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亚红(洛川县委宣传部)

在洛川高原上,有一位被当地人亲切称为“常青树”的历史文化学者——段双印先生。他的人生故事,就像是一部陕北高原的史诗,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沧桑与辉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段双印先生的世界,感受他那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早年经历: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

段双印先生,1949年出生于洛川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童年,是在新中国的曙光中开始的。尽管家境贫寒,但他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减退。在那个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同学们眼中的“拼音大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初春在出生的土窑洞前追忆童年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7年正月摄于段窑窠。背景是药王洞龙角柏和观音庙。

段双印,世居洛川,肖牛,1949年出生于永乡镇段窑窠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与新中国同庚,也与新中国共苦乐。1958年,年逾8岁的他眼瞅着已经过了上学的年龄,才得到母亲的恩准,进入离家一里多的堡子头小学,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当时,国家刚开始推广新拼音字母教学,他是一年级学生中学的最好的一个,被老师和同学称之为“拼音大王”。

小学4年级时,就已经读过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五鼠闹东京》等小说。那时候乡民唯一文化生活就是春秋社祀时节看皮影戏和大戏,他尤其喜欢看那些历史演义的秦腔戏曲,启发了他对文学艺术与史学偏爱。上完小时也曾搭档同学,登台演出过兄长不辞劳苦,供弟读书的《打柴劝弟》。在永乡完小的两年中,别人觉得头疼作文,他倒觉得很轻松。在洛川中学的3年里,他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讲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清代朝阳书院基础上扩建的洛川县中学下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6年秋作为赴京学生代表去延安参观,摄于杨家岭,乃目前保存时代最早的照片。

学术之路:从农民到学者的蜕变

“文革”期间,段先生的学业被迫中断,但他并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求。1971年,他被推荐参加“革命故事员培训班”,从此开启了他的文艺创作之路。他的作品《孟庆和》在1972年的延安地区首届革命故事赛讲会中获奖,这使他正式步入了文艺创作的殿堂。

1966年“文革”使他被迫中断学业。1968年秋,这场风暴暂告平息,他怀揣破灭了的大学之梦,返乡劳动,曾担任生产队副队长4年。在繁重的劳作歇息之时,仍然手不释卷。上地下工走路时也手捧书本,经常撞到路旁的树杆上。漫漫长夜,詠读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悲凉诗句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不尽慨叹,与他当时怅然失意的心境产生强烈的共鸣,但他心中的梦想始终没有放弃。

1971年,陕西省编讲“革命故事”的活动推广到了洛川,他被推荐参加了“故事员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到拓家河水库工地讲出期间,他心机一动,搜集了修建水库的模范人物的事迹,创作了新故事《孟庆和》,于1972年元月参加“延安地区首届革命故事赛讲会”并获奖,方崭露头角,受到时任文化馆长杜丁明的器重,将他推荐给永乡公社革委会主任杨志远。

当时北京市支援延安革命老区建设,给各公社赠送了8.75毫米电影放映机。同年3月,他被安排为永乡公社电影放映员,成为“亦工亦农”人员,月工资仅37元7角4分,还每月要交给生产队20元,换取30个劳动日的工分,以养活全家老小。

尽管如此,他十分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机遇。他常说:“只有烂杆人,没有烂杆工作。不管干任何事情,都要干到最好,都会有出息。”1974年初春,在黄陵召开电影工作会上,他在放映电影前讲革命故事作法,受到地区电影公司领导杨福印的推崇与赞扬,被评为全区优秀电影放映员。

命运二字,许多人未解其中深意。“命”是先天注定的,不以人的好恶为转移,“运”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改变的。改变命运的机会,永远是为自强自立之人而准备的。或许是上天的恩赐,或许是自强不息的努力感动了上苍,1974年4月,他的命运迎来了第一次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5年春与县文化馆长任树德(前排右一)副馆长李小满(前排左一)及全馆同志与省群艺馆高馆长(前排正中)合影。后排右起付金荣、成正炀、段双印、党榜劳、高杰、林玉琴、郝长河。

当时,文化馆负责群众文艺创作的岗位空缺,在表兄胡克智的推荐下,慧眼识人的文化馆长任树德,将他从永乡公社电影队挖了过来。当年秋,在任树德、李小满、文教局长王瑜的极力举荐之下,终于跳出祖祖辈辈面对黄土背朝天的“农门”,转正为国家干部。1975至1985年的10年间,他没有让扶持、关爱自己的“伯乐”们失望,组织业余作者编创的文艺作品,参加延安地区每两年一届的文艺汇演,连连夺魁,也为一大批文学艺术爱好者搭建起进身初阶。当时的演职人员成为后来的洛川县剧团的基本班底。业余作者群体中,后来也涌现出不少终成大器者。党小黄为著名剧作家,张新民为诗人、资深编辑,孟长勇为大学文学系教授、张玉佩平反昭雪后成为县级领导,可谓群星璀璨。

