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位于顿涅茨克州东部,是连接顿巴斯多个城市的关键节点。这座城市不仅有发达的交通网络,还拥有多个大型工业企业和丰富的矿产资源。2014年以来,这里就成为俄乌双方争夺的热点地区。2024年10月,俄军在这里发起新一轮攻势,战事再度升温。
红军城的地形复杂,城区建筑密集,地下设施众多。这些特点让防守方占有一定优势。乌军此前在城市周边构建了多层防御体系,包括混凝土碉堡、反坦克壕沟和地下掩体网络。防御工事的分布经过精心设计,能够互相支援、形成交叉火力。
城市地下的矿井系统也被改造成了军事设施。这些错综复杂的地下通道可以掩护部队机动,储存补给物资。乌军把许多指挥所和医疗点都设在地下,以避免空袭。但这种地下设施也有缺点,一旦主要出入口被炸毁或堵塞,内部人员就会陷入困境。
随着战事升级,红军城的工业生产完全停滞。原本繁忙的工厂成了军事据点,宽阔的厂区变成了战场。厂房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被双方用作掩体,厂区内的道路网络则成为军车通行的要道。
城市北部的铁路枢纽是重点争夺目标。控制铁路意味着能够快速调动重型装备和大量物资。俄军投入大量兵力试图切断这条铁路线,而乌军则拼命守住每一处铁轨和车站。战火已经将许多铁路设施炸成废墟,但争夺仍在继续。
红军城东部郊区的制高点上建有多座雷达站和通信基站。这些设施对于战场指挥和侦察极其重要。双方都试图控制或摧毁这些设施。激烈的争夺使得许多电子设备报废,通信中断已经成为常态。
乌军在城市西部修建了大量防空阵地,部署了防空导弹和高射炮。这些防空火力给俄军航空器造成不小威胁。但随着弹药消耗,防空火力也在减弱。俄军的飞机和无人机活动越来越频繁。
围城初期,乌军还能通过秘密通道运进补给。但俄军很快发现并封锁了这些通道。现在城内补给主要依靠空投,但成功率很低。物资短缺正在动摇乌军的防御意志。
俄军对红军城的打击分多个阶段进行。最初是电子战设备发起干扰,切断乌军通信。然后出动轰炸机投放大量航空炸弹,摧毁防空设施和指挥所。打击强度之大让乌军防空系统应接不暇。
地面炮兵也参与轰击。自行火炮、火箭炮、迫击炮轮番开火。密集的炮火将许多街区夷为平地。炮击不分昼夜持续进行,目的是消耗守军体力,打击其士气。乌军不得不经常转移阵地,以避免被精确打击。
俄军火力配置科学合理。远程火箭炮负责打击纵深目标,自行火炮集中轰击前沿阵地,迫击炮则机动支援步兵。不同火器优势互补,形成高效火力网。火力打击由无人机引导,精度很高。
装甲部队在火力掩护下推进。坦克群摧毁路障和火力点,步兵战车输送突击队清理街区。装甲车辆昼伏夜出,避开乌军反坦克武器。夜间行动时使用热成像设备,提高作战效能。
特种部队渗透城内,破坏关键设施。他们切断电缆,炸毁水泵,瘫痪地下交通。这些行动虽然规模不大,但效果显著。守军疲于应付这种骚扰性打击。
航空力量全天候出动。战斗机压制防空火力,轰炸机定点清除坚固工事。直升机游弋城郊,拦截增援部队。制空权完全掌握在俄军手中。
电子战设备24小时干扰。乌军通讯时断时续,指挥协同受阻。无线电定位系统帮助炮兵快速获取目标。电子对抗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手段。
工程部队及时清障。它们排雷开路,修复被炸桥梁,确保攻击持续推进。特种工程车能快速清除路障,为装甲部队开辟通路。
乌军在红军城的处境每天都在恶化。东南方向的防线已经被突破,西北方向也岌岌可危。数千名官兵被围困城内,弹药即将耗尽。很多伤员由于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情况危急。
地面部队分散在各个防御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独立指挥权,可以灵活应对威胁。但这种分散部署也导致力量难以集中,无法组织有效反击。各区域之间联系困难,难以互相支援。
防空力量损失惨重。大多数防空导弹都已发射,剩余的高射炮也因缺乏弹药而沉默。制空权完全丧失让地面部队暴露在空袭威胁下。白天活动不得不最小化,以降低伤亡。
补给问题最为棘手。城内储备的弹药、食品、医疗用品都在快速消耗。空投补给效率太低,地面运输线又被切断。部队不得不严格控制弹药使用,很多时候只能挨打不能还击。
伤员护理条件恶劣。临时医疗点设在防空洞内,缺乏基本医疗设备。一些重伤员只能靠最基础的药品吊命。医护人员尽力救治,但设备药品都很紧缺。
指挥系统受到严重干扰。无线电通讯经常中断,有线电话网络也多处损坏。各级指挥官只能靠派联络员传递命令。这种方式太慢,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战场态势。
工程分队日夜抢修工事。他们用废墟建造路障,加固防御阵地。但工程器材严重不足,很多修复工作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完成。抢修时还要防备敌军空袭,工作异常艰难。
预备队所剩无几。连续的战斗消耗了大量兵力,一些部队已经没有轮换人员。士兵们不得不超时坚守阵地,体力和精神都达到极限。
战争的残酷在红军城处处可见。街道上满是弹坑,建筑物支离破碎。浓烟笼罩城市上空,硝烟味久久不散。爆炸声此起彼伏,没有一刻安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