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热水!”

不知什么时候,这句温馨提醒就成为了国人之间的一句关怀用语,也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社会里成了一个梗!

女生说来大姨妈了,男友回答多喝热水;媳妇说工作一天很累,丈夫说要多喝热水;孩子说脑袋疼,爸爸说多喝热水早点睡。

总之,不管什么方面都能说到“多喝热水”这句话。

来中国学习、工作的西方人,怎么也无法理解中国人为何爱喝热水,要知道外国人一年四季都喝冷水、冰水。实际上,国人也担心,老外整天喝冷水,肠胃是否能受得住?

中西方国家在对待水温这件事上,为何分歧这么大?这其中有什么历史渊源及科学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喝热水”的历史悠久

早在明代天启年间,大臣杨涟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而遭到迫害,受到了各种酷刑折磨,其中就有一种刑罚是“每日晨起多饮凉水,以求速死”。可见在当时,喝凉水被认为是一种有害身体健康的行为。

以此为对比,中国人就有了悠久的“喝热水”历史,法国人布罗代尔曾在《15至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中提到:中国人喝热水的历史足足有4000多年,西方缺乏这一传统。

但从出土的文物来看,中国喝热水的习惯其实最早可追溯于2万年前。2012年考古发现的江西仙人洞遗址中就发现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陶器,且陶器上有着明显的烧焦痕迹,这意味陶器是用来炊煮的。

中国古人直接将陶器架在火上烧水,他们使用的原始炊具为陶釜、陶缽,其形状类似于半球状容器,炊煮时用三块石头支撑陶皿,下面放上柴火生火加热,上面容器盛水或稀饭。

后来,古人将支撑的三块石头演变成陶器支柱,或干脆直接粘合在陶器下半部,因而就出现了陶鬲和陶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古学者也在山东出土原始陶鬶残片,在上面发现水垢,可见其中有煮过的开水。而陶瓷底部有烟熏火燎的痕迹,可见它是用来烧热水的。

考古还发现了商代前的陶罐,它除了有壶盖外还有壶嘴,史学家认为这应该是“开水壶”的原型。

值得一提的是,从上古时代到农耕时代,地球上所有文明均出现陶器,但唯有中国陶器可用于烹饪。

而世界各大博物馆展览的古埃及、古希腊等精美陶器,不管是瓶、罐、盆、盘、杯、盏等容器,其所有功能全部用于盛装东西,没有一件类似于古华夏的煮水炊器。

可见,早在远古时期,华夏人就已懂得煮水饮用的科学方法,也引领着后代子子孙孙烧开水饮用的习惯,且一直沿袭至今。

当然,中医也是中国古人养成喝热水的重要习惯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已基本形成,且在古代中医长期超越西方医学。如中世纪时,欧洲爆发的黑死病使得3000多万人死去,占欧洲总人口的1/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班牙流感更是致使上亿人死亡。

中国古代尽管也时不时爆发瘟疫,可很少出现大规模死亡的现象,这正源于国人的中医优势。

中医上一直倡导“温阳,忌生冷”,肠胃是“喜温忌寒”,如果直接喝冷水的话,人的肠胃会受到刺激,会过多损伤阳气,以至于全身功能趋于抑制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黄帝内经》曾提出“病至而治之汤液”之理论,医圣张仲景总结出“立温阳攻下法”的养生原理。

尽管古人并不知道冷水中细菌、病菌多,可他们在长期的总结发现中得知,喝热水比起喝冷水对身体的刺激性更小,经常喝热水的人更为健康。

因而中医盛行汤药,不管是什么药材,都会用上开水进行煎熬,煎服时火候、时间的讲究比较多,且其关乎疗效。

正是煎煮这一程序,让古人明白水煮开后再饮用更健康。而随着中医2000多年来的经久不衰,也让中国人有了喝热水的习惯。

如孟子就提到“冬日则饮汤,夏季则饮水”,其中“汤”说的就是热水。

《红楼梦》这本书中,处处彰显着古人对养生的执着。如薛宝钗服用药丸时会饮用温水;林黛玉饭后漱口时也要特别用上温茶;贾宝玉喝了冷酒遭薛宝钗责骂,认为他是用身体暖酒,耗了大量阳气,有损健康。

当然,中医也提倡吃热饭,用热水洗头,这些理论都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除此之外,中国人还爱喝茶,这也是国人爱喝热水的原因。早在康熙年间,英国人马嘎尔尼来到中国游访,并将一路见闻汇编成书籍,他发现中国人爱喝热水的主因是更爱喝茶。

确实,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对茶文化的痴迷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比肩的,自古以来饮茶之风就风靡南北各地,甚至还出现专门卖热茶的小贩和茶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而“提瓶卖茶者”就是卖茶小贩,他们每天三更时出摊,将热茶卖给晚行的路人,让其能够暖暖身子。

早在唐代时,茶神陆羽以一己之力让唐民接受了茶文化,使得人人爱上了喝茶、煮茶,煮水也成为一种生活必备。

据悉,宋朝时已形成独立运营的茶楼、茶坊,喝茶风气已深入社会各大阶层。经济发达的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每年的茶叶产量多达2亿斤,其人均消费为4.5斤,这意味着宋民几乎人人都爱喝茶,茶已成了家常便饭。

中国人喝茶都会提前烧开热水,将茶叶煮开,这也促成了中国人喝热水的习惯。

《红楼梦》中也有关于煮茶的记载,而妙玉煮茶时取的水并非井水,反而是花瓣上的露水。可见,古代富贵人家,喝茶完全是一种享受,而煮水的环节最为重要。

古代热水是奢侈品

今天随手可得的热开水,其实在古代是一种奢侈品,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古人连烧开水都烧不起吗?

