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王德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图 王德新

近期,在短视频平台上,以拆解相亲对象简介里的“话术陷阱”,给屏幕前观众“划重点”的相亲分析师获得流量风潮。然而,婚姻与恋爱从没有能套进模板里的标准答案,在婚恋这条路上,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

■何欣洋

最近,一个新名词——“相亲分析师”引起人们的关注。所谓相亲分析师,百度上的定义为:一个情感主播社交职业,他们像老师一样站在黑板、白板前,拿着粉笔、马克笔,一条条拆解相亲对象简介里的“话术陷阱”,给屏幕前的观众“划重点”。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群体?请跟随笔者走近他们——

年轻人捧红一种新职业

“王婆说媒”的热度才消散,在短视频平台上,一群被称为“媒婆克星”的“相亲分析师”又捕获了新的流量风潮。他们对相亲对象简介逐词拆解,几个回合下来就把字面上的“人类高质量男性”扒得干干净净,让隐藏的“渣男”无处遁形,帮人避开相亲里的坑。

“这样的男人,能嫁吗?”

一行抓人眼球的标题下面,一位男士的相亲信息被明晃晃地列在白板上:身高1.78米,做生意,父母事业单位退休,省会两套房一辆车,都没有贷款,有一妹妹已婚。

在一般人看来,其信息被翻译过来是这样的:要身高有身高,要身家有身家,两房一车没贷款,无月供无负担,父母有养老金且能帮带孩子,妥妥的“黄金单身汉”啊!

然而,同样的信息,相亲分析师却拆解出另一个版本:只说身高不说体重,一定是偏胖。父母体制内,自己做生意,说明没少靠家里资源帮衬,这样的生意高度依赖人情关系,所以该男子大概率经常光临夜场,且烟酒都沾。同样的家庭条件,妹妹已婚,哥哥单身,说明条件一定有“硬伤”。

分析师拿着笔对着镜头点了点,给出一句话的万能公式:“年龄往上加,身高往下算”,比如自称1.83米的人通常只有1.79米;说自己1.71米一般只有1.68米;说自己30岁出头,大概率已经34岁了;信息笼统地说是“90后”,应该就是1990年生人……

在相亲分析师的视频中,他们无不展现了一眼道破内幕、超强逻辑推理的能力,仿佛照妖镜一般,能轻易辨别相亲信息中隐藏的“幺蛾子”。而观众也对这样的阅读理解乐此不疲,那些或让人脊背发凉或让人拍案称绝的分析结果,都具备了十分吸引人的话题元素:车、房、身高、海王、渣男、吃绝户、凤凰男、妈宝……

也有博主专门给男同胞出招,每条视频都认真探讨“这个女生能娶吗”的博主,其高频词集中于“身材、7分女、捞女、网红主播、扶弟魔”等。直戳异性痛点,满足自己爽点的视频,阅读量与互动量都很可观。

相亲分析师的头部博主“军师无念”第一条视频发布于2024年4月,仅20天时间,他的粉丝量突破了40万;另一位被称为“探长”的博主杰森,粉丝如今也超过了70万。在他们分析相亲信息的视频评论区,表达观点的占一半,另一半则列出自己相亲对象的条件,期待能被博主点名,帮忙解析。

但这条赛道里,大家都不做公益。“军师无念”一般是晚上直播连麦,10元钱聊10分钟,想继续聊需续费,申请抢连麦更要多付钱,如果需要军师时常在线出主意,则需购买包年的咨询套餐,总价5万元。另外,加情感群、买恋爱课程、一对一咨询等全部明码标价,放在账号橱窗里恭候观众选择。

追求一种虚幻的掌控感

实际上,白板上的“这个男人能嫁吗”“这个女人能娶吗”,观众看起来并不陌生。它就像“投资这笔生意到底是赚还是赔”“这只股票会不会被套牢”“这套衣服到底值不值这价”一样,让一个人如货品般待价而沽。然而,相亲的男女如果能得到肯定答案,他们会十分欣喜。

