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11月,全国政协“三下乡”活动走进内蒙古自治区,王岩在包头市中心医院骨科门诊对疑难病例进行诊断。本报记者 王慧文 摄

王岩

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少将。

2023年11月,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住院部,一名15岁男孩正躺在床上,一旁的家长愁容满面:“孩子跟同学起了争执,被一脚踢在了后腰上,下肢突然就瘫痪了。他还这么小,以后可怎么办啊!”

正参加全国政协“三下乡”活动的王岩仔细查看后,迅速判断孩子应该是胸腰段脊髓震荡,建议采用激素治疗冲击三天。

“孩子情况怎么样了?”尽管义诊委员们已经转场到伊金霍洛旗,王岩仍牵挂着男孩的病情,一路上一直联系主治医生。

“目前已恢复到四级,很快就可以完全康复。”得到这个答复后,王岩才松了一口气。望向中巴车外,鄂尔多斯高原秋意正浓。

这是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赴内蒙古自治区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卫生“三下乡”活动中的温暖一幕。能如此迅速判断病情并作出诊疗方案的背后,源于王岩从医40年一直战斗在临床一线的实践经验。而这样的调研活动,自2018年王岩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来,几乎每年都会参加。送医下乡、走向基层,是他认定的从医使命,将深入一线的调研成果转化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实际行动,是他一直遵循的委员担当。

以“有我”之心成“无我”之功

1979年,王岩考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自此开启了40年的从医生涯。

谈起骨科,很多人调侃骨科大夫像“木匠”,做手术时敲敲打打、钉钉锯锯……榔头、凿子、锯子一样少不了。其实,骨科大而全,可以细分为创伤外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骨肿瘤外科、脊柱外科和小儿骨科等。

在骨科手术中,或涉及开胸、开腹的前路手术,或涉及脊柱背面进行的后路手术,且需要前后路一起操作的复杂手术也不在少数,要在显微镜下大展“绣花”功夫——将每一根血管、肌腱、神经精准对接,手术往往长达十多个小时,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骨科医生具备高超的技艺和全面的手术能力。

上世纪80年代末,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住院医师,王岩主要从事显微外科领域,因为创伤病人比较多,一台台断肢再植手术让他在手术台前一坐就是一天。

那个年代,医生资源稀缺,从住院部到急诊部,总能看到王岩忙碌的身影,无论是饭点还是深夜,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是他的工作日常,吃饭往往是匆忙扒几口,然后又投入到工作中。

就是这样的经历让王岩在大量临床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快速成长起来,从创伤外科、关节外科到脊柱外科,他在诊疗一线展现出了高超的领导力和突出的临床科研创新能力。

1999年12月,年仅37岁的王岩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成为最年轻的大科主任。

一天,门诊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一名脊柱严重畸形患者,腰已经弯成了几近180度,奇异的身形像一把折刀,这位38岁来自黑龙江的农民已求医20年无果,严重的僵硬性脊柱后凸畸形仿佛地震一般破坏了他的全部生活,“我感觉自己的痛苦从来没有停止过。”他闭上眼睛说,“我已经受尽折磨,不想再继续下去了!”

病人病情特殊,手术风险巨大,按照传统的外科矫形手术效果不佳,且常可导致截瘫、大出血等严重手术并发症,堪称世界级难题。

“患者眼中流露出的无助和期盼,令我深深地不安。”王岩毅然将患者收入院,和团队经过仔细研究及多轮会诊后,决定实施独创的新型脊柱精准去松质骨截骨术(VCD),经过漫长的手术和术后康复,患者的身体奇迹般地舒展开来……这一创新矫形术式也让王岩在国际骨科领域扬名,并作为唯一来自亚洲的主编联合编撰了国际脊柱教科书The Spine《脊柱》。

从医这些年,王岩完成了上万例疑难关节、脊柱退行性疾患,脊柱复杂畸形及神经损伤修复手术,让大量致残患者恢复功能,重获新生。更重要的,是王岩集中在骨外科学三个重要领域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建立了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关节畸形综合阶梯治疗新体系及多项手术技术创新,开发出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脊柱内固定和关节内植物产品等,系统解决了骨科的若干临床难题。

以实干践初心,荣誉也成为他这些年努力的见证——先后两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荣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科技银星、金星;被授予首批“军队科技领军人才”;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大医皆名师,好的医院也是科研教学的象牙塔,要让骨科发展得更全面更壮大,是作为“领头人”的王岩最期待的目标。

结合先进医院的管理理念,王岩将骨科由原先的两个病区,逐步开拓及细分为创伤骨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骨肿瘤和运动医学五大亚专科,历经几年发展,在全军所有医学专科中心的评比中,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获综合评分第一。2007年,骨科又成为解放军总医院获得原总后勤部批准筹建的第一个“院中院”——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专科医院,成为全军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以“有我”之心成“无我”之功。一路走来,王岩见证了中国骨科发展的40年:从综合骨科细分到各个亚专业,从依赖进口到国产自主研发,从传统的排队挂号到远程会诊、机器人手术,中国骨科的发展正在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个人。

白大褂下的绿军装

2010年4月14日中午,刚下手术台的王岩得知玉树地震,明知自己有严重的高原反应,仍主动请缨:“海拔再高我也要上。我有救治地震挤压伤的经验!”

