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军侵华部队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对华北发动了全面进攻。日军叫嚣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自以为海陆空三军皆具有优势,中国军队必然无力抵御。日军对于华北的攻势,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全民族悲壮的卫国战争自此打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军的正面战场上,前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日军度过卢沟桥,很快占领了北平。国民党党魁蒋介石知会了名将陈诚,向他询问下场会战的位置。

面对日军一路南下,水陆并进的趋势,陈诚认为最好的阻击地点是上海,而不是大多数将领选择的华北地区。华北地区地势险要,众将领都认为其易守难攻,且适合大军团展开作战,能充分发挥国军兵力优势,利用绝对数量优势阻滞日军的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陈诚反对了这种想法,他认为这种战略需要强大的后勤和运兵能力,但是以当时国军的后勤补给和运输线,很难进行同时间的大军团作战。

而上海是个大都市,虽然临海的上海容易受到来自陆地和海面两方面的日军进攻,但是依托上海城展开的巷战将令日军的机动力和重火力失去优势,让日军不得不进行添油战术和驻守国军进行消耗战。

同时,当时上海存在各国租界,而日军为了集中兵力侵略中国,不想在同时间招惹西方列强。进攻上海,必然会使日军投鼠忌器,畏首畏尾,不可能不顾一切地倾泻火力。因此,日军必须依靠步兵清理躲在城市堡垒里的国军,与此同时,埋伏的国军可以有效地利用较为落后的轻武器来消灭日军有生力量,最大地缩减双方装备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力排众议,选择相信陈诚的方略,立刻增兵上海,准备发动一场大规模的防御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淞沪会战。整整七十万军力,陆续前往上海。

果不其然,中国当时落后的运输能力,无法承载七十万大军,各地增援上海的部队都是分批到达。各地方部队操着不同的方言,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有时候互相交流都有点困难。这场战役里投入最大的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也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蒋介石不惜代价也要防守上海,正因为淞沪一线是他的统治关键。上海不仅是当时中国最为发达富裕的城市,更是蒋介石集团的腹地和经济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在战役前期,趁日军尚未集结完毕、立足未稳之时,国军甚至一度出城进击,对日军进行先行消耗。可惜,由于武器装备差距过大,日军的重火力之下国军伤亡惨重。

其后的战事中,中国军队转入守势,战况更为焦灼,情形也更加凄惨悲壮。在日军攻破上海边界,进入上海城内时,双方在狭窄的城市里开始血腥的巷战。你死我活地争夺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路口。上海成了一个绞肉机,拉上去的部队没有几个小时便全军覆没。胡宗南率领的中央军嫡系部队,战役结束时十人仅剩一人,大量精锐消耗殆尽。各省陆续前来的部队,都是以零散的编制,渐渐投入战场,因此消耗更为严重,往往是刚进入上海战场,还没有见识过日军火力的可怕,以勇气进行一番冲锋便瞬间被打成散沙。在整场战役里被整建制被消灭的部队,更是多如牛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中国军民付出了一定代价,在日军海陆两路进攻下仍然没有守住上海,但是陈诚将军的战略仍然发挥了相当的作用。日军在淞沪战场上被阻滞长达三个月,有生力量也被大量消耗,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也彻底流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