看起来“恐婚”的年轻人,为何如此执着于破解相亲谜题,对相亲分析这么上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王中鸿认为,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相亲已成为许多年轻人寻找伴侣最重要的途径。相亲分析师的视频往往充满反转和爽点,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使人们提高警惕的积极作用。“但是,对分析师过度追捧反映了现代年轻人在婚恋问题上面临较大的焦虑和压力。社会对于年轻人成家立业的期望依然存在,而年轻人的婚恋观却发生剧烈变化,传统与新潮、期待与现实发生割裂,让他们更感到压力与迷惘。相亲分析师正满足了适婚人群对婚恋指导和帮助的迫切需求,帮助他们缓解焦虑。相亲分析类视频的爆火,也反映了当下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谈论婚恋以释放婚恋压力的重要渠道之一,社交媒体不仅是年轻人释放婚恋压力的渠道,更是他们获得理解和支持的重要资源。”王中鸿说。

浙江省“公益红娘”、平湖市心怡社工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郑玲玲认为,现代年轻人婚恋观呈现矛盾与复杂的特点。“一方面,他们对婚姻抱有一定的期待和憧憬,但工作的忙碌使他们无暇投入太多精力经营感情。另一方面,信息时代带来更多交流渠道的同时,也导致信息过载和真实性难以判断,年轻人害怕在相亲市场中受骗,更不想因自己的错误选择累及家庭,所以格外谨慎甚至焦虑。他们对婚恋质量的要求提高,因此希望借助外部力量提高相亲的成功率。”不想在婚恋里“踩坑”的心态,恰恰反映出当今青年群体对婚恋抱有美好期待,他们没有躺平,而是胼手胝足地拨开信息迷雾,想努力找到理想中的另一半,创造美好的生活。

正规引导才能有效脱单

据某婚恋网发布的《2023年Q4单身人群调研报告》显示,超六成单身青年表示当年有相亲经历,其中3.9%的人每周至少相亲一次;9.67%的人每月至少相亲一次。年轻人的婚恋观念在不断演化,他们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然而,婚恋不是简单的判断题,不能仅凭一段文字就给一个人是否值得托付终身下断言,而是要从多个维度考虑、以较长的时间体验且更需要双方磨合与改变的综合分析题。

我们不妨从一片热闹中冷静思考一下: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诟病媒婆在介绍对象时只说长不说短,隐瞒此地有“坑”。那么,同样是受利益驱动,被称为“媒婆克星”的某些相亲分析师又何尝没有夸大其词、过度解读甚至恶意误读的情况?若如此肆意发展,部分相亲分析师不仅不能帮年轻人理性“避坑”,反而会引发相亲倦怠,甚至加重年轻人的脱单焦虑,形成错误的婚恋观念。

王中鸿认为,年轻人面对相亲分析的内容应保持理性思考,不要盲从。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相亲市场的监管和规范,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相亲分析的火爆反映出一种市场需求——人们需要类似的新兴职业,并期待能通过科学分析和客观评价,为更多的人提供有价值的婚恋指导服务。今年9月,民政职业大学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这是我国第一个婚姻类职业本科,值得我们共同关注和期待。”

郑玲玲指出,要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首先要认识到婚姻的本质是相互理解、支持和共同成长,而不仅仅是条件的精确匹配。年轻人应当积极提升社交能力和情感认知,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建立真实、健康的婚恋关系,真正关注自身需求和感受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换个角度来看,相亲分析师的走红,更证明了有关部门组织开设正规、权威、科学的恋爱或亲密关系课程、讲座、活动的必要性。相比那些资质存疑的相亲分析师,正规的引导以及有官方支持的活动更为有效。如浙江省平湖市当湖街道如意社区成立的如意姻缘角,作为纯公益项目,在确保相亲者信息真实性方面采取的多项有效措施就可称新颖。首先是身份核实,在报名时,如意姻缘角要求相亲者提供身份证、户口本等有效证件,离异人士还需提供离婚证等证明材料;社区会对相亲者提供的如学历、职业、月收入、房屋状况等进一步审核,筛选虚假信息。当湖街道如意社区妇联主席钱磊琴介绍,他们还有一支由人缘好、人头熟、消息灵通的老居民组成的红娘团队——平湖阿姨严选,利用自己的社交网络对相亲者信息进一步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婚姻与恋爱从没有标准答案,在婚恋这条路上,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虽然短期内,向相亲分析师等“局外人”寻求解决方案确实能带来虚幻的掌控感与安全感,但从长远来看,它无法替代婚恋关系中真正重要的因素——情感联结和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