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消费者在日常购买食品、水果、蔬菜等物品时,最担心遇到缺斤少两,甚至“鬼秤”的情况。保证电子计价秤计量准确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针对部分商家使用“作弊秤”“缺斤短两”等市场乱象,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出手了!据统计,5月以来,全国已查获“鬼秤”3.4万台。目前,不少地方的市场监管部门推出了随身“砝码”,通过手机一测便可知道是否存在“鬼秤”的情况。(中新社)

前段时间,不少媒体暗访调查鬼秤,基本是一查一个准。其后,又有多名打假博主跟进拍摄,果然又是“收获”颇丰。凡此种种,都直观说明了鬼秤的泛滥。在相关案例密集曝光之后,自上而下的专项治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今年5月份电子计价秤市场秩序综合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国累计检查电子计价秤257.8万台,查获不合格电子计价秤3.4万台……严查不法、传递威慑,秤具乱象大为改观。

其实,按照规定,对电子秤本来就要求周期强制检定的。但客观来说,这一机制的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关键就在于,其是可预期的,很多商户往往是把鬼秤恢复成“标准秤”后再送检,过检后再重新动手脚。而本轮的专项综合整治行动,则打破了这一定式,主打个出其不意,忽然抽检、高频抽检,让很多有猫腻的商家措手不及。不少鬼秤,就是在被突击检查中猝不及防而现了原形。执法随机性和频次的大幅提升,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商户们的预期。

当然,市场监管部门不论怎样提高执法抽查频次,相较于市面上天量的电子秤来说,终究是杯水车薪。这种极不对称的体量对比,使得不少商家仍敢于铤而走险弄虚作假。为此破局,很多地方都开展了“手机变砝码”活动:当地计量检定人员使用高精度的电子天平为到来的人员称重手机,并贴上重量标签,让手机变“砝码”。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只需将手机放在秤盘上,便可快速初步判断是否遭遇了“黑心秤”……把消费者变成“检测者”,这大大拓展了“验秤”能力。

严打鬼秤,必须形成长效机制。如果说专项整治是短时间内强势逆转乱象,那么如何防止鬼秤避过风头后死灰复燃,理应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考量。从技术源头确保电子秤不可改装、数据可追溯校验,如此才可彻底杜绝鬼秤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