“十年动乱”结束以后,原来的“革命故事”更名为“新故事”,全区、全省每两年举行一次赛讲。他不但组织业余作者和故事员编讲参赛,还亲自上阵,自编自讲。1980年、1982年,新故事《竞选》《拜寿》参加在延安、西安举行的新故事汇会,获得全区、全省一等奖,并在《陕西群众艺术》发表,《拜寿》《石榴》还获得陕西省群众文艺创作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初,《开玩笑的任命案》发表于上海《故事会》。他不断探索新故事的创作规律,撰写了《试论陕西新故事创作的得失》,成为陕西省有影响的新故事作者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全省第五次新故事会讲会讲出《竞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2年全省第五次新故事会讲讲出《竞选》

文化传承:洛川民俗博物馆的诞生

时间来到共和国敞开怀抱迎接世界的新时期,文化“请进来”也在“走出去”,由段双印先生负责组建、排练的洛川民间皮影团赴法国巡回演出。回国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久,他成功创建了洛川民俗博物馆,填补了陕西民俗类博物馆的空白。这一创举,不仅为当地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国的民俗文化保护工作树立了典范。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民间美术调查研究奠基人、本原文化研究学者、靳之林先生积极倡导的、以民间剪纸为代表的延安民间美术发掘、推介活动方兴未艾。洛川县文化馆时任馆长冯琪强力推进,剪纸、刺绣、木石雕、皮影等民间美术物品普查与征集与收藏成绩斐然,引起国内外关注。1982年春节,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以洛川作品为主的《延安民间美术作品展览》,轰动全国,许多展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也成就了洛川、安塞“民间美术之乡”的地位。1980年至1982年,段双印积极参与了这些活动,积累了大量民俗素材。在此期间,靳之林先生与段双印在土基镇鄜城老村城壕发现了北魏神龟元年、西魏大统十二年等一批珍贵佛教造像碑,后移交新成立的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秋著名文化学者靳之林段双印发现神龟元年造像碑的情景

1980年新春正月,西德白云苔女士来洛川考察民间美术,县文化馆委派段双印负责,为她组织了皮影演出。1981年7月,法中友协秘书长吉莱姆先生先一行8人来访,又在县政府招待所为他演出《闹社火》《水漫金山》等折子戏,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们,吉莱姆先生当即表示了邀请赴法演出的意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1年7月,在文化馆后院皮影队与法中友协秘书长吉莱姆先生先夫妇合影

1984年秋冬,由段双印负责组建了“中国洛川民间皮影演出团”,改编、排练了皮影戏《借水》《戴家庄》《闹社火》等剧目,为赴法访问演出做了扎实的准备,1985年春,赴法国巡回演出三个月,轰动法兰西,赢得国际声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坐马车去看社火的一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皮影《闹社火》中的顶芯子《八仙过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春年赴法国皮影艺术团演出节目单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春年赴法国皮影艺术团演出节目单2

尽管段双印在文艺创作方面取得不菲的成绩,但他深知自己的长处与短板,善于钻研但形象思维不足,不是搞创作的“材料”,于是毅然改行。1984年春,参加了国家文物局咸阳文博干部培训中心为期4个月的学习,成绩优异,被推荐报考吉林大学考古专修班,无奈名落孙山。

1985年,时在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工作的同庚老友张在明的鼓励下,重振旗鼓,复习再考,与陕西9位学子终于跨进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修班的门槛,师从文化人类学教授黄崇岳先生进修大学学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11月与同庚老友张在明合影 在西安植物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6年4月12日和恩师黄崇岳摄于中南海瀛台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两年间,他系统地学习了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古文字学、博物馆学、民族学等学科,获得比较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师从中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的高足张明远博士选修的民俗学,使他对以前积累的民俗素材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1987年4月,以论文《陕北民俗事项中的生殖崇拜》,参加了在贵阳举办的全国中青年民俗学者学术研讨会,开了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之先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段双印(左)与中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中)张铭远教授(右)在钟先生书房合影(199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年4月考察贵州镇远报寨京侗族“三月三”节日活动

