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佛法的纲要,说起来只有三个字:戒、定、慧。所谓戒净则定生,定生则慧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若持戒不清净,禅定无由发生,则智慧也无法开发。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无碍清净慧,皆从禅定生。”
通过持戒清净,进一步生发种种禅定和智慧,当慧光朗现时,即能除灭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若不持戒,纵有多智禅定,也是魔道之业,终为魔王,如蒸沙不能成饭。因此,作为佛弟子,应持戒清净。
虽然同为修学,因为根性不同,在持戒上也有上中下三品不同的表现:
上品持戒的人,在未发心学佛之前,或者说还未遇到佛法,作佛弟子之前,就已经能够循规蹈矩,不造五逆之罪。五逆,即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造此五种,则伤法身,失慧命,逆涅槃海,顺生死流,堕泥犁,受剧报。
这类修行人,能不造五逆,就是世间所说的好人。不仅如此,之后遇到良师善知识,教他受三皈,皈依佛法僧三宝,再进一步受五戒(即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之五戒),做在家弟子。又或者有再出家,受沙弥十戒,进受比丘戒或比丘尼戒,菩萨之十重四十八轻等戒,都能够清净受持无犯。
上品持戒的修行人,无论一切大小轻重诸戒,都能一一清净护持,丝毫无所毁犯。这一类的清净持戒人,发心修行,必证佛法。清净持净戒,犹如护明珠,戒净起修,易证佛法,就好比清净白色的衣服,容易染上颜色,持戒清净的人,也更容易接受到佛法的浸润。
第二种中品持戒的人,这类人在得受戒后,虽然于重戒无犯,而于轻戒却多所损毁。但是在知道自己犯了戒之后,知过能改,从此发露忏悔,忏其前愆,悔其后过。知道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不忏悔罪益深,故以至诚心,恳切忏悔。
忏悔,包括有事忏和理忏。事忏即有相忏,亦名作法忏,谓于十方诸佛,及诸大菩萨尊像前,烧香散花,披陈发露,自己所有犯戒之罪恶,求哀忏悔,或于十方大德尊宿前,发露忏悔亦可,好比今天的法华忏、大悲忏等。
理忏即无相忏,亦名实相忏,谓摄心于意,端身静坐,不思善,不思恶,惟观此罪性从何而生,谓自性之因生耶,他性之缘生耶,抑自他之共性生耶,或非自因非他缘之无性生耶。
当知一切众罪,由心所造,心既推之不可得,则罪亦不可得。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诸忏之中,理忏功能最大。
持戒修行的人自知罪障深重,依此如法忏悔,也是持戒清净,这类人就属于中品持戒的人。如果能知道忏悔,已经是难得了,如古人云:“人非圣贤,谁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矣!”如果在犯戒之后,至诚恳切如法忏悔,不再毁犯,也是持戒清净,也能生定慧,好比白衣有垢腻,如果能浣洗干净,也能染上颜色。
下品持戒的人,在受得戒后,于一切戒品往往不能坚心护持,无论轻重戒相,多所毁犯,如人将头已斩,决无复活之望。如果依小乘教门,则无忏除重罪之法,所谓“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如果依大乘教法,也有忏除重罪的方法。
在依大乘教法,事忏或理忏之后,即能以坚固心,精持诸佛禁戒,丝毫无犯,亦可名为持戒清净,好比破坏了垢腻之衣,若能补治浣洗,也可以染上颜色,破坏者补治完美,垢腻者浣洗干净,便可即无用而成有用。
经云:“佛法有二种健人:一者不作诸恶,二者作已能悔。”意谓佛法里有两种健康之人:一种不作诸恶,天真澜漫,从来自然而然是一个好人;第二种是作了能忏悔,平素虽作诸恶,后能悔过自责,发露忏悔,革故不造新,也可以说是健康之人。
这两种人善根猛利,智慧力强,都能够超生死、证菩提。佛弟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受了大小乘种种戒之后,都要精持无犯,犯即如法忏悔。戒好比是我们读过生死大海所用的浮囊,丝毫不能放纵,如果有一点破漏的地方,都要赶快补好,这样才不会沉溺下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