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品种的黄瓜腌制出的酸黄瓜表面没有‘毛刺儿’,会让酸黄瓜汤汁更清澈。”最近几天,气温骤降,但这并没有影响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园艺学团队副研究员刘大军老师的创新热情,他从黑色背包里拿出一瓶“新品种”酸黄瓜给记者介绍着,“这个品种还在评估试验阶段,等量产了你来尝尝。”说着,刘老师把酸黄瓜放进背包里,带着记者从学校创新园去校园里的黄瓜育种实验室看看。
从黑龙江大学科技园到校园内农业学院的实验室不算远,但也需要20多分钟的步行时间,刘老师每天背着他的黑色背包,在这条路上不知道来来回回走了多少遍,“在学校里搞科研,到创新园里让科研成果落地。”在刘老师看来,这条实验室到科技园的路是他最喜欢的一条路。
以技术创新为纽带,从打造加工黄瓜的“中国芯”到栽培技术标准化,再到加工配方,优化工艺创新,实现酸黄瓜加工全产业链的创新,目前已主持选育出“娜莎”等黄瓜品种4个,刘老师带领着他的黄瓜育种团队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这条路走得很踏实。
一个黄瓜品种的“诞生”,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2001年,大学毕业的刘大军就一直从事黄瓜育种相关研究,“黄瓜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但一直以来黄瓜在大规模种植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刘大军说,比如商品性差、容易染病、产量不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刘大军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发展黄瓜育种技术,以提高黄瓜的品质和产量。
“核心技术要不来、等不来、更讨不来,只有依靠自主创新,一点点攻下来。”2016年,刘大军加入黑大园艺学团队。黄瓜新品种的选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一个品种的“诞生”,需要筛选成千上万的材料,可谓“万里挑一”。这一过程需要数年甚至10多年的时间。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刘大军几乎每天都和团队的老师还有学生待在黄瓜育种实验大棚里,或观察记录,或取样分析、整枝摘叶。
刘大军向记者介绍,团队在传统育种方法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种质、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精准度。“黄瓜育种试验大棚里的每一株黄瓜,都是有“身份”的。”刘大军说,目前共有200多份黄瓜育种材料,涵盖了密刺型黄瓜、水果型黄瓜、旱黄瓜和加工型黄瓜包括各种各样的黄瓜类型。
“明星”品种 “娜莎”,已成为我省黄瓜加工的主栽品种
在这些黄瓜中,有一个“明星”黄瓜品种名叫“娜莎”,2019年通过了国家新品种登记,目前已成为我省黄瓜加工的主栽品种。
“‘娜莎’新品种完全替代了进口品种,从而解决加工黄瓜无自主品种可用的局面。”刘大军介绍说,“娜莎”连续座瓜能力强,节节有瓜,瓜呈短棒型,长10厘米左右,果皮深绿,微瘤,肉质致密,风味佳,该品种抗病性、丰产性较好、适合保护地栽培及露地栽培。通过自育自繁,种子价格比国外同类品种降低了1倍,而产量高于国外同类品种的30%,这一增一减,降低了加工黄瓜的原料成本,促进了酸黄瓜加工产业的发展,据估算,目前我省酸黄瓜加工生产基地全部都用上了国产种。
“在黄瓜加工产业的链条,如何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受益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刘大军说,团队创新了嫁接育苗技术和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并手把手地教给农民,农民通过加工黄瓜生产可实现露地纯收益5000元以上,棚室纯收入15000元以上。经过这几年的推广," 娜莎 " 在我市的种植面积由 1200 亩增长到今年的 5000 亩。
自创酸黄瓜品牌,实现加工黄瓜全产业链创新
育种的同时,团队一直在研究如何将科研产品落地转化,推进酸黄瓜全产业链创新。
“团队深入研究酸黄瓜加工工艺,优化配料成分绵白糖、米醋、圆葱、芥末籽、茴香籽、黑胡椒和香叶的数量,并增加了枸杞作为保健和增味的调料。”刘大军说,团队不断创新汤汁澄清工艺,精选原料单独熬制,熬制后的浓汤经过复合沉淀剂沉淀,最大限度去除汤汁中的胶体物质,经过澄清过滤的汤汁达到饮用级别,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19年,打造出富含营养,清脆、口感佳,汤汁浓郁、可兼做饮品酸黄瓜罐头独特品质,并以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研究员、团队带头人冯国军名字命名为“冯教授”酸黄瓜,“冯教授”酸黄瓜进行批量生产后,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目前,团队在种子资源方面,已经与国外一些企业达成意向合作,黑大的酸黄瓜种子马上就要出口了,同时还实现了“冯教授”酸黄瓜的自主生产,千万瓶级自主生产的全新包装酸黄瓜生产线已投入生产,新产品即将上市。小小一根黄瓜,实现了加工黄瓜的产业全产业链创新。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实习生 杜卓轩 记者:王越 文/摄/视频
编辑:王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