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去世,在位12年,大约活到了47岁左右。
楚穆王的世子熊侣继位,是为楚庄王,楚庄王继位时年龄大约15岁上下,可能是楚穆王与沈国公主乐姬生下的嫡子。
楚庄王的兄弟很多,进入了楚国朝堂并在史书留名的有公子茎、公子婴齐、公子壬夫、公子侧,前三位公子后来都当上了楚国的令尹,公子茎就是在楚庄王的在位年间出任了楚令尹。楚国的令尹,相当于春秋诸侯国的国相、卿士一职,职位类似于当今的首相。
楚穆王去世时留给楚庄王的政治遗产,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比如跟楚国签订同盟条约的中原诸侯国有陈国、郑国、蔡国、宋国,与楚国订立盟友关系的诸侯国君他们是陈共公、郑穆公、蔡庄侯、宋昭公。而当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才不到六岁,楚穆王其实是够资格跻身中原霸主的地位的,因为楚穆王弑父篡位,所以得不到中原诸侯的盟主身份认同。
楚庄王继承了楚国的王位,却没有完全继承到他爹楚穆王留下的政治遗产。陈国、郑国、宋国相继脱离了楚国的联盟,回归到以晋国为首的中原联盟团队阵营中了,个中过程我们慢慢道来。
公元前613年夏,晋国上卿赵盾代表晋国未成年的晋灵公,会同鲁文公、宋昭公、陈灵公、卫成公、郑穆公、许昭公、曹文公,在郑国的新城,定立新城之盟。新城之盟的时机,是陈国的陈共公去世,继位的陈灵公背弃楚国,从而带动郑穆公、宋昭公一道背离楚国。陈灵公之所以背弃楚国,是因为公元前614年夏,陈共公去世的时候,楚国没有安排使节出席陈共公的葬礼,陈灵公感觉受到了楚国的轻慢,即位之后便主动受盟晋国。
公元前614年,也正是楚国处于权力交接的动荡时期,动荡的程度剧烈到有关部门没有人关注到盟友陈国的大丧。没有精力关注外围,那就是所有人所有精力都在内卷了。
楚庄王即位的时候,楚国令尹是由成氏家族的子孔成嘉担任。此时,楚国国内已经形成了若干政坛大家族——
成氏家族:正在执掌朝政的子孔成嘉为代表,是斗氏的分支;
班氏家族:进入了权力核心的斗班后裔子仪斗克为代表,是斗氏的分支;
斗氏家族:被淡出权力核心的斗谷於菟的儿子子扬斗般、斗般的侄子斗越椒;
屈氏家族:世袭楚国莫敖,莫敖是个类似第一勇士的荣誉称谓,影响力主要在军方;
蒍氏家族:楚武王有异母弟公子蒍,公子蒍之子蒍吕臣担任过楚令尹,孙子蒍贾号称神童;
楚国公族:楚庄王叔辈的公子燮、公子朱,楚庄王兄弟辈的公子茎、子重公子婴齐、子辛公子壬夫、子反公子侧;
王室县尹:王室直辖的县邑申县、息县、权县等,受权治理的县尹,也形成一个权力集团......
楚庄王刚即位,班氏家族的子仪斗克联手楚国公族的公子燮发动叛乱,雇佣职业杀手刺客刺杀了在任的令尹子孔成嘉;
成氏的成嘉伤重不治身亡,班氏的叛乱也被平定,斗氏的子扬斗般接替成氏出任令尹;
斗氏的斗般组阁,斗氏的斗越椒任司马,蒍氏的蒍贾任工正,斗越椒是斗氏的小宗;
斗氏小宗斗越椒,马上扳倒了斗氏大宗的斗般,由司马跻身令尹,斗越椒开始提拔失势的若敖氏子弟。
其实,斗氏一族是楚若敖的次子一系,蒍氏是楚若敖的孙子辈、屈氏是楚若敖的曾孙辈,斗氏的后裔自认是若敖氏的正宗,斗氏分化出来的成氏、班氏算是若敖氏的嫡系。斗越椒想从斗氏中分化出来独立为氏,于是拉拢了斗氏大宗、成氏、班氏以外的若敖氏后裔子弟,另外形成一个派系,趁着楚庄王还没亲政的时机,意图掌控楚国朝堂。
楚庄王15岁即位,还没到亲政的年龄和时机,楚庄王整整蛰伏了三年三年之后,一场内外交织的大动荡让楚庄王走到了前台,楚庄王亲政了。
公元前611年,楚国迎来了三面之敌。
北面,京师洛邑一带的陆浑戎出兵楚国,从阜山一路长驱直入,屯兵大林,兵锋到达到楚国的訾枝;阜山,湖北十堰房县;大林,湖北荆门西部一带;訾枝,湖北荆门钟祥一带;
西面,庸国部族的族群背叛楚国,叛乱的庸人围攻楚国的发祥地荆邑;庸国,湖北十堰竹山县一带;荆邑,楚国分封受封地,湖北襄阳老河口一带;
南面,麇国部族联合了百濮部落,集结在楚国的选邑一带,准备攻伐楚国南境;麇人的地盘,位于湖北十堰和陕西安康交界的一带;百濮部落的地盘,主要分布于湖北恩施、宜昌为主的区域;楚国选邑,位于湖北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一带;
