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明德向南都、N视频记者介绍他写的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明德喜欢中国书法、水墨画,数十年来一直保持着绘画的习惯,多次在中法两地开办画展。

扫码看视频

一个在中国工作、生活了32年的法国教授,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魏明德,法国汉学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兼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光启文明对话研究中心”学术主任。37年前,魏明德第一次来到中国。1992年,他在台北学中文,练习书法,画中国画,并频繁地前往四川做田野调查。2009年,他来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任教,至今已在上海生活了15年。

他喜欢吃手抓羊肉,会说一点四川话和上海话,可以分辨出四川不同地区的方言。他喜欢成语“满载而归”,对老子、庄子、淮南子等古典哲学思想充满兴趣。他喜欢中国书法水墨画,数十年来一直保持着绘画的习惯,多次在中法两地开办画展……南都、N视频记者在上海见到了魏明德。采访中,魏明德坚持用汉语对话,足以见得他对中国文化的热忱。

结缘书法“中国的毛笔会配合人的感性、意识”

初识中国文化,从书法开始。

1987年,魏明德在成都旅行,这是他第一次到访中国。彼时他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在写作书法时,往往并不在意墨点的泼洒与喷溅,看似杂乱无章的墨点甚至被认为是“好看”的,而这与他在西方所了解的绘画传统大相径庭。

“当时中国文化带给了我一种自由的感觉”,魏明德说,“我在书法、水墨画当中找到了一种自然,比如我觉得中国的毛笔很聪明,比西方的毛笔灵活得多,它会配合你的感性、意识,所以我对毛笔本身就产生了一个很浓厚的兴趣。换句话说,中国文化赋予了我一些手段、一些方法与灵感,让我能表现出我以前没有办法表现出来的一些感受与精神。”

自此以后,魏明德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中国画创作之旅。他几乎不会限制自己画什么、怎么画。如今,画画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个基本方式,他更习惯于跟随灵感作画。“因为(画画)是我的一种语言,我不需要考虑得很多,可以超越语言方面的困难。”

实际上,魏明德的画作也成为了中法人民之间交流的一种媒介。他曾在法国开办画展,这些出自魏明德本人之手的中国画,蕴含了一位法国人和中国文化之间的来往,也让法国人民更好地理解此中联结。

研究哲学 从自身体验开始研究中国古典哲学

在魏明德的办公室里,他本人所著的书籍几乎占满了整个书架。

提起这些著作,他如数家珍般向记者讲解着每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写作背景。从早期在四川凉山对彝族宗教仪式的田野调查,到近年来对历史上的汉学、神学与经学之间互动情况的关注,书籍的背后浓缩了魏明德与中国之间长达37年的跨国情谊。

在所有的著作中,魏明德尤其喜欢一本法文书。“它的标题很简单——如何阅读中国经典?所以我研究的主题是‘今天在中国,经典怎么样成为一种意义,如何好好地与中国经典做朋友’。”言毕,他又笑着补充道:“所以我对这本书有一点偏爱。”

和中国经典做朋友,正是魏明德数十年学术钻研中一脉相承的路径。他告诉记者:“我(研究)哲学是从体验开始,主要是身体的体验。中国古典哲学不会只用脑子在思考问题而已,它会把脑子、心与身体全部联系在一起,它会让你思考你自己的体验。这个体验会让你感觉得到你的本心是什么,或是你应该做什么,或是你应该按照怎么样的态度面对世界。”

在他看来,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法国人,都应该学会阅读中国经典,其中哲理往往大有裨益。例如,老子所言的“五色令人目盲”教会了他如何用比较少的东西感受事物的本质,如何用简洁的知识理解世界。

文化交流 为世界各地年轻学者创造对话机会

作为徐光启文明对话研究中心的学术主任,魏明德将徐光启视为“文明对话的模范”。他曾在过往的访谈中指出,利玛窦和徐光启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比较深刻的中西对话。

然而,相比于徐光启和利玛窦时期的文明对话,他更看重的是当代中西对话精神对以往的超越。“我们不可以(只是)延续而已,我们要活在当下,也就是说找到适合我们现在时代的风格。所以一面是延续,一面是找办法,找到社会今天的文明对话与和平坚持的模式。”魏明德说。

在他看来,尽管中国文化的特点可以被解释为体验性,但他的工作并非界定中国文化或法国文化的具体特点,而是要让不同的文化在来往中交换,在交换中诞生新的灵感。

为此,他也身体力行地付出了诸多努力。除了创作中国画、在法国办展之外,魏明德还致力于为全世界各地的年轻学者创造相遇、对话和合作的机会。今年8月底,他在上海安排了一个主要由年轻学者参与的学术会议,参会人员涵盖中国、韩国、越南、日本等多个国家。

“多文化交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还没发生过的对话开始”,这些都是他喜闻乐见的。究其原因,用魏明德自己的话来讲,“我喜欢看新的植物慢慢地长大。”

同一世界 中法的未来,不止于中法

谈及自己在中法关系中的贡献,魏明德向记者展示了一套重量十足的辞典。据他介绍,这是在中国大陆范围内最完整的中法辞典,包含甲骨文、经文、古典文本和当代含义等多层解释,是一个很重要的语言资料库。

语言的翻译构筑了理解和沟通的桥梁。多年来,魏明德的工作内容不仅在包括当代文本的中法互译,更重要是对中国古典文本的翻译和诠释。正因如此,中法关系才能打破藩篱,迈向更深层次的方向,乃至影响世界范围内的文明交流。

今年是中国与法国建交的60周年,魏明德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梳理过中法建交的独特意义。1964年,《中法建交联合公报》的发表率先打开了西方国家同新中国相互了解与交流的大门。其实,中法文明之间的交流由来已久,早在清朝康熙皇帝和法国路易十四时期便发展出一种双向的文化欣赏,并在经学、科学和艺术等方面发展出繁荣的交往。

中法之间的对话并不只是为了两国,为的是发挥全世界的交流精神。魏明德表示:“中国、法国都属于更大的世界,所以它们都需要与彼此分享、共同推动对话的发展。”

当前,中法文明的交流面临着新挑战、新问题、新思考方式,而这种新思考方式正来源于文化交流,特别是和那些彼此仍不够了解的文化进行交流,例如非洲、拉丁美洲、印度等。

在采访最后,魏明德也表达了他的期望:“我热切地希望看到一个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和越来越包容的法国。”

统筹:柯晓明 王熠 策划:王熠

本版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宋可心

摄影:南都记者 陈灿荣

视频:南都记者 王熠 陈灿荣 鹿筱悦 吴彦洋 实习生 钟泳茵

设计:金国华 尹洁琳 林泳希 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