“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柴”放在第一位,足以看出古代“柴火”有多么珍贵。也正是柴火缺乏,古人将少有的柴火烧饭,自然是顾不上烧热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石器时期以前,人们可以随意寻找木材烧火,将冷水煮开。可自从国家出现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就此形成,统治者对山林资源一直严格防控,对随意砍伐树木者将处以重刑。

如西周时期,周文王颁发《伐崇令》,其中记载:“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可见,当时砍伐树木和破坏房屋等是同等罪行,一旦发现将会被杀头。

宋朝时,统治者也规定:“民伐桑枣为薪者罪之:剥桑三工以上,为首者死,从者流三千里;不满三工者减死配役,从者徒三年。”

可见,古人对于环境保护一直很重视,严格控制普通人砍伐树木等破坏环境的行为。

有人可能会说,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煤炭就已被发掘成燃料使用,宋朝时煤炭就已进入日常生活中,汴梁百姓们均使用煤炭取暖。

然而,这些只针对富贵人家,穷人用煤炭烧火做饭是想也不敢想的。历朝历代,煤炭一直被政府统一管控并出售,其价格十分昂贵,只有皇宫、官府、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

而宫廷和官府都有保供机制,如唐代“木炭使”、元朝“柴炭局”、明朝“惜薪司”、清朝“柴炭处”等,均下辖柴炭厂、山林,且雇佣樵夫为宫廷、官府采办燃料,制作木炭,普通百姓难以用上木炭烧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白居易所写的《卖炭翁》即可看出,煤炭在当时是十分稀少且昂贵的,只有贵族才能用得起,百姓们就算买上一些,也不会用它来烧热水喝。

唐武宗时期,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中国访问,在游览山东时,发现当地人“长年惟吃冷菜”,问其原因,才知普通人没钱买燃料,连热菜热饭都吃不上,常年吃冷食,自然是谈不上喝热水。

尽管宋朝时木炭走进日常生活,可价格也十分昂贵,如宋徽宗时,“官卖石炭增二十余场”,可见朝廷将木炭当成牟利工具,从中大赚快财。

宋真宗时期,因开采的煤炭数量太少,煤炭价格疯涨,“每秤二百文”,当时一斤炭可以购买13斤小麦,可见煤炭已成为比粮食还贵数倍的东西。

因冬天天冷,民众实在熬不住,纷纷游行示威,政府这才将存储的木炭拿出来以最低价投放市场,结果民众蜂拥抢购发生踩踏死人的悲剧,难得的低价煤炭反而酿成了恶果。

普通民众因烧不起炭,买不起煤,只能长期烧秸秆和杂草这些“薪柴”,但让人遗憾的是,薪柴虽然是一种低价便宜的烧火材料,可穷苦人依旧无法天天用得上薪柴,很多百姓只能常年使用冷菜,就算是来了重要的客人,也只能吃冷菜、空饼招待。

如北宋诗人赵扩因买不起柴火,只好将家里的车拆掉生火做饭;南宋诗人韩淲抱怨“家贫无人去拾柴”,寒冬里只能咬牙发抖;唐代诗人孟郊哀叹:敲石不得火,壮阴夺正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楼梦》中也 通过茶水对比反衬清朝穷富之间的差距。宝玉得知晴雯生命垂危,前去看望她。晴雯醒来连忙索要茶水,宝玉看着桌子上放着没有茶叶的凉水很是疑惑,他不知道这是不是茶。静雯只能催促:“别看了,这就是茶,赶紧拿给我!”

底层人连热饭都吃不上,又怎么会想到烧开水喝呢?因而,一直到20世纪前,绝大多数人都是直接饮用井水、河水。

不过,普通人喝不上热水,是因为承担不起烧开水煮茶的燃料成本,并不代表他们不爱喝开水。早在宋朝时,茶贩们就提着茶壶岩门挨家挨户叫卖“点茶”,让普通人能够过过茶饮。

民国政府强调喝开水重要性

实际上,中国人喝热水这一广泛的共识形成于民国时期。

古人并不懂细菌学,对传染病认知也不强,因而每次瘟疫出现时,古人都会采用迷信的方式进行处理。直到工业革命后,西医对传染病学有了更深的研究,并研制出了疫苗,这才逐步影响我国。