陆浑戎部抵达訾枝(湖北荆门钟祥一带),庸人部族围攻荆邑(湖北襄阳老河口一带),麇人联合百濮集结在选地(湖北宜昌长阳一带),看起来楚国的形势十分危险了。
令尹斗越椒全力主张,将国都从郢都迁往阪高。郢都,湖北荆州江陵一带;阪高,湖北宜昌当阳一带。阪高,是楚国权县的核心地带,权县是楚王室的直辖领地,西北向背靠大山,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理论上斗越椒的建议也是没什么毛病的,但是迁都可是一项大工程,短时间之内难以操作。
楚庄王可是有自己核心小班底的,比如伍氏的伍参、蒍氏的蒍贾,蒍贾综合了伍参的建议后,在朝会上提出了逻辑性更强、更好操作的应对策略——
其一、马上关闭与中原保持商贸往来通道的申城、息城大门,宣布申城、息城进入戒严新状态,以防中原联军趁机突袭楚国北部边境;
其二、陆浑戎的戎人部族,他们的散骑兵不关于攻城,只是掠夺财物,所以只要各处紧闭城门、坚守城池即可,城邑郊野的财物现在该放弃的就放弃,戎人抢够了财物,自然就会撤出楚国国境了;
其三、麇人和百濮的组合,是乌合之众,只要我们宣布要出兵平叛了,他们肯定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所以不足为患;
其四、目前能成为我们楚国祸患的,就只是庸国,所以刚好趁机讨伐庸国,一举平定庸人部族......
朝会上,蒍贾的第一轮谏议马上获得了楚国各大家族和朝堂各方势力的支持,是啊战斗民族哪里有未战先退的道理,肯定是先打TN的打回去。至于怎么平定庸族的叛乱,蒍贾(包括伍参)给出了第二套组合方案,简单说来就是请外援,这外援就是庸国西北方位的秦国、庸国西方的巴国,加上庸国东方的楚国,组成秦、楚、巴三国联军,围歼庸国,很快就灭掉了庸国。
大国果然就是大国,看起来无比危急的局面,有了战略高手来破局的话,出手抓住核心矛盾,解决了核心矛盾,其余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楚庄王蛰伏三年,解决了庸国的问题,然后就轮到要解决陆浑戎了,这类一次楚庄王继续隐忍了五年。因为陆浑戎跟晋国、跟周王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甚至跟秦国也是有各种深层的关联度,楚庄王可不敢头铁到硬杠晋国、秦国和周王室的。
陆浑戎,曾经是甘肃酒泉瓜州一带的原住民,后来不断东迁,被晋国安置到了北虢国的地盘上,大约聚居于三门峡卢氏县、洛阳栾川县一带,暂且叫做戎人国吧。这一带的位置很有讲究,位于晋国的地盘上,但是远离晋国本土;戎人国往北就是周王室的京畿要地,京师王城,动不动就能够威慑到周王室的;往西是秦国的地盘,商於地;往南,是楚国的领土,南阳西峡一带的析邑。这里牵一发而全身,是晋国楔下的一处楔子,可以很便利地在秦国、楚国、包括周王室身上搞事情,神不知鬼不觉的。
秦穆公韩原之战俘虏了晋惠公,后来秦晋双方和解,和谈的条件之一就是要要将戎人国的聚居区迁徙,迁徙的目的地在洛阳的宜阳、伊川、汝阳一带。
公元前638年秋,经过多年的筹备,戎人国整体东迁,东迁的目的就被称作陆浑戎。这个地带,为什么秦穆公要花费这么大的周章,也是有讲究的,就是要远离秦国,干扰不到秦国。
陆浑戎要再抢掠的话,就只能往南下抢掠楚国了。
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饥荒,内部军民军心不稳,陆浑侵袭楚国的路线,更是有讲究的,
先是进入庸国和麇人居住的中心地带,将他们往楚国境内追赶;然后沿着汉江北岸一路南下,进军汉江北岸的重要战略物资重镇訾枝(湖北荆门钟祥一带),这没有带路党,单凭陆浑戎人,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战术策略的。
公元前606年夏天,经过五年的隐忍,楚庄王报复陆浑戎的行动开启了。楚庄王为什么要等上五年,以及是如何报复陆浑戎的,我们下文详细道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