1987年5月,全班同学赴贵州凯里地区毕业实习,他选择了考察清水江苗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龙船节活动,与王月华、孙霄、樊申炎、纪平、钟惠6位同学在台江县施洞镇深入考察了苗族兄弟的历史渊源、民情风俗,成为他一生最为难忘的一段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年5月31日施洞区平兆调查龙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与苗族向导吴通发作调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舟调研组同学与贵州同志合影:贵州省文化厅文物处长吴正光(后排正中)后排右起纪平、樊申炎、钟惠,左一孙霄。前排右起台江县文管所长张云生、考察组长段双印。

清水江苗族节划龙舟,每年端午节只划一天后暂停,开始插秧,5月25日插完秧后,再接着划,故调研活动前后历时一个月,完成调查报告《清水江苗族龙船节的调查与研究》,后收录入吴正光主编的《贵州民族节日》一书出版。并以此为基础材料,撰写了《龙舟竞渡新论—苗族龙船节启示录》,发表于上海《民间文艺季刊》1989年第2期。后来又撰《百越地区竞渡活动的演变》,收录入《中华龙舟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龙舟文化研究的成果,受到民俗学界普遍关注。

随着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他的民俗学、博物馆学研究,一发而不可收。在毕业论文《创建洛川民俗博物馆的构想》中提出了初步的的想法,只待学成返乡,一展抱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6年春与舍友杨忠臣、董小军徐良玉、孫霄、王彦民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毕业证

1987年6月,段双印在中国人民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8月,即被任命为洛川县博物馆首任馆长。

段双印认真研究了国内外以原址保护展示的户外博物馆(又称露天博物馆、民俗村、民族村等);以陈列价值较高的民俗实物为主,配以图片、音像、模拟复原等陈列手段的室内陈列式的民俗博物馆;以系统收藏、展览各种民间绘画、雕刻、刺绣、陶瓷、家俱、农具、猎具、渔具、装饰品、手工艺品等民俗艺术品的民俗艺术馆三种民俗类博物馆的主要形式,敏锐地认识到建立这些形形色色的民俗类博物馆,重新评估古老文化传统,抢救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国内外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潮流。

段双印紧紧地把握住世界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动向,向时任县文化局长段世明和主管副县长徐文岳提出了顺应国内外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趋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在原博物馆的基础上提升改造,创建洛川民俗博物馆的建议,又向省地文物主管部门领导汇报这些具有远见卓识的设想,得到历任各级领导的热情鼓励与大力支持。

洛川县政府将此列入“八五计划”重点工程,省文物局也将此列入博物馆类型多样化的示范工程。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钱从哪里来?展品从在哪里来?为此他“上跳下串”。

一方面,一次又一次地上延安,下西安,向文物、旅游、计划各部门,作揖磕头,见钱就钻,甚至闯到国家文物局争取经费。这种百折不挠的劲儿终于感动了上帝,时任延安地区副专员罗士杰、文化局长杨福印从地区财政拨了10万元,国家文物局破例向一个县级文博单位下拨了10万元,省文物局先后也支持了16万元,延安市计委支持了5万元,省旅游局支持了3万元,共筹集经费近50万元。

1993年底,由省古建研究所黄光琦设计,延安古建公司梁占成、李景忠精心施工,一座砖窑与厦房相结合,精雕细刻民俗吉祥图案、洛川传统民居风格的四合院式建筑拔地而起,吸引了无数人赞叹、观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洛川民俗博物馆院落一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俗馆中和堂一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俗馆复原的祠堂一角

另一方面,与同事刘忠民深入到全县农村,动员老大娘翻箱底儿,央求老大爷献出多年不用的老物件儿。又从文化馆调拨了全套皮影戏箱,共征集各类民俗文物2000余件,满足了陈列需要。同时,五易其稿,编撰了以民俗陈列为主体,配套以地方简史、石刻的陈列方案。

1993年秋,陕西省文博展览公司刘彦博团队完成了洛川民俗博物馆的陈列布展。陈列以一个大家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为主线,以小见大,串联起经济活动、岁时节令、家族庆典、家族祭祀、日常生活、游艺娱乐等民间习俗,模拟复原婚堂、寿堂、皮影戏台、元宵灯会等民俗俗活动场景,以俗见物,以物证俗,取千古瞬间,收百里旧俗,纵览千载悠久历史画卷,重现近代黄土高原风情。

1994年9月16日,拥有8个展室,面积达600平方米的洛川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填补了陕西民俗类博物馆的空白,被省文物局列入“八五”期间陕西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成果之一,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观众的热情赞扬。时任陕西省省长程安东视察后特别指出:“这种形式很好,应该让年轻人了解过去,了解历史,了解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感慨地称赞:“老段真是个有心人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文物局张德勤局长题词

