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西门是上海老城厢数百年文脉所在,为深入保护街区风貌,传承老城厢文化,推进老城厢及周边地区空间发展,2020年起,老西门街道推出“我在老城厢修建筑”品牌活动,梳理辖区内历史建筑的背景资料,聚焦西门优秀历史建筑,开展多期主题科普,引领参与者们打卡老城厢地标、研习建筑课程,为老城厢的未来出谋划策,贡献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第五届“我在老城厢修建筑”以“建筑会说话”为主题,来自全市6所高校和黄浦7所中小学的参与者们将在文化艺术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索老西门城厢建筑元素,学习文创产品设计落地精髓,体验国家级工业设计实验室,组队研发老城厢系列文创产品等方式,走进老西门,了解老西门,认识老西门。

扎根老城厢

品牌活动再出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与2024我在老城厢“修”建筑系列活动之“建筑会说话”活动的学生和老师,在经验丰富的文化艺术导师的指导下,组成6支创意队伍。

活动当天特别邀请了老城厢风貌设计专家——润园的主创设计师之一王江峰,作主题为《老城厢的风貌保护》的分享,从历史调研到风貌评估,从规划验证到肌理织补,为学生们的文创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砖、水刷石、元宝缝”……

赓续海派新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届“我在老城厢‘修’建筑”主题活动得到了南房集团和华润置地“士林·润园”项目的大力支持。10月10日上午,参与者们在施工单位代表——美达建筑的孙杰驰老师带领下,参访位于崇明的“老建筑保护仓”和浦东机场的VMU(VISION MOCK-UP)立面样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建筑保护仓

在崇明,“老建筑保护仓”中堆积着老西门旧建筑的砖瓦梁柱,它们不仅描绘着近代以来上海独特的城市建筑风貌,更成为镌刻城市记忆的重要人文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VMU(立面样板)

浦东机场的VMU(VISION MOCK-UP)立面样板展现了未来将要建成的“润园”老城厢石库门新创建筑案例,复原城厢风貌建筑中的老砖、水刷石、元宝缝等传统工法,循序与传承,让风貌建筑拂去记忆的蒙尘,重现出昔日的风华气度与韵味,也新添了海派的时尚与新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孙老师的讲解下,参与者们了解了老城厢建筑“旧貌换新颜”的过程并近距离感受了石库门建筑历史沉淀的魅力。

“孔子庙、建筑群”老城厢探访,

“海”内共比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溯老西门的历史,儒家圣地上海文庙和装饰派艺术典型建筑龙门邨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活动中,师生代表和导师探访其中,深入挖掘。不二匠星艺术策展人元臻·M作为文化艺术深度爱好者为大家分享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文庙

上海文庙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学合一”的古建筑群,始建于1294年,1855年于现址重建。1997年,上海文庙进行了首次改扩建。重塑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后,文庙将成为深入体验上海文化的又一历史人文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门

龙门邨集各大建筑风格之大成,其结构形态将中国传统的内向性空间与西方注重效益的行列式建筑巧妙结合,在文化传承的同时又适应了当时城市建设的需求。有趣的是,龙门邨并不是统一建造设计,而是由当年商贾名流各自请建筑师设计建造,这使得龙门邨内各种建筑风格争奇斗艳、异彩纷呈,被称为“微缩的万国民居建筑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龙门邨吸引到一批外来者扎根:上海人叶继蔚与美国太太梅兰妮带着一家人,在这里一住就是15年;有创业者把公司搬到龙门邨,沉浸在建筑艺术氛围中。现如今,龙门邨这座没有围墙的老城厢建筑“博物馆”,将在老西门街道继续见证城市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4我在老城厢“修”建筑活动还吸引到了多所高校的外国留学生参与,他们纷纷表示对上海传统的城厢文化很感兴趣,也很荣幸能够有机会参与到这些实践活动中来。穿梭在老西门的历史街巷中,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激发着他们无尽的想象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老城厢‘修’建筑”系列活动不是简单的砖瓦堆砌,而是一场青春与历史的跨界对话,以“建筑会说话”的创意火花,点燃对老城厢文化的无限热爱与探索。在这里,每一座建筑都有了生命,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故事。让我们跟随这些年轻的创意者,一起走进老城厢的奇妙世界,聆听那些沉淀历史记忆的建筑之声吧!

记者 / 范煜昊

编辑 / 孙超慧

图片 / 老西门街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