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志愿军如虎添翼的“神秘力量”究竟是什么?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曾经出现了一支“神秘部队”,他们歼灭了10万美军,为志愿军立下汗马功劳,让志愿军如虎添翼。
朝鲜战争的胜利是我们的志愿军用血肉拼搏出来的,但是鲜为人知的是,这段舍生取义的战争背后还有一个“神秘力量”。
这个“神秘力量”是一支被秘密改编的队伍,他们中间英烈辈出,这支部队与美军数次交战,共计歼敌10万人!
那么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部队呢?为什么他们立下如此功勋,却鲜为人知呢?
又是靠什么能歼敌10万人呢?难道有秘密武器吗?
朝鲜战争打响以后,朝鲜人民被美军打得节节败退,在朝鲜请求我国支援后,原本是有很多反对的声音的。
为了考虑“是否同意支援朝鲜”这一问题,毛主席夜不能寐。
这时候的新中国才结束战乱没多久,各方面都处在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同意入朝支援,必定会影响我们的进程。
但是此时的美军已经连战告捷,朝鲜军队已经退到了鸭绿江边,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边境已经岌岌可危了。
考虑到种种原因,毛主席亲自做出了支援朝鲜的决定。
1950年10月份,志愿军在彭德怀的带领下跨过了鸭绿江,加入了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一役正式拉开序幕。
这一战打响以后每位志愿军的心中都十分清楚,这将是一场恶战。
此时的美军从牙齿武装到脚趾,他们有先进的坦克、大炮、轰炸机,并且还有大口径重型火炮。
那么此时此刻我军的装备是什么样的呢?
此次入朝作战的志愿军主要的火力装备,一是步枪,二是老式手榴弹,除此之外还有500多门小口径火炮。
这些还只是我军精锐部队能够拥有的装备,他们在一线作战,一个军拥有的所有火炮数量,还不足美军一个师的一半。
这样大的差距,可见这场战役的艰难程度。
火力的明显差距,注定让我们不能跟美军硬碰硬,所以第一次战役的打响,我军就采用包抄、分割的方式,大力削弱美军的力量,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第一场战役就给了美军一个当头棒喝,在接下来的第二次、第三次战役打响以后,我军主要采用夜间进攻、白天防守的作战方式。
美军有飞机大炮,硬碰硬肯定是行不通的,如果在白天作战,我们必定不能躲过美军的轰炸机,那就只能避其锋芒。
到了夜间,美军没有了轰炸机气焰先灭了一半,我军发起进攻,必定能一举打击美军。
不过尽管这样,这场战役也打得异常艰难,双方都损失惨重,尤其是在我军火力明显不足的状况下,想要攻克敌人的防御阵地非常困难。
美丽的“喀秋莎”大放神威
为了尽快提高志愿军的火力,1951年春季攻势开始,中国引进了一种进口火炮,而正是这种火炮,成为了志愿军战胜的主要力量。
这种进口火炮曾经是上个世纪的一大炮兵利器,其作战能力让人胆寒,一度因此享誉世界。
不过唯一的缺点就是,这种火炮的炮弹太昂贵了,一枚炮弹就价值6两黄金,但是这样高昂的武器,中国还是毅然决然地购买了。
要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归根结底不过是四个字:因为值得!
苏联能够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世界强国,就是因为这种火炮的存在。
一战期间,苏联就曾因为火力不足的问题,计划着手研究一种大火力的火炮,因为这次研究难度大、造价高昂,最终被迫放弃。
二战后,苏联加大研究范围,最终成功研制出了一套完备的火箭炮武器运载平台,这就是苏联成为“火箭炮强国”的开端。
他们还为这种火箭炮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俊俏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这是一首流传在当时的苏联的一首民歌,歌中唱的喀秋莎是一位美丽的姑娘,所以这个为苏联带来巨大胜利的火箭炮,就被正式命名为了“喀秋莎”。
第一代喀秋莎为BM-13火箭炮,它在刚刚投入战场上使用的时候,就让德国一火车的物资都化为了火海。
并且在接下来的斯大林战役、柏林战役中,更是先后摧毁德军阵地,击败法西斯,甚至在之后的远东战役中,更是给日军以沉痛的打击。
中国正式接触到喀秋莎是在朝鲜战争时期,这时的中国军队刚刚完成剿匪任务,第四野战军的一个精锐步兵师开始接收火箭炮。
为了加大我们的战斗力量,我国决定由这个师正式改编为火箭炮兵第21师,并且陆续接收了从苏联进口的120辆喀秋莎火箭炮车。
在第四次战役打响以后,志愿军炮火力量不足的短板逐渐暴露出来,1951年夏季,各个炮兵部队在中国经过秘密训练以后,开始先后入朝参与到了战斗中。
这一场战役中国志愿军准备充分而来,我们除了带着从苏联进口的榴弹炮之外,还有第21师的喀秋莎火箭炮。
我们知道,这种火箭炮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造价昂贵,因此彭老总亲自下了死命令:“火箭炮要配备到哪个部队,用在什么地方,都要经过我的批准,我们要用好、保护好!”