学术成就:笔耕不辍的学者

段双印先生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从民俗学、博物馆学到历史学,他都有所建树。他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如《陕北古事钩沉》《延安古代纪闻》等,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学术界的视野,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长于思考,善于总结,撰写的《创建洛川民俗博物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民俗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等论文,在全国民俗学学术讨论会上宣讲,在相关刊物上发表,与学界共享这些成功的经验,洛川民俗博物馆得以名声鹊起,跻身中国博物馆名录之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6年在山西河边民俗博物馆学术年会上宣读论文创建洛川民俗博物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

1996年,为了展现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又新建了仿古风格的“古代社会生活展”展厅。展览别出心裁,以民俗分类的方法编排组合历史文物,分为民生掠影、战争与交往、宗教与艺术三个单元,涵盖以农为本、以食为天、上栋下宇、通市交易、耕读传家、兵戈相争、民族融合、神灵世界、艺苑长廊等古代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撩开漫长岁月编织的神秘面纱, 拂去万年黄土积淀的历史尘埃,品读这部无字的典籍,走进古代社会生活的世界:石斧蚌刀,渗透着生存的艰辛,陶钵纺轮,浸泡着衣食的困苦;铁与火,强力驱动着社会进步,砖与瓦,营建栖身的广夏华庭;兵戈相争,推动历史巨轮前进的步伐,民族融合,长奏华夏一统的旋律;艺苑长廊,荡溢着聪明与智慧,神灵世界,折射出无奈的憧憬。我们用文物铺陈古代民俗的画卷,我们用心灵触摸辉煌璀璨的文明,我们重温黄土高塬逝去的古风,我们追寻祖先渐远渐淡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社会生活展陈列一角

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收藏、研究、社会教育三大功能,他潜心研究文物、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发表《陕北民俗的多元化特征》《洛川县拓家河唐代佛教密宗石窟》《唐西州岸头府果毅都尉杨敏墓志考》《诸神共和与三教合一的艺术表现》《金元时期耀窑瓷器的兴旺与普及》《皮影戏里闹社火》等学术论文十余篇。

其中《陕北民俗的多元化特征》获陕西省民间文艺科研成果一等奖,1996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授予“优秀民间文学家”,2000年、2001年分别被省、市文联授予“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等荣誉称号,先后为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民族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博物馆学会、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他还热心帮助兄弟县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工作,先后为甘泉、黄龙、安塞、富县、吴起、志丹、宜川等县博物馆和新建的延安博物馆编制了陈列方案,入选陕西省文物文博专家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年5月23日省市文艺界在延安杨家岭举行纪念“5.23”讲话发表八十周年暨“德艺双馨”优秀会员表彰大会,文化部部长贺敬之(后排正中)出席了大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艺双磬优秀会员奖杯(201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优秀民间文学家奖牌(1996.5.)

段双印深知,一个合格的博物馆馆长,不但本身的业务水平要过硬,还要不断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业务素质,为此编写了《中国考古学常识》《中国古代史常识》《中国民俗学常识》等讲义,每天为职工讲授2小时,收到良好效果。省文物局领导视察工作发现后称赞:“博物馆馆长就应该这样当。”

传承与创新:皮影艺术的新生

在段双印先生的推动下,洛川民俗博物馆的皮影艺术得到了新生。他不仅亲自培养了一批皮影艺人,还带领团队赴上海、深圳等地演出,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为了传承古老的皮影表演艺术,他邀请皮影老艺人王德玉对职工进行言传身教,培养出杨军、康小东等一批徒弟,皮影艺术后继有人。2000年民俗博物馆皮影队应上海豫园之邀,演出40多天。2001年,已经南飞深圳的盐田区文化局局长的冯琪大力推荐,应在大梅沙举办的深圳亚洲帆船大赛组委会邀请,洛川县博物馆民间皮影艺术队在深圳沙大梅沙、沙头角和市内演出10多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0年民俗博物馆皮影队安塞民间歌舞队在上海豫园演出合影

2003年,54岁的段双印退居二线,“老骥伏枥”退而不休。2005年,即被延安市文物局返聘,负责为延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档案,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工作先进个人”。2008~2009年参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全省文物普查专家组成员。他还负责延安普查的宣传报道,编印的《延安文物普查》小报,报导生动,文图并茂,被评为文物普查先进个人。随后又参与《踏遍青山—第三次文物普查纪实(人物卷)》的编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2009编印的《延安文物普查》小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9年秋冬编辑《踏遍青山—文物普查人物卷》

