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中国的西南部,紧邻广西壮族自治区,有一个隐藏在山里的小村庄——菇类村。

这个位于贵州省荔波县的村子,虽然面积仅有16.91平方公里,但却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古老的传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的村民大多是瑶族和苗族的后裔,尤其是白裤瑶族的人数居多,与外界相比,菇类村的生活节奏显得慢悠悠,依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

让人惊讶的是,尽管这个村庄地处偏僻,经济并不发达,但村里的女性却在婚恋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在服饰上也极为大胆开放。

这样的村庄究竟为何还保留着母系社会的痕迹?村里的女性为何能如此主动地追求爱情?白裤瑶族的服饰和礼仪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大山包围的“世外桃源”

菇类村四面环山,景色优美,村庄依山而建,像是世外桃源一般与外界隔绝,因为这里地处偏僻,交通十分不便,村子里只有一条泥泞的小路通向外界,尤其是在雨季,路面变得湿滑,村民们的日常出行都十分艰难。

对于大多数城里人来说,这样的生活条件难以想象,但对于菇类村的居民而言,这里的一切再正常不过了。

菇类村的村民们大多依靠农业为生,耕种着世代传下来的土地,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虽然生活贫困,基础设施落后,连干净的饮用水有时候都成问题,但村民们依然自得其乐,生活节奏缓慢而宁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庄空气清新,环境未受污染,曾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村”,这也是村民们引以为豪的一点。

走进菇类村,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这里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村里的房屋大多为吊脚楼,这是一种传统的少数民族建筑形式,通常分为两层或三层。

底层用来饲养牲畜,二层则是家人的居住空间,三层则用来储存粮食,这种建筑设计是根据南方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量身定制的,不仅能有效防潮、防虫,还能避免蛇等野生动物的侵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村里到处可见的粮仓也很有特色,粮仓是架在四根柱子上的小木屋,柱子上套着光滑的瓦罐,防止老鼠爬上去偷粮。

这些粮仓的屋顶用茅草覆盖,既能遮风挡雨,又保持通风良好,确保储存的粮食不会发霉,村民们用这些简单却实用的建筑,完美地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也为村庄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婆家还是娘家?母系传统的残留

菇类村的村民们至今还保留着一些母系社会的传统,尤其是在婚恋习俗上,女性在家庭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与大多数父系社会不同,这里的未婚女性是家庭的“顶梁柱”,她们在家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和话语权,村里的人们对这些未婚女性非常尊重,视她们为家庭的支柱。

在恋爱中,女性不仅拥有自由恋爱的权利,还可以主动追求自己心仪的对象,对于她们来说,选择伴侣并不是一件羞涩的事,而是充满自信和主动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一旦结婚,女性的地位就会发生变化,她们需要搬到丈夫家中,进入一个更加传统的父系社会中。

此时女性的家庭主导地位开始减弱,家庭权力逐渐向丈夫倾斜——虽然在婚后她们的地位有所降低,但作为母亲和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女性依然被高度尊重。

白裤瑶族的婚礼上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新娘在婚礼当天可以去见她的前恋人,并送上一份礼物——通常是20斤糯米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她们对前段感情的告别仪式,而新郎必须接受这一传统,这种习俗在外人看来或许有些奇怪,但对于当地人来说,这不过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片布的故事:白裤瑶族的服饰文化

白裤瑶族的服饰文化也充满了神秘色彩,尤其是在女性的衣着上,村里的女性在夏季通常穿着被称为“两片瑶”的传统服饰。

这种服饰由两块布组成,一片挂在前面,一片搭在后面,随意地披在肩上,并且她们通常不穿内衣,弯腰时甚至可以看到身体的一部分。

这种穿衣方式并不是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而是源于白裤瑶族对母性和生育能力的崇拜,在她们的文化中,女性的乳房象征着神圣的母性和哺育能力,丝毫没有情欲的意味,对于村民们来说,这种穿衣方式再自然不过,完全符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信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白裤瑶族的男性服饰则简单得多,他们通常穿着黑色的平领上衣,搭配白色的齐膝短裤。

这种简洁而利落的服饰让他们在村里的日常生活中显得干净整洁,尽管白裤瑶族的服饰在外人看来十分大胆,但对他们而言,这只是几百年来沿袭下来的生活方式。

白裤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当时他们从湖南迁徙到云贵高原,并在山地中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长期以来,他们生活在资源匮乏的山区,过着原始而艰苦的生活,这也导致了他们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与此同时,他们的传统文化得以完整保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菇类村的白裤瑶族虽然生活在偏僻的山区,但他们的文化依然保持着鲜明的特色,尽管现代化的浪潮逐渐渗透到村庄,部分年轻人开始质疑传统的服饰和习俗,但大多数村民依然坚持他们的文化传统,这种“直过民族”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

随着时代的变迁,菇类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界文化的冲击,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手段逐渐进入村庄,年轻一代开始接触到更多外界的信息和思想。

部分年轻人开始质疑母系社会的传统,他们试图改变村里的习俗,尤其是在服饰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开始穿上内衣,甚至改变了传统的“两片布”穿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尽管如此,菇类村依然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地方,女性在村里的地位依然很高,母性和生育能力依然受到崇拜,村民们对传统的敬畏和坚持让这个小村庄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菇类村,这个位于贵州和广西交界处的小村庄,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是一个文化的宝库,这里的母系社会传统、自由恋爱的习俗、女性大胆开放的服饰,都是外界少见的文化现象。

尽管现代化的浪潮正在冲击着这个村庄,但菇类村依然保持着它独特的文化魅力,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个小村庄也将融入到更广阔的现代社会中,但它的文化传统将永远扎根在村民的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网:《广西南丹白裤瑶婚俗奇特 结婚当天新娘可会情人》,2004-01-09
2.中国国家地理:《白裤瑶族:人类文明的活化石》,2014-12-22
3.南丹县人民政府:《白裤瑶不为人知的四个秘密》,2019-04-18
4.北青网:《白裤瑶铜鼓舞从乡土走向国际舞台》,2024-06-09
5.广西县域经济网:《“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探访南丹白裤瑶》,201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