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的侄女要参军,可最后却被总理亲自送回了草原!为此他甚至亲自致电李德生希望他不要因为自己的原因就同意自己侄女参军,周总理一生公私分明他从来都不希望因为自己的私事而麻烦别人。
1952年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健出生了,但周总理的弟弟周恩寿家孩子多因此生活非常拮据,于是周总理总是尽自己所能每月给弟弟200元钱帮助抚养侄子侄女们,而且他还非常关心孩子们的生活更重视他们的教育。不过周总理却希望侄子侄女们能够成为普通人,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在周总理的教导下周秉健从小就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她住在大院里和邻居们一起排队倒垃圾、买白菜,冬天还和家人一起做煤球,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周秉健从未有过抱怨。
1968年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年仅16岁的周秉健踏上了前往内蒙古的列车,她满怀激情准备在草原上大展拳脚。临行前总理真诚地对她说:“秉健,我坚决支持你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定居,走毛主席指导的知青同工农结合的道路。”周秉健牢记叔叔的嘱咐开始了在草原上的生活和工作。
初到草原周秉健面临着各种困难,她不习惯喝奶茶经常饿着肚子,她不会骑马也不会挤奶、剪羊毛,但周秉健是个不服输的人,她努力学习很快就适应了草原的生活,她不仅学会了骑马、挤奶等技能,还赢得了牧民们的喜爱和尊敬。在草原上周秉健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她和牧民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从而深刻的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劳动的艰辛,她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不过从这里周秉健的青春故事才刚刚开始。
1970年,北京军区赴内蒙古征兵,牧民们认为周秉健是个很好的参军人选,于是鼓励她报名参军,而周秉健自己也想去部队锻炼自己,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通过了各项考核顺利入伍。可得知周秉健参军的消息之后周总理却陷入了沉思,他担心周秉健之所以能入伍是有人打了招呼,于是他派秘书去调查此事,经过调查秘书们发现周秉健是通过正规程序入伍的没有人给她开后门,但周总理还是决定让周秉健回到草原上去。于是他拨通了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的电话请他帮忙把周秉健送回内蒙古,李德生知道周总理对家人一向要求严格,所以他抓紧时间把这件事办好,不久后周秉健又回到了草原。
虽然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但周总理却始终没有释怀,他觉得如果真的有人在背后特别照顾这件事,他就必须批评那个人纠正这种不正之风,于是他找到郑维山问他有没有给周秉健打招呼,郑维山摇头否认周总理才彻底放心了。
周总理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不仅体现在这件事上,他一生都保持着这种风格直到生命的尽头。1976年1月周总理病危,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开始为去世做安排,他告诉邓颖超:“希望我的家人留在各自的岗位上不要来北京。”邓颖超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当周总理去世的消息传来时周秉健正在学校上课,她听后泪流满面但还是坚守在岗位上没有回北京。周总理的葬礼由告别仪式、吊唁仪式和追悼会三部分组成,在整个葬礼过程中邓颖超要求亲属站在角落里不要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同时她还专门命令相关工作人员不得拍摄亲属的照片,更不得在报纸上发表有关亲属的任何内容。
周总理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教诲永远铭记在周秉健心中,她继续努力学习和工作并成为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文学研究所的一员,后来因母亲生病需要照顾她回到了北京在财政部工作。但无论在哪里她都牢记叔叔的教导做一个普通人扎根基层。如今周秉健已经退休了,但她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和热情,她经常回忆起在草原上的那段时光和叔叔的教诲,她知道是叔叔的严格要求让她成为了一个坚强、勇敢、有担当的人。
周总理对亲属的严格要求不仅让周秉健受益匪浅,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领袖的高尚品质。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公私分明、什么是严格家风,这种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传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