9月1日,喀秋莎火箭炮首次在朝鲜战场上亮相。
喀秋莎的发射架为“工”字型,它总共分为上下两层,共8条发射轨道,一次可发射16枚火箭炮,最大射程能达到8500米远!
在战场上,往往在使用喀秋莎的时候会以团为单位进行,如果一齐发射,能将美军的整个驻地全部掀翻。
这一刻已经等了很久了!
喀秋莎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将大量的炸药倾斜到敌方的阵营中,虽说准确度并不是那么精准,但是杀伤力却是非常大的。
当天傍晚,志愿军第21师开始向后洞里进发,这一战的目标就是给予驻守在这里的美军一记痛击!
第21师作为中国志愿军后备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就是革命中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21师静静蛰伏在黑夜中等待时机,只需要指挥员一声令下,他们将倾巢而出。
随着夜晚的降临,战士们已经全面戒备,越到夜晚,战士们的精神越充沛,因为这一夜将是奋起反扑的一夜,这一刻终于要到来了!
黑暗中,只听见指挥员一声令下,24门火箭炮倾巢而出,齐齐朝美军飞出,随着巨大的轰鸣声,炮火将天际都映得亮如白昼。
这一次一共射出384枚火箭炮,美军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就全部被掀翻在地,700多名敌军当场丧命,即使是后方的美军也损失惨重。
这是一场“立威之战”,也是告诉告诉美军喀秋莎已经随时待命,这一夜美军要多狼狈有多狼狈,再度提起喀秋莎,美军开始发自内心的胆寒。
喀秋莎的“初战”告捷以后,在此后的战场上就几乎很少出现了。
其中的原因还是最开始的问题,造价太昂贵了,每颗炮弹都价值约十几万人民币,这对刚建国不久的新中国来说已经是笔巨款了,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战场上不会启用喀秋莎。
1952年10月份,美军开始在上甘岭地区对我军发起猛烈的攻势。
上甘岭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地形险要,所以一直都是朝鲜的一个重要屏障,同时也是我军的防御重地。
这里的重要性我们明白,美军当然也明白,所以战役打响的当天,美军就足足打出了190万发炮弹。
在这样猛烈的炮火覆盖下,21师带领24门喀秋莎来到了上甘岭,这场战役喀秋莎再放神威,将整个上甘岭地区再次化为炮火地狱。
这一战美军伤亡惨重,最终只能放弃上甘岭,这一役最终以志愿军获得全面胜利而告终。
上甘岭战役结束以后,在双方炮火的摧残下,上甘岭的山头被足足削去了2米高,整个上甘岭战役的火力程度,比二战时期最高的火力程度还要高。
第21师携喀秋莎贯穿了整个朝鲜战场,在长达2年半的抗美援朝战役中,第21师配合志愿军,共歼灭美军10万人。
第21师除了拥有火力爆棚的喀秋莎外,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来去无踪”,每每喀秋莎结束战斗之后,第21师也会迅速消失在战场上。
因为这支队伍是我军在重要的有生力量,也是最坚硬的后备保障,不容许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役期间,第21师也是英烈辈出,每一位战士在进入战场之前,都已经做好了“用生命战斗”的准备。
我们的志愿军在守护祖国的过程中,即使双方装备差距极大,但是仍旧还是取得了胜利,除了功勋卓著的喀秋莎,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志愿军战士都有着不怕死、不怕苦的革命精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