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高适真正的好友,是李白还是杜甫?”“除了诗人的身份之外,仕宦生涯中的王维又是怎样的?”“学习唐诗,为什么也要了解唐史?”10月26日,青岛作家薛易携新作《大唐诗人行:王维李白杜甫们的诗意江湖》(后简称《大唐诗人行》)做客良友书坊,与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纳春英等展开对话,解读新作创作背后的故事,并对唐朝的历史和诗人诗作进行深度解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门槛拿掉,把诗史打通

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在活动现场,薛易说:“我正在努力的目标,就是把唐史读‘薄’,把唐诗读‘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薛易解释说,唐史是一门大学问,门槛比较高。别的不说,《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都是大部头的文言文,啃下来至少需要一年半载。这还仅仅是最基本的入门书,读了也只能了解个大概。要搞懂唐代的典章制度、社会风貌、历史地理、财税状况等,更需要读大量的学术书籍,对普通读者来说无疑一座座高山。这个领域并不缺少学术研究,但一直以来,学术界成果主要体现为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专业术语非常多,并不面向普通读者。他所说的“把唐史读‘薄’”,就是从正史和最新学术成果中,选取普通读者需要了解的内容,用通俗的语言,以讲故事的方式讲出来,让读者听得懂、愿意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唐史让人望而生畏”的话,唐诗则很容易被简单化处理。“孩子们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直都在背唐诗,但记住往往只是一个个名句,对诗的写作背景并不了解,对一些名字也并不明白。有时是死记硬背,有时是当成写作素材或考试答案。这样做不能说‘不对’,但远远还‘不够’。”薛易举例说,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他为什么那么开心?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到底是什么“雪”?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究竟是谁在“登高”?这些在课本中往往一笔带过,但背后有非常多的故事。假如不了解这些,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把唐诗读‘厚’”,就是深层次地挖掘唐诗,发现唐诗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纳春英教授说,读了这本《大唐诗人行》,非常感动,“第一次看到当下的年轻作者把唐诗和唐史系统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写法非常考验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历史修养,需要打通文史。此前,陈寅恪先生就是这样做的,这是一种很好的传统。这本书的写法非常适合普通读者,特别有利于孩子们深入学习唐诗。”

让人打动人,让诗意入魂

市场上,大多数写唐诗的书,都是讲述诗句如何优美、意境如何深远等。但《大唐诗人行》主要写的是诗人,用10位诗人串起了从初唐到盛唐约150年的历史,同时写了诗人的“朋友圈”,涉及40多位诗人。从这本书里,人们看见的不只是一首首诗,而是一个个人物,有非常浓的“人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认为,《大唐诗人行》最重要的就是写出了“人的状态”。“薛易从杨广、李世民的帝王诗,到才子文人诗,一一道来,写的虽然是历史,但用的是当代人的视角,他用当代思维处理历史和诗歌史的方法很有意思,读来也很切近。”臧杰表示,这些诗人生活在唐朝,但他们的人和作品,对当下仍有一定的参照意义,“我的看法是:历史和文学在我们手里都是媒介,最终要处理的是人和现实的关系,历史和文学提供多少知识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接驳我们崇敬的灵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资深文学编辑,儿童阅读推广人章芳看来,这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强,里面的一些故事引人入胜,“比如,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开启了‘升职狂飙’。半年间,他从正八品上的监察御史,跃升为从三品的朝廷大员,走完了其他文人一辈子都走不完的路,达到了此前诗人为官的顶峰。而李白因为加入永王李璘的叛军而入狱,他曾委婉写诗向高适求救,诗名是《送张秀才谒高中丞》。但李白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他称高适为‘中丞’,即御史中丞,正五品上。而事实上,高适官居御史大夫,已是从三品的高官,比御史中丞高许多。李白对官场很熟悉,他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高适读了之后会有怎样的表情?这样的一幕引人遐思。而这样一个又一个基于史实的精彩故事,让唐诗变得更有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人黎权表示,如果脱离了唐代的历史,几乎不可能读懂唐诗,把唐诗和唐史结合在一起进行写作,并且请专业研究唐史的教授来一起参加线下讨论,非常有意义,收获满满。

诗人桂鱼一袭汉服极为亮眼,她与纳春英教授围绕中华传统服饰进行了深入交流。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人倾心于大唐气象,致力于赓续中华文脉,诗意也滋养着亿万华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