在延安的十年间,段双印将研究的视野扩展到延安、榆林的陕北大地,对常年积累的学术思考进行了梳理。2008年,出版了数十年的学术结晶《陕北古事钩沉》,对陕北文化的多元性特征,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立论精当,意境宏远,旁证博引,资料翔实,成为系统研究陕北文化的开山之作,荣获陕西省文联首届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2010年,出版《延安古代纪闻》,一册在手,延安各县区古代建置沿革、舆地掌故、山川纪胜、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循良贤吏尽览於兹。

同时主编了《陕西文物普查丛书·延安卷》,每县区1册,共计13册。2012年,出版《诸神共和—水陆画概说》,以馆藏康熙三十年绘制水陆卷轴画为中心,对水陆道场与水陆画的产生的历史背景、画作题材与内容、研究价值诸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历十余年之辛劳,访诸荒山僻岭、破庙残宇、大小石窟寺、各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爱好者,搜集捶拓碑刻、墓志铭、石窟寺铭文500余件,释文断句,稽考钩沉,编撰的《延安碑铭粹编》50余万言即将付梓。

晚年贡献:文物保护与历史研究

退休后的段双印先生并未停下脚步,他继续投身于文物保护和历史研究工作。他参与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档案建立工作,并参与了《陕西省志·文物志》的修撰,为陕西乃至全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2015年以来,古稀之龄的段双印应省文物局之邀,参加了《陕西省志·文物志》修撰和《文物陕西丛书》《陕西文博七十年》编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编辑《文物陕西》丛书时翻阅参与编撰的新版《陕西省志·文物志》

同时,应黄龙县博物馆之邀,依据省档案馆所藏《黄龙垦区档案》和黄龙文物资料编撰的《黄龙垦殖史略》已经由三秦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时,还完成50余万言的《百年激荡—陕北宋金稽考》,对宋夏、宋金、西夏蒙古与金国角逐陕北二百余年、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人物进行了全方位扫描,堪称陕北宋金时期的一部断代史,即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9年秋,应县委宣传部之邀,为陕北苹果之父李新安暨其老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民间美术大师王兰畔展览馆撰写了陈列方案文字文本,由深圳凡拓陈列展览公司设计施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北苹果之父李新安陈列一角(2019)

当年10月13日,在李新安故乡阿寺村正式向参加洛川县第 届苹果艺术节的代表和广大观众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幕式之后,与著名民间美术家杨梅英(左三)、马秀英(右三)、吴玉琴(左一)、民间美术大师王兰畔之女李秀琴(右二)和民间美术新秀王菊莲(右一)重逢,畅忆四十年前洛川民间美术的辉煌岁月。

2023年以来,他隐居乡间“双隐庐”,依然退而不休,指导甘泉县馆藏与深山野岭的金石文物捶拓,并释文、断句、录文。又为甘泉县博物馆(新馆)编写了陈列方案文字文本《洛水长歌》《甘泉红歌》。还出任延安市史志办的特邀专家,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业已正式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段窑窠新貌。左侧转弯处院落即为双隐老叟乡居寓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房“双隐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4月在乡居书房“双隐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几只小猫增添几分恬淡情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段双印出版的部分学术著作

段老先生已届75岁高龄了,但从他身上,一点也看不出何为“老”。满头银发不是他衰老的标志,步履蹒跚挡不住他奋进的步伐,语速迟缓更显得他深沉稳健。他人如其号“爽荫”,行如其名“印痕”印痕。也许这才是“双印”之所谓。他说,人生一世很短暂,虽不能建功立业扬名于世,但也要轻轻划一道印痕,要为社会做点啥,要给祖孙留下点啥。他把青春献给了求学悟道,把毕生奉献给了学术研究。他热爱生他养他的家乡热土,倾心与他所钟爱的历史与文物研究。他言传身教,其子志鹏、志凌也在他的熏陶下,供职于洛川纪念馆馆和西安碑林博物馆,从事文物管理和研究事业,堪称文博世家。

今天,当您走进洛川民俗博物馆,一股浓郁的陕北民风扑面而来,青砖灰瓦、飞檐走兽,古色古香的建筑,似乎向来来往往的人诉说着尘封的过往。黄土高原风情展、古代社会生活展、珍贵时刻造像展的陈列,引人驻足、发人深思。它们诉说着历史,感召着使命,它们身上,凝聚着多少如段双印一班人的心血。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如今段双印先生仍然笔耕不辍。

段双印先生的一生,是对知识的不懈追求,是对文化的深情守护,更是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他就像一棵常青树,无论岁月如何更迭,始终挺拔在洛川高原上,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他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洛川人,继续在这片热土上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