中世纪的欧洲,因为没有建立粪便处理工程,饮用水的水质很差。而当时欧洲各国的护城河基本全是粪坑,人掉下去先会被熏晕再淹死。

就连欧洲人引以为傲的古罗马文明,也建立了先进的排水设施,将生活污水、垃圾通过排水沟汇集到大河中,可这些污水成了病原体的携带者,流动到哪里就会将疾病带到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而,喝生水的罗马帝国成为瘟疫流行病多发区,公元前33年到162年期间,瘟疫反复折磨着古罗马城,死人无数,罗马远郊出现多个万人坑。瘟疫过后,人口曾多达百万的罗马城,只剩下20多万人,几乎变成了小城镇。

与此同时,欧洲宗教对粪便、污水等排斥心理强烈,在其影响下没人会主动清理这些脏东西。

因此,因饮水不洁,还爱喝生水,欧洲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瘟疫冲击,人口一度削减到6000万人以下,近一半的土地无人居住,城市更是尸横遍野。

经历了漫无天日的霍乱危害后,欧洲人才开始重视起来,并提出“臭气”致人生病观点。英国伦敦还特意对城市下水道清理,消除了臭味,可没几年瘟疫再次卷土重来,该观点不攻自破。

直到19世纪中期,法国巴斯德提出细菌学说,这才揭开致使全欧洲十室九空的始作俑者“微生物”。

而在自然界的水体中,微生物可谓是成千上万,其中很多都有致病性,如阿米巴虫、隐孢子虫、霍乱弧菌、大肠杆菌、痢疾志贺菌、空肠弯曲菌。

这些病菌通常以粪口途径传播,也就是通过粪污进入饮用水中,人饮用生水时又传播到人体内,从而造成大范围的“瘟疫”。

正是细菌学说的发展,让欧洲人开始注重科学饮水,在数十年的水体净化和治理中,让众人喝上直饮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此时的中国仍处在封建社会时期,并不懂细菌学的概念,也不注重卫生,因而霍乱一直持续中。

鸦片战争后,西方人来华设立租界,当他们来到上海后,被当地的糟糕卫生条件所震惊。

有法国人记载了这一幕:上海一小镇上,很多提着木桶的粪便搬运工,他们将粪便倒入沟渠中,因污水难以流动,臭气滔天。然而,一旁的村民却用这里的水洗衣服、烧菜、饮用。

1862年,气势汹汹的霍乱席卷上海,租界内很多西方人因被传染而死。一年后,霍乱仍在继续传播,且更加严重,上海人和租界西方人长期处在霍乱的阴影中。

随后,霍乱开始向北方传播,其“死者日三千”,很多人因传染病而死。

不过霍乱并没有传染到南方地区,这让医学者王士雄很是好奇,他提出“南方人喝热水勤”的观点。很快,该观点就在全中国流传,很多人开始喝热水,以保住性命。

但因当时我国并没有大规模建造下水道,因此水源性传染病时有爆发。如1899年到1923年,第6次霍乱流行期间,北京、杭州、天津、上海均出现大范围疫情。

德国人占领胶州湾后一年,也就是1899年,就有6成驻军因感染伤寒死亡,这之后每年都会有四成士兵染病。第二任胶澳总督叶世克就是因伤寒而死。

为了有效抑制瘟疫蔓延,德国人主张当地人饮用煮沸的水,煮沸后就可以将病菌杀死,从而减少细菌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英法德等国家,也在租界内进行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作,从而整顿卫生状况,其效果很是显著,大大遏制瘟疫的传播。

到了民国后,政府也开始重视饮用水的卫生状况问题。1925年时,中央防疫处曾对北京自来水进行化验,发现“含有微菌”,因此告诫市民:“万不可饮用冷水,不可用冷水漱口,饮用时需热至六十度,方能杀死微生物,不可用冷水洗碗、洗澡、洗生果等。”

新一轮的霍乱在1932年爆发,此时中国的卫生体系依旧比较落后,因缺少防疫经验,很多人遭传染而死。据保守统计,当时全国23个省、312个城市遭受霍乱侵害,超10万人感染,超3万人死于瘟疫中。

20世纪30年代初,宋美龄曾多次陪同蒋介石视察前线,她发现不管是哪个地方,民众均衣衫褴褛、精神萎靡,因而提出“新生活运动”计划,从衣食住行上对国民生活进行改造,这一计划得到蒋介石的认可。

在蒋介石的授意下,1934年开始,“新生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启,其中就特别强调:“饮食养生,人之大欲……注意微菌,生冷宜戒”,意思是生水中细菌较多,烧开喝才行。

这之后,“熟水店”成为一大热门行业,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开设起来,尤其是上海,熟水店从民国初的 159家增至2000多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开始,官方再次提倡“喝热水”,并将其当成宣传标语,要求群众不喝生水,要喝开水和消毒过的水。当时,很多工厂也为工人集体供应热水,幼儿园也会一天给孩子喂三次热水。

喝热水和志愿军有关

新中国后,毛主席和党中央也高度重视卫生问题,并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先、团结中西医3大工作方针。

不过,真正让政府意识到喝开水的好处,还要提及抗美援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