王岩所说的经验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时任原总后抗震救灾领导小组专家总顾问的他参与了大量的一线救治工作。他牵头主编了《地震伤救治手册》,在第一时间送发汶川灾区20万册,成为灾区第一本地震伤救治工具书。从甘肃到青海再到四川,王岩跟随领导小组一个帐篷接一个帐篷进行伤员救治指导工作,使众多伤员得到了最佳救治。

随即,王岩的请求被批准,他被任命为解放军总医院抗震救灾专家医疗队队长,带领13名顶尖专家奔赴玉树,对生命进行争分夺秒的救援。

白大褂下是绿军装,两种颜色同样庄严圣洁,代表着使命和责任。“伤员在哪里,我们的战场就在哪里。”在王岩的带领下,医疗队员迅速根据伤情实施分类、清创、固定等先期处置。整个医疗队指挥有条不紊,救治及时有效,让众多伤员再次看到了生命的曙光。忙碌每天持续到深夜,王岩和队员们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就地躺下、和衣而眠……

在玉树,一位被压在废墟下的藏族群众被救出时发现寰椎和枢椎之间关节脱位,随时可能瘫痪。由于寰枢椎结构复杂,推回去就会压迫脊髓,不归位又随时会有危险,这样的案例当时全世界也只报道过三例。可时间不等人,王岩紧急制定了手术方案,顶着压力上了手术台,利用牵引将寰枢椎复位,一点点打磨突出部分,最后加以固定,历时十几个小时,因为治疗及时,患者最终康复——“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一定尽百倍努力!”

抗震救灾还在继续,针对当地居民点多、伤病员分散的特点,王岩制订了定时巡诊、会诊制度,按照队员专业特长分配任务,马不停蹄带领队员检查伤员400余人次、救治200余人次。

连轴转地诊治伤员加之严重的高原反应让王岩自己也累倒了,但他依然坚守还不时鼓励大家:“到了灾区,一切都要为伤病员着想,急他们之所急,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受国家原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统一指挥和组织,王岩等中华医学会各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奔赴雅安地震重灾区,指导与帮助当地的医疗救助工作。

在地震中,80%的伤病都为骨科创伤,很多人因此需要截肢。心思细腻的王岩在救治伤员时意识到:地震已经让很多人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失去了一切,再面对自己不健全的身体,心理创伤难以言喻……

医者医病医身医心。虽然一般截肢后安装假肢需要半年时间,但为了让患者重新建立信心,王岩联系上假肢制造商,沟通对接设计,希望把假肢改造为更透气的材质,让患者在拆线的第一时间安装上假肢。当一位截肢的年轻人戴上假肢忍着疼痛重新站起来,眼中噙泪和王岩在病房内一同迈步,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也是在王岩的联络下,地震后,由四川和香港骨科医生自发组织的“站起来计划”继续为地震伤员提供长期的骨科康复服务,让地震中致残的孩子们走出医院、回到社区,融入正常生活。

圣洁白和橄榄绿,绘就人民军医最美的底色。正如王岩经常对学生们说的:“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职责,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全力以赴!”

从汶川到玉树再到雅安,王岩以“无我”之境在抗震救灾一线救治中作出突出贡献,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把目光投向更远更深处

唯理想与责任,使人忘我;唯忘我之士,可创造奇迹。2010年,王岩在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期间,为达到行业乃至国际学术交流水平,发动一切力量联合骨科临床科研,成功举办中国骨科国际学术年会(COA)。

业内,COA大会成为国际最大的骨科学术会议之一,来自76个国家的参会人员逾2万人,139个国际骨科学术团体主席齐聚北京并达成《北京共识》,极大提高了中国骨科的国际学术地位。

“培养一名优秀的骨科医生需要很长时间,要沉淀、要积累。”从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到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CAOS)会长,王岩清晰地看到,我国的继续教育体系区域发展不平衡。在中国医师协会的领导下,王岩让CAOS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壮大,促进中国骨科学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科分类上升为二级学科,并成立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委员会,协助原卫计委成立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400余家,同时完成了8本骨科循证临床诊疗指南的编撰和发布,实现中国骨科循证诊疗指南零的突破。同时,在标准化继续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王岩开创性搭建了骨科继续教育云平台,吸引了1.3亿人次的点击学习,全面助力中国骨科医生同质化教育及个性化成长。

2018年,王岩成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把目光投向了更远方、更基层,数十次深入社区和部队等基层医疗机构,参加政协及军队考察、调研工作,先后走进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深入军营——

从塞北草原到西南边陲,从戈壁荒漠到南国海岛,从基于边远欠发达地区乡村医生现状提出“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乡村医生支持计划”到提出设立“城市社区设立健康管理师岗位”,从“尽快启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医疗资源的真正下沉”,再到“加强数字化、智能化医学继续教育能力建设”,他的历次提案都关系民生、关注热点。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水平有所差别,走基层活动是政协委员根植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最重要途径,我责无旁贷。”

忘我之上,更有无我。关注最实际的问题,是王岩为自己定的准则。

2024年全国两会,王岩带着《加速医院互联互通,构建结构化专科数据闭环,夯实智慧医疗根基》的提案上会,呼吁以临床科研为牵引,强化信息系统与临床专科结构化数据相结合,建设更高质量的全流程、结构化诊疗数据库。

9月,又一次参加全国政协“三下乡”活动的王岩刚从新疆回到北京,马上投入到新一轮的工作中。

对于调研中的感想,他郑重地在履职笔记上写下:“一树何以成林?只有带动所有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发展,才能服务更多百姓,更广泛彰显医学价值。”

记者:王慧文

文字编辑:王亦凡

新媒体编辑:杨思永(实习)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