

配套提升,到203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2—45平方米

未来的南京,配套不断提升。探索保障性住房新建、改建、存量盘活等筹集方式,逐步提高保障性住房在住房总供给中的比例。到2035年,市域按照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2-45平方米。

坚持“以人定房、以房定地”,按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配套齐全的原则,合理调控城镇居住用地供给。新增居住用地重点投向老城外的中心城区、溧水、高淳、六合副城以及重点新城。居住用地优先在轨道交通站点、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节点周边布局。加强统筹指导,因地制宜,将保障性住房筹措与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危旧房改造、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工作有机结合、稳妥推进。保障性住房应优先安排在公共交通便利、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的区域。

未来南京以构建乐业安居、适老宜小、同心共治的15分钟生活圈为目标,按照500—1000米服务半径、3万—10万服务人口,居民步行15分钟可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要求,为布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提供空间保障。

具体来说,在教育设施配套上,到2035年,全市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按照新建中学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28平方米(老城区不低于23平方米)、新建小学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老城区不低于18平方米)、新建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等标准提供教育设施用地保障。

医疗卫生设施上,以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健康服务名城为目标,到2035年,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8.4张以上,每个区至少配建1所三级医院,每个镇(街道)至少配置一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健全“15分钟健康服务圈”。

文化设施上,到2035年,全市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少于0.4平方米。每10万人拥有的各类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不少于2个,图书馆(室)不少于3个,艺术表演场馆不少于2个。规划形成老城南、长江路、河西中心区、江北中心区、红花机场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市级文化设施集聚区,加快推进实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市级副中心按照不低于 400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一处公共文化设施;各新城中心配置至少一处地区级文化中心;所有镇(街道)和社区(村)实现文化设施全覆盖。

体育设施上,到2035年,全市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达到0.7平方米,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达到4.4平方米,每万人拥有1块足球场。加强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江苏省五台山体育中心、南京青奥体育公园3个市级体育中心,以及江宁、溧水、高淳3个副市级体育中心的利用,新建六合雄州、浦口桥林、雨花台莲花湖等地区体育中心。

社会福利设施房方面,到2035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30张。提升儿童福利机构和社会救助机构的标准化、专业化服务能力等。

在产业布局上,到203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低于5%,保持30%左右的制造业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不断提高。

在开敞空间布局上,结合青龙山、云台山、九峰山等山林资源以及梅山、吉山等宕口生态修复工程,规划山林型郊野公园;结合绿水湾、兴隆洲-乌鱼洲、秦淮河、滁河等湿地资源,规划湿地型郊野公园。重点完善提升沿长江、滁河、秦淮河等滨水绿道系统以及沿老山、平山、青龙山、牛首-祖堂山等环山绿道,到2035年,市域范围内绿道总长度达到2800千米以上。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赵丹丹

(图片来源: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