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1日,谅山城外硝烟四起,300门火炮同时齐鸣,震耳欲聋的炮弹声,似乎是一句句愤怒的质问。
中国援助越南20多年,到头来却喂了一头白眼狼。
我国三军联动碾压越南,一个月后,总参谋邓公却要求紧急撤军,当时大家都疑惑不解。
30年后,才懂邓公的雄才伟略,是我们想不到的深度。
从兄弟情谊到剑拔弩张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我们的邻居越南,还深陷法国殖民侵略的水深火热中,越南大部分的大、中城市,战略要地,公路等,都掌握在法国殖民者手中。
为了赶走法国,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多次来中国求助。
当时,越南在国际上没有一点点的支援,准确的说国际上根本就不知道越南是哪个国家,更别提支援越南,能帮助他们的只有中国和苏联。
苏联也不是平白无故就要去做好事的,胡志明只能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
胡志明在给周总理写信求助时,还亲切的用了“哥、姐”的称呼,署名用的更是在他中国留学时的名字“胡光”。
1942年12月,胡志明更是秘密和9个人员前往中国求助,受到了刘少奇、周总理、邓公等热烈欢迎。
毛主席得知后,也特别嘱咐了一句:“对越南要求援助事 项,凡可能者均应答允之”。
中国响应得迅速而慷慨,不仅派遣了包括陈赓、韦国清在内的将领协助指挥,还提供了大规模的物资援助。
在中央的援助清单中,包括了粮食、武器、弹药、医疗用品、生活用品,除了这些无偿应援物资外,还有一些军事、政治顾问。
从1950—1978年,我国对越南的资助超过了200亿美元。
光是1973年,胡志明来中国,一张口就是81亿元的无偿资助,虽然最后也没有给这么多,但可见越南前期,中国对越南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时,越南对中国的慷慨援助感激涕零,声称“永远不会忘记中国的支持”。
可一代人还没有过去,越南就翻脸不认人了。
中越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1970年代中期,越南的态度开始发生显著转变。
随着抗美战争的胜利,越南逐渐将目光投向了苏联,并开始公开抵制中国的影响。
特别是1974年后,黎笋掌权后,越南的外交策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黎笋不仅力推“印支联邦”计划,甚至在1977年访问中国时,公然向中国传达了这一计划。
中国对此坚决反对,认为这将对中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利益构成威胁,越南与中国的关系迅速恶化。
到了1978年,越南共产党在其重要会议上公开将中国称为“最直接的敌人”,并开始在中越边境进行挑衅。
1978年8月,越南军队多次越境袭击中国边民,造成了“庭毫山流血事件”等恶性事件。
中越之间的紧张局势迅速升级,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两国之间。
越南背后的苏联,是这场冲突中无法忽视的重要角色。
1970年代,苏联在中苏边境集结了大量军队,同时加紧在南方的包围态势,试图通过越南对中国形成南部的战略压迫。
从1978年8月——1979年2月,越南武装侵犯我国边境将近700次,入侵我国领土160多处,还嚣张的自称是世界军事第三强国的越南。
此时,正值中苏冷战时期,苏联想打压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越南的想法不谋而合。
苏联不仅在经济和军事上大力支持越南,还试图通过拉拢印度、阿富汗、缅甸等国,构建对中国的全面封锁。
越南成为了苏联在东南亚的一颗棋子,帮助苏联实现其地缘政治野心。
面对这种局势,中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苏联的包围计划不仅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也威胁到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为了打破这种战略僵局,中国不得不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
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9年初,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的邓公,亲自点将许世友,带队前往中越边境。
2月17日,南疆几个前线机场,一架架战斗机起飞,南海舰队的驱逐舰、护卫舰、导弹快艇、鱼雷快艇等都严阵以待。
海空部队不直接参与战斗,主要是为了防止苏联那边的动静。
而地面解放军部队,在许世友和杨得志的指挥下,从广西、云南进入阵地,炮兵脱掉炮衣, 瞄准目标,通信兵架好线,步兵冲进阵地,侦察兵翻山越岭...
中国步兵本就世界闻名,加上有强大火力的住院,不到一个月,解放军就完成了三个阶段的目标。
3月初时,解放军就控制了谅山以南地区,打的越南军队毫无喘息空间。
可就在谅山战役即将进入尾声时,3月5日,中央军委突然下达了撤军命令。
许世友将军在撤军时,执行了三道命令:带回所有援助给越南的物资,摧毁中国援建的设施,以及在撤退路线上埋下地雷。
这一决定令许多人感到困惑,因为从军事角度来看,中国军队已经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完全有能力继续推进并彻底击溃越南的防线。
其实,邓公的真实意图不是打越南,而是通过这场战争,向苏联施加压力。
邓公深知,正面对抗苏联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但通过一场有限的战争,打破苏联对中国的围堵,却是一个极为聪明的策略。
通过这场碾压式的战争,邓公避免了中国陷入一场长期的消耗战,同时也向苏联展示了中国捍卫自身利益的决心。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越两国的关系,也对全球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邓公在战争爆发前,就已经预见到了战争带来的国际影响。
在1979年2月访美期间,邓小平与美国总统卡特进行了会谈,确保美国在战争期间不会站在苏联一边。
邓公明确表示,中国的目标并不是越南,而是为了遏制苏联在东南亚的扩张。
他通过这场战争,不仅巩固了中国在东南亚的地位,还打破了苏联的包围圈,成功推动了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邓公的远见与战略成果
30年后,再看这场战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邓公的远见卓识。
这场短期的战争不仅有效遏制了苏联的南下战略,还为中国在全球的战略布局赢得了时间,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这场战争也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崛起的中国,不仅仅是一个追求和平的国家,更是一个能够捍卫自身利益的大国形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