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t

引言

在唐朝710年西州高昌县,一个12岁的小学生卜天寿接到了个历史任务:抄写《论语·郑玄注》。这事儿一传开,可不得了,谁都想知道,那个年代的小学生是怎么应对繁重作业的。

咱们今天的小朋友都嫌暑假作业多,那时候的孩子可是得手抄书,且还不是一般的书,是长达五米的文卷!老师的要求也是没商量,不光得一字一句抄清楚,还得熟记心间,背诵不漏。那时候的小学生大概也在心里琢磨过,这作业,咋这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话说回来,这份卜天寿的抄本可不是一份简单的作业。它如今被视为中国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家庭作业之一。1969年,这卷写满《论语·郑玄注》的文书在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了。

卜天寿当年12岁,坐在家中一笔一划地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他抄写的内容包括《论语》中的《八佾》《里仁》《公冶长》三篇,另外还有一些《三台词》《千字文》之类的诗句,最后他居然还留下一首调皮的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句话的意思特别直白:作业我完成了,明天是休假日,先生可别拖堂!

当时的小孩子们,大概和今天的孩子一样,希望早放学、多休息。卜天寿的吐槽之作可谓千年一叹,让我们感受到了唐代西域小学生心中的小情绪。专家们在看到这句诗时,也忍不住会心一笑,纷纷感叹古人不仅有学问,幽默感也是丝毫不逊色的。

五米长的抄本与严苛的作业标准

咱们现代学生完成一份作文或者试卷,纸张不过几页,卜天寿的这份作业却长达五米!在灯火昏暗的古代,抄写这五米的内容得花上多少时间?才那可是字字不能错的严苛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卜天寿的抄本上虽然夹带了些错别字,但他的书法工整,卷子也保留得相当完好。据专家介绍,这份五米长、27厘米宽的卷轴,正是因为吐鲁番地区干燥的气候条件才得以保留千年不腐,今天才让我们一窥当年唐代学童的日常。

这份抄本的内容涵盖了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论语》注解,在南北朝时期,这类注解版本极为流行,到了唐朝才逐渐失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份作业抄本成了稀有的文献,文献学价值极高,不仅展示了唐朝时期的教育形式,也对研究儒学经典的传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今天,这份作业作为吐鲁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唐代的学术氛围与教育方式。

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

卜天寿的这份吐槽作业不仅是一个学生对学习的无奈表现,更深刻地揭示了唐代西域地区汉文化的广泛传播。早在唐朝时期,吐鲁番地区已设有和中原一样的学校,教育内容也与中原无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卜天寿所在的学校使用《论语》等儒家经典为教材,卜天寿就如同今天的学生一样,遵从当时的教育规章,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背诵《论语》等经典名著,学习汉字书写技巧。

除此之外,在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其他文物中,也发现了许多汉文书写的文献,包括官私文书、墓志铭等,这表明汉文化在西域的影响力之深,甚至在吐鲁番地区成了日常使用的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汉文化的普及,不仅在当时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文化交流,也在历史上证明了西域与中原密切的文化联系。从卜天寿的作业卷可以看到,即使是边疆地区的小学生,也能接触到中原经典,学习汉文化,这也印证了中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卜天寿的这份抄本,不得不提它末尾那段幽默的打油诗。这几句带着调侃的小诗让人会心一笑,仿佛看到一个千年前的小学生面对繁重的作业,耐不住性子,想要早些放学的情景。

诗句简单直白,却流露出孩童天真的心思和无奈,这种跨越千年的幽默感引发了今人的共鸣。专家指出,这些错字连篇的句子使得这份作业不再是冰冷的古籍,充满了生活气息,连接了古今的童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文明延续的见证

卜天寿的《论语·郑玄注》抄本,因为其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独特价值,被视为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之一,并于2023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份抄本不仅是对《论语·郑玄注》的珍贵记录,更为现代儒学经典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北朝以来,《论语·郑玄注》便开始流行,但唐朝之后因未被官修经典采纳,逐渐失传。正因为此,卜天寿的抄本成研究《论语·郑玄注》的珍稀宝库,为恢复古代儒家经典的完整性提供了帮助。这种文献价值正是中华文化在千年传承中的延续。

从卜天寿的这份作业卷轴,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12岁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还窥见了千年前唐代教育的面貌。千年前的小学生们,和今天的孩子们一样,有着对假期的憧憬和对老师的吐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学习经典,背诵书籍,练习书法,认真对待每一个字。这份抄本在当时可能只是日常学习的一部分,但在今天却成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见证了千年文化的积累和传承。

卜天寿的打油诗让我们从千年之外听到了孩子的声音,仿佛在告诉我们:孩子的本真,学习的严肃,时间不会改变人类的本性。千年后,我们依旧能在这份作业中找到共鸣。

参考资料:

让文物“活”起来|一千多年前的“家庭作业”为何如此重要?2023-03-24.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
唐朝12岁小孩的家庭作业,5米长?如今成了镇馆之宝!央视. 2024年07月26日
寒假看展遛娃,别错过1300年前的国宝“小学生”